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嘉励】从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看“江南无族葬”辨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2-11-09 13:04:03
标签:吕祖谦、朱熹、江南无族葬

从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看“江南无族葬”辨

作者:郑嘉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本文收录于浙江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题目为编者所拟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十月初六日丙辰

          耶稣2022年10月30日

 

20世纪中叶以来,浙江及其附近地区清理的两宋墓葬,尤其是南宋墓葬,数目众多。但是,宋墓的系统整理和综合性研究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是一部较为系统介绍考古发掘的南宋墓葬的学术论著。澎湃新闻经授权选刊《“江南无族葬”辨》一文。该文从风水、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的差异来辨析古人说的“江南无族葬”,揭示江南与中原族葬墓地的差异及其成因。

 

“江南无族葬”是宋人的说法,廖刚《高峰文集》卷十一《夫人廖氏墓志》称“闽中无族坟墓者”;朱熹声称江南“坟墓非如古人之族葬”,墓祭故以随俗为是;陆游《放翁家训》:“又南方不族墓,世世各葬,若葬必置庵赡僧,数世之后,何以给之?吾墓但当如先世置一庵客,岁量给少米,拜扫日给之酒食及少钱,此乃久远事也”;明初宋濂《宋学士文集》卷三○《赵氏族葬兆域碑铭》说:“盖大江以南拘泥于堪舆家,谓其水土浅薄,无有族葬之者。”

 

如前所述,江南既然存在一定数量的松散型家族墓地,古人为何又说“江南无族葬”呢?

 

江南多山多水,又惑于堪舆家,墓地呈现出与中原迥然不同的面貌。若以《周礼》或中原族葬法的标准来审视江南,确实可以认为江南“无有族葬”。形法墓地追求独立的怀抱之地,与族葬冲突。清四库馆臣为东晋郭璞《葬书》所撰提要称:“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职皆称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将堪舆术(形势派)视为族葬的对立因素,一语中的。

 

一、多占风水

 

试举二例,足以说明“江南无族葬”。准确地说,是江南很少有人追求多代人合葬,更不存在中原模式的家族墓地。

 

宁波鄞县史弥远家族是显赫的家族,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一门三丞相”,史弥远、史嵩之是宋宁宗、理宗两朝的权相。当其盛时,史氏家族当然有实力在家乡实践聚族而葬的意图,但实际状况绝非如此。

 

 

 

鄞县东钱湖南宋史诏墓道石刻

 

以史弥远一支为例。史诏—史师仲—史浩—史弥远—史宅之—史尧卿系:史诏墓在鄞县东钱湖镇绿野岙村,史师仲墓在横街村吉祥安乐山乌竹坪,史浩墓在翔凤乡吉祥安乐山采坑,史弥远墓在大慈山北麓,史宅之墓址待考,史尧卿墓在“东湖大慈山秀峰夏家岙之原”,众墓各自独立,距离遥远,互不相属。

 

 

 

宁波东钱湖南宋史氏家族的墓道石刻

 

以史嵩之一支为例。史诏—史木—史渐—史弥忠—史嵩之、史岩之—史玠卿系:史木葬鄞县世忠寺;史渐葬上水村凤凰山南麓,即今东钱湖南宋石刻公园所在;史弥忠墓在五乡镇宝幢王坟山;史嵩之墓在慈溪县石台乡,即今余姚大隐车厩山,2011年经抢救性考古发掘,距离其祖父史渐墓约30千米;史岩之葬“绍兴府余姚县龙泉乡”,即今慈溪横河镇梅湖水库;而史嵩之长子玠卿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葬于“慈溪县金川乡东麓之原”。众墓各自独立,或在庆元府鄞县、慈溪县,或在绍兴府余姚县。

 

一代儒宗朱熹,也不曾选择族葬。

 

朱熹祖父朱森,墓在福建政和县莲花峰下,祖母程氏,墓在政和奖溪铁炉岭;朱熹父亲朱松,初葬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五夫里,后改葬崇安上梅里寂历山,朱熹生母祝氏墓,在建阳天湖之阳;朱熹夫妇墓,在建阳唐石大松谷;朱熹长子朱塾,葬于建阳茶垱;次子朱埜,墓在建阳左衢村;三子朱在,墓在建阳永安寺后;朱熹长孙朱鉴,墓在建阳秦溪外里;曾孙朱浚,墓在建阳登仙里小溪。更有甚者,朱熹祖父母、父母,竟然均未完成夫妻合葬。

 

 

 

建阳朱熹墓

 

墓地分散,乃“多占风水”之故。朱熹迷信风水,其墓地由术士蔡元定卜定,此事为人周知。朱熹妻刘氏卒于淳熙三年(1176)十一月,次年四月下葬于建阳唐石,其间相隔半年,因为崇安墓地不理想,朱熹“更呼术人别卜他处”,吕祖谦、张栻都曾写信劝他勿听信阴阳风水。

 

江南无族葬,一方面由于江南的自然条件与中原迥异。元代奉化籍学者戴表元,以其祖墓为例,说“江南山稠水迫,难用中原昭穆为穴,穴多者惟以砖椁隔分左右”;另一方面是南方不同于中原的堪舆术数传统,囿于形势派风水教条,多占风水,如宋濂所谓“盖大江以南拘泥于堪舆家,……无有族葬之者”。

 

方大琮批评朱熹多占风水:“惟朱文公最喜风水,韦斋(朱松)与祝氏皆别葬,文公又自葬唐石,门人执绋者数日乃至,水心(叶适)笑之,谓其多占风水。”朱熹指摘“永嘉之学”等异己学派一向矫激,叶适则讥讽朱熹迷信风水:“二郑(郑伯熊、伯英)因是喜阴阳家,余尝怪苏公子瞻居阳羡而葬嵩山,一身岂能应四方山川之求。近时朱公元晦听蔡季通(蔡元定)预卜藏穴,门人裹糗行绋,六日始至,乃知好奇者固通人大儒之常患也。”

 

父子、祖孙多占风水,各自寻找佳域吉穴,这是江南很少人家谋求合葬的主要原因,偶有族葬,也只是松散型的聚葬,与秩序井然的中原家族墓地根本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江南确无族葬,即不存在中原模式的族葬。

 

居住址和墓地,是传统家族看重的两个礼仪空间。叶适讥讽朱熹喜阴阳家,致使墓地分散,给子孙、友人的墓祭带来不便。南宋初名相赵鼎,墓在衢州常山县,其《家训笔录》第十三项“田产既不许分割,即世世为一户,同处居住,所贵不远坟垄”,即告诫子孙最好聚居在墓所附近,以便于族人墓祭,更利于聚族。

 

如果居住址和墓地距离较近,宋人多乐意在墓志中予以强调。徐邦宪墓在武义县西郊壶山脚下,据出土圹志载其葬地“去耕庐仅半里”。“耕庐”即徐邦宪生前在武义县城内的居址——书台山。书台山在壶山脚斜对面,圹志说“仅半里”,数据基本准确,“半里”应该是个很近的心理距离。但其子徐谓礼却葬于城东,可能是徐谓礼自择风水之故。

 

 

 

徐谓礼夫妻合葬墓

 

丽水出土李垕为其亡室所撰《李垕妻姜氏圹志》曰:“余不胜伉俪情重,□远葬,卜所居西偏地吉,顾视不劳举足,大惬余意,遂以嘉定己卯十一月甲寅殡诸圹。至嘉定壬午四月乙酉乃定向亲土焉,亦循阴阳家说云尔。”在时人看来,墓址靠近居址是理想的选择,便于后人守墓、墓祭和生活。然而,生活和聚族的好处,依然不可与阴阳家宣称的利害相冲突。堪舆风水观念对多数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追求好风水,人们宁愿葬于远离居址的地方。显然,朱熹未曾考虑将墓地作为聚族的向心点。

 

朱子惑于风水的事实,对后世儒家标榜的价值观造成了困扰。据明温州永嘉人项乔《游九鲤湖武夷山纪事》,嘉靖十六年(1537)项乔游历建阳考亭朱熹晚年故居,得知朱熹子孙昌盛,认为“皆公一人盛德所钟也,公有大造于天下后世学者,故宜然,或谓公善择地里而然,今观故宅,虎高于龙,主低于案,则未必然;或又谓其葬韦斋、祝氏及所自择葬三地,形胜异常,以致然者,此尤事理之必不然也,吾不敢信”。项乔为朱子辩护,称其子孙昌盛,非因风水,乃因其道德功业;然而,朱子迷信风水,事迹昭彰。稍后,嘉靖十八年项乔葬母娄氏时,“谈风水者谓将不利于冢子冢妇,冢妇惊恐”,项乔特撰《风水辨》辨之,或问:“朱子,大儒也,兆二亲于百里之远而再迁不已。子以程、朱为不足法乎?”项乔答曰:“兆二亲于百里之远而再迁不已,谓朱子纯孝之心,惟恐一置其亲于不善之地则可矣,若谓缘此求荫,恐非圣贤正谊明道之本心也。况生则同室,死则同穴,中古以来未之有改也。使二亲而有灵,夫岂安于百里之暌离,而不抱长夜之恨乎。其所以屡迁者,或以藉以求荫焉耳。呜呼!其求之者力矣,何后世子孙受荫,不过世袭五经博士而已。岂若孔子合葬于防,崇封四尺,未尝有意荫应之求,而至今子孙世世为衍圣公耶!”终于承认迷信风水是朱子的千虑一失。

 

二、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的比较

 

朱熹、吕祖谦是乾淳年间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二人以同志之交,分别撰有《家礼》《家范》,对丧礼各有较系统的整理,但二人对丧葬的具体言行,颇多不同,别有意味。

 

《朱子家礼》是指导一般士庶家族的祠堂礼、冠、婚、丧(葬)、祭仪礼的实用书,在后世成为指导家庭伦理纲常、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家礼》卷四《丧礼》是朱熹构思最早、用功最深、篇幅最大的部分,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第一为制作,即丧礼所需的服装、器物的材料、规格尺寸、制作工艺,如缞、绖、杖、深衣等;第二为程序,从始死到成服、居丧到最后除服的各个环节,成服以前的初终、小敛、大敛,成服后的治葬、反哭、虞祭、卒哭、祔,居丧期间的小祥、大祥、禫等环节的仪式、服装和器物准备;第三是服纪,即服制,以死者与丧主之间的亲疏关系,确定相应的服丧期限和礼仪。服纪是丧礼中最繁难、争议最多的部分。丧礼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是婚礼、冠礼所无法相比的。但是,丧礼中最复杂的程序和礼仪,并不体现在考古发现的墓葬物质遗存中。《朱子家礼·丧礼》偏重强调技术性、程序性的原则和内容,尤其强调墓室“无使土亲肤”的要求,而对与思想观念关系更密切的合葬、族葬、昭穆之类,则只字不提。这应该与《家礼》用以指导士庶日常生活的性质以及朱熹的理念有关。

 

相对而言,吕祖谦《家范·葬仪》的条目设计更加简洁,突出强调“入土为安”的常识,《葬仪》第一个条目就是“筮宅”:“既殡,谋葬,择地得数处。执事掘兆四隅,外其壤。掘中,南其壤。”开门见山,强调人死入土的迫切性。与吕祖谦《家范》相比,朱熹《家礼》稍显繁复,但更为体系化、程式化。当然,《家礼》又较司马光《书仪》简明。

 

吕祖谦《家范·葬仪》、朱熹《家礼·丧礼》均本于司马光《书仪》和儒家经典的核心价值,唯详略有差。二人涉及的共同议题,在文本上的差异并不大,毕竟其经典依据大体重合,只是在内容的侧重点和程序的系统性上有所差异。

 

 

 

武义明招山吕祖谦家族墓地

 

《家礼》《家范》的具体文本貌似大同小异,但在具体丧葬行为中,朱、吕二人差异极大。吕祖谦在武义明招山为其父母吕大器、曾氏以及前三任妻子经营丧事,均以“入土为安”为要务,在三个月以内完成下葬。据考古勘探所知,吕祖谦和前韩氏、后韩氏墓地位于明招山大坑的小山丘,并无好形势可言,墓室也简陋。朱熹说:“因说地理曰:‘程先生亦拣草木茂盛处,便不是不择。伯恭(吕祖谦)却只是胡乱平地上便葬。若是不知此理,亦不是。若是知有此理,故意不理会,尤不是。’”吕祖谦于丧葬漫不经心,“只是胡乱平地上便葬”,朱熹对此深不以为然。

 

 

 

明招山出土的《吕好问圹志》

 

反观朱熹,其对风水择址和墓室密封性远比吕祖谦重视。淳熙三年(1176)十一月,朱熹为亡室刘氏寻找墓地,颇费周折,曾引起吕祖谦批评。至于朱熹改葬生父朱松,而其生母祝氏墓地“东北距先君(朱松)白水之兆百里而远”,朱熹为长子朱塾治丧,从“初终”到下葬,相隔近两年。处处与吕祖谦不同。

 

朱、吕二人丧葬观的最大差异,尚不限于此。开禧三年(1207)进士、兴化军莆田人方大琮说:

 

吕氏自南渡来,子孙虽分散四出,多归葬婺之明招山,故成公为人墓志,遇附葬者必喜道之,然或者谓吕之子孙不甚寿,亦祖山掘凿太过也。惟朱文公最喜风水,韦斋(朱松)与祝氏皆别葬,文公又自葬唐石,门人执绋者数日乃至,水心(叶适)笑之,谓其多占风水。前辈之不同盖如此。

 

 

 

明阮元声编《宋东莱吕成公外录》所附《明招山坟图》书影

 

吕祖谦出身于北宋大族东莱吕氏,中原士大夫家族有营造家族墓地的传统,安阳韩琦、洛阳富弼、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均为其例。吕祖谦七世祖吕夷简在北宋天禧年间置家族墓地于郑州新郑神崧里,迁祖吕龟祥、父吕蒙亨灵柩于其中。庆历四年(1044),吕夷简卒,亦葬该处。此后,诸子孙如吕公著、吕希哲等皆祔。宋室南渡前夕,神崧里已形成八代人聚葬的墓地,连吕好问、吕祖谦祖父吕弸中等人寿穴均已安排就绪。南渡以后,吕氏子孙分散四出,但不分房派,从南宋初至元代,凡五代家族成员(包括少数第六代成员)悉数聚葬明招山,形成江南地区罕见的家族墓地。

 

 

 

河南安阳韩琦家族墓地

 

可能与中原故家大族的传统有关,方大琮敏锐地发现,“成公为人墓志,遇附葬者必喜道之”。查吕祖谦《东莱吕太史集》,吕祖谦撰《金华时澐母陈氏墓志铭》,开篇即宣扬族坟墓“居焉而父子有秩,兆焉而昭穆有班,奇邪谲怪之说未尝出于其间”对于“维死生之大纪”的重要性,而正文用来记述志主生平事迹的篇幅反而不多;又如《金华游玠母陈氏墓志铭》,吕祖谦称游玠“祖墓岸城濠,湫隘无以族昭穆,乃卜地于城之东”。吕氏不只鼓励他人合葬、族葬,自家更在明招山践行族葬,即所谓“族昭穆”。

 

事实上,吕祖谦的主张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产生了影响和示范效应,时人称“吕伯恭办丧葬,一切如礼经,除朝夕奠之外,无一事不焚纸钱,盖其自信如此耳”。

 

与此相反,朱熹多占风水,致使坟墓分散。方大琮称“前辈之不同盖如此”,足见二人行为差别之大。因为自然环境、人文传统、风水观念的不同,中原、江南分属两大不同文化区域,吕祖谦代表中原传统,而朱熹更具江南文化传统的背景。

 

中原与江南,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读墓》郑嘉励著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