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即将到来的七夕是个文化内涵丰富的节日,许多知识有趣又令人深思。
我反思二十年来从老师那里学到哪些现象学和中西哲学的东西呢?可能不仅仅是各种理论、知识、概念与如何著书立说,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话语去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大千世界纷繁芜杂的现象及其变化,还有应对千变万化人生势态的不变的底线与原则。
尼山真境久睽违,返日谁将戈麈挥。法借二西达缘在,时成六位入几微。燕山云暗龙飞去,沧海月明桴不归。今夜梦回故园里,先生含笑坐遥帷。
2022年7月27日,正值张祥龙教授的“七七”,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暨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于北京文津国际酒店为已故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举办追思会。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位学者同仁与张祥龙教授的家属共同追思张祥龙教授。
古人过七夕,并不是想仿效牛郎织女鹊桥约会,而是为了向织女星乞求巧智。旧时的女儿家,都希望自己心灵手巧,就好比现在的女孩子都希望自己胸大颜美,而在中国的传说中,织女正是巧星,姑娘们相信在七夕之夜向织女星祈愿,可以让自己变得手巧心灵。也因此,七夕又叫做“乞巧节”。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也是七夕节。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
《求是》杂志近日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文中指出:“‘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我们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先秦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到当今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互助的表述虽有变化,但其实质一直常青。尤其是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互助养老作为一种贴近中国风土人情的养老方式悄然兴起。在当今崇尚多元治理的社会格局中,互助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
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东晋南朝以来,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皇权主要依靠士族支持,以致皇权极不稳定。隋文帝取代北周之后,为了防止“关陇集团”等士族势力过分强大,威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实行了“偃武修文”的政策,废除了士族赖以维系的选举工具——察举制
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所以,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具体而言,自唐至清,科举功名体系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
日前,《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其中,在谈到第四个问题“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时,总书记引述“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这句话,强调“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要以···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这个当代中国最有感召力、凝聚力,最简约、最概括地体现当代中华儿女共识和追求美好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理想和核心价值观。
“和合”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理念与首要价值,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观、社会观、世界观和宇宙观,贯穿个人与家庭、社会与国家、世界与大自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来路中,中华文明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中国传统节日有的选择日月重合的日期,这不仅是讲究数字的重叠美,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天地交融日月重合的崇拜。而七夕的双数重合里,不仅寓意“双七双吉”或“喜中带吉”的吉祥,七夕之“七”,还连着一串与数字“七”相关的名堂和有意味的节俗。
西周时期史官职掌繁杂多样,但其中的文史之责无疑是最重要的职掌之一,而记言、记事等书写活动又是文史职掌的重中之重。在这种书写活动中,史官的主体意识不断凸显,逐渐开启了从被动记言、记事到主动描述历史的转变,不仅完成了对历史的价值判断,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
清代嘉庆年间,学者张金吾曾将其所见的周秦两汉声训材料收集、编纂,在友人鲍廷博的帮助下,出版了其所著的《广释名》二卷。这部《广释名》可以说是对汉代刘熙《释名》一书的增补与辅助,在当时是研究周秦两汉声训不可或缺之书。然而,由于金吾所见的文献较为有限,参考文献的版本也不够精善,外加金吾在编次材料时总是要依托刘熙《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