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平】方法论的自觉与儒学史的定位 ——读《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

河北大学程志华教授80多万字的著作《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以下简称《重构》),是其历经六年多研究的成果。最近十多年,相对研究程朱陆王日趋热门,对于王船山的关注则比较少。

【齐兰英】儒家之道通向何处? ——读《四书通讲》

“四书”之名,肇始于南宋大儒朱熹,他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单独择出,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就此儒家“道统”慧命开启了新的传承,并对后世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戴森宇】明清之际理学的境遇与反道统思潮

隋唐以来,佛道兴盛,至两宋渐炽。佛教禅宗在宋代形成所谓“五家七派”的格局,而此时的道教内丹学也大行天下。

【邱立波】从哲学到经学 ——杨儒宾著作读后

本文尝试借助牟宗三哲学的视野閲读杨儒宾教授的著作。这样做可以找到两个理由。第一自然是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划时代地位,在现代中国,思考哲学问题而不通过牟宗三,是不可能的。第二则因爲杨儒宾与包括牟宗三在内的当代新儒家有直接师承关系,但也恰恰在杨氏身上,表现出了中国哲学试图以新型的形—气—神主体(或形气主体)突破理···

【邱立波】从哲学到经学——杨儒宾著作读后

本文尝试借助牟宗三哲学的视野阅读杨儒宾教授的著作。儒学在杨氏著作中也是常见用词,从哲学到经学,未尝不可说成从哲学到儒学。

【汪亮】丘成桐先生《大宇之形》读后感

在寒假期间的十多天内,我有时沉浸在时空的美丽的数学结构中,有时共鸣于丘先生的爱国之忠,也惊叹于丘先生的古典中国文化的修养,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寒假。

【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的前因后果

在1982年以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与朱熹发生关系。当时的我虽已开始跟随程千帆先生读研,但只是从通行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著作中约略了解宋代的理学家,而那些著作对朱熹都是相当轻视。比如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有“朱熹”一节,虽然承认“他本是一个渊博而有判断力的学者,是宋代理学家中最富于文学修养的人”,但又说“他对于文···

【黄敦兵】学术批评与反批评:先秦诸子思想碰撞的内在机制

先秦诸子间的“百家争鸣”,历来被视为周秦之际学术辉煌的代名词。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最为辉煌和最具原创性的成果之一,先秦诸子学在形塑中华民族学术范式、思维模式和治理智慧等方面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杨国荣】宋明理学的二重性 ——兼议《宋明理学论稿》

这次会议主题是宋明理学的价值和流弊,以前的研究常常或者主要指出宋明理学的价值,或者主要着重于它的缺陷,相对于此,现在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这样的会议主题是比较全面的,这也体现了这次会议的独特之处。从宋明理学的研究本身来看,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对其中包含的丰富性和多种内涵,也已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王顺然】“我该怎样爱你,中国!” ——郭齐勇《中华文化根脉》荐读

藉由祖祖辈辈生存的联结与千百年文化的传承,中国,成就了我们共同的认同与信仰。然而,时代的风潮让我们迷失,传统的灵根亟待再植。

【赵建永】熔铸古今 会通东西 ——从新编《汤用彤学记》看汤学传承和时代意义

2024年9月9日是先师汤一介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为传承弘扬先生德业,汤一介研究会、三智书院等机构在京成功举办《汤用彤学记》新版发布会暨汤学研讨会。

【任剑涛】儒学与中国的方法透镜 ——序李若晖《作为方法的儒学》

关注儒学研究动态的朋友们一定会发现,近期的儒学研究呈现出突破性的态势。由于儒学研究在政治上的脱敏,解除了儒学研究就是为“封建意识形态”招魂的禁锢,这让儒学研究逐渐释放出活力,儒学研究的多元化局面就此浮现。多元化的儒学研究不是无主题变奏,而是围绕一个主轴展开的,那就是儒学的价值与知识。

【赵宇翔】文献与史实中的儒学政制 ——评《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

在编校《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一书的过程中,笔者深感李若晖先生治学的“真积力久”,该书不但文献征引广博,而且对所引文献字斟句酌,反复咀嚼,每每于幽微处阐发深义,发人深省。著名汉学家尤锐为此书作了序,其实已经是一篇极好的书评了,但书中所论对笔者的一些思考多有启迪,因此不惮大方之讥,再表出一些,以资印证。

【聂茂】十二年,我写《王船山》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

【侯金满】继绝表微,旧籍重光 ——读程苏东《汉代洪范五行学:一种异质性知识的经···

程苏东新着《汉代洪范五行学:一种异质性知识的经学化》,广泛吸纳清代以来中外学者的代表性成果,基于知识史研究的新视野,从文献层面与学说层面,为两汉《洪范》五行学的发生、发展、繁盛、衍变过程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学术脉络。

【石瑊】评潘忠伟《〈周易正义〉研究》

2021年,四川师范大学潘忠伟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周易正义〉研究》(以下简称“潘着”)一书。该书虽然顶着一个颇爲中庸的标题,然而从问题意识到研究方法,都展现了作者有意跳出窠臼而务去陈辞的态度。正是这一点,使得笔者作爲《易》学研究的外行,在潘着出版的第一时间购买并饶有兴致地细读起来,希望从中获得对经学史相关研究···

【陈小三】文献历史与考古学的深度融合 ——评《徙封:西周封国政治地理的结构—过程》

文字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是传统金石学研究的主要工作。1899年甲骨文发现,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研院”)开始在甲骨文的发现地殷墟发掘,小屯宫殿宗庙、西北冈王陵区的发掘,复活了文献中的商王朝。

【郭齐勇】天人:走出现代科技的困境

从儒家的仁心到道家的自然观,再到佛家的众生平等,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论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李富强】儒家气性论的出场及其理论旨归——任鹏程著《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

任鹏程的《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以下简称《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接续前贤,以哲学史的方式展现中国哲学家的人性理论,将论述的重点聚焦于先秦两汉儒家,并提出一种新的理解模式,即“气性论”。

【徐道彬】《孟子字义疏证》导读(附书讯)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徽州府休宁县隆阜村人)是清代著名的人文学者和自然科学家,也是乾嘉时代一位极具个性而又颇受争议的思想家。他一生穷困,却矢志于学,四处漂泊,而成就非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