“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单疏是群经义疏最初的形式,单疏本保留疏文较为原始面貌,是研究经典流变、从事校勘整理工作的关键文献。至宋代出现经、注、疏乃至释文合刻,单疏本遂渐式微,传本稀少。本次我社获各馆藏机构授权,汇编稀见的影印《周易》、三《礼》、《春秋》三传七种单疏古钞本,并附研究性解题、与存世刊本的校勘记、相关重要研究论文。
十五世纪末,堪称人类历史伟大的转折点。
北宋年间兴起的理学思潮,以思辨性、抽象性的哲理对儒家学说加以论证,使儒学在宋元明时期得到发展,在宋末以后占据了 界的正统地位。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价值与流弊,对中国哲学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地整理、总结与反思。
以理气心性等范畴为核心,将儒家的根本信念与儒学所承载的价值追求奠基于天道性命之中,是宋代理学既承续又有别于此前儒者的地方。
由于资料匮乏,学界对于秦始皇三十四年前的秦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略显薄弱。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睡虎地秦简的发掘与整理改善了我们对秦代历史和学术的认知状况。
气是中国哲学里的重要概念,中国哲人用其解释宇宙中的一切现象(从客观的自然存在至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现象)。
“敬”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在先秦时期,“敬”观念的萌芽与发展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过程。“敬”在上古时主要是对神灵的畏惧之意。
“敬”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在先秦时期,“敬”观念的萌芽与发展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过程。“敬”在上古时主要是对神灵的畏惧之意。
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今天,培育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课题。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多模态模型为核心的技术掀起全球的认知革命,人工智能算法与人类思维方式产生激烈碰撞,一场关于知识生产方式的文明对话正在展开。
在人类思想史上,源于古代希腊、中国和印度的逻辑被誉为世界逻辑的三大源流。在中外思想文化诞生的古代时期,三种逻辑处于相对独立且平行发展的状态,对各自的知识体系起着支撑与根基作用。
近日,李军教授新作《孔子新证:一种基于生活史的思想探究》出版
唐宋之际发生了巨大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宋以前,是“古代中国”和“贵族社会”;宋以后,则是“后代中国”和“平民社会”。
《颜氏家训》,署名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
战国晚期,社会结构的剧变、统合需求的高涨与价值体系的混乱,共同催生了中国思想史上关乎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走向的“礼法之争”。
植物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滋养,也给人类带来许多精神寄托。在文学艺术中,植物作为一种描写对象或象征性语言体系,反映了不同文明对自然界的认知差异。近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牟净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植物世界到底蕴藏了哪些东西方文化密码。
战国秦汉以来的编户齐民制度,严重摧毁了基层社会的小共同体与自治能力。
在历史上和当代诸多地区方言中,往往在“新郎”后加一“官”字,称呼新婚男士为“新郎官”。多一“官”字,新婚男士便多了一层不同的身份,特别是对于大多数没有官职的百姓来说,在结婚当日也有了官职品级,当上了“官”。
二十四节气又称二十四气,是中国传统的纪时体系,诞生于以阴阳合历为特征的原始历法,它由两部分组成,从冬至开始,每隔一气的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十二个叫气或中气,其余的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十二个叫节或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