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 樊兵策】梁漱溟儒教观的宗教学解读——以道德代宗教论为中心

梁漱溟先生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山者,也是较早思考儒教问题的人之一。与哲学相比,学界从宗教学视域展开的研究不足。梁氏承认中国人有自己的宗教,也不否认自己是个儒教徒。20世纪初,他提出了“道德代宗教”,以解决中国文化认同与儒教现代转型问题,表面上反对宗教,但其理论仍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在实践上具有强烈的救世情怀,究其实质···

【陈进国】“民间性儒教”和“生活儒教徒”的延续传承——以乡约和兰谱的文本为例

在讨论近世中国民间组织形态及对地方社会秩序整合的影响时,有两种典型的地方结社颇值得我们关注和比较研究:一是乡约团体,二是结拜(义)团体。二者都有一套共通的习惯法和文化体系,在有效地支撑其组织性的运作,并通过带有宗教因素的仪式实践(如聚会或入会时的仪式表演)和象征操作,来确认其自组织的文化边界,从而强化团体成员···

【黄玉顺 任剑涛】儒学反思:儒家·权力·超越

2019年10月28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与清华大学政治系任剑涛教授在青岛嘉木美术馆的荒岛书店相聚。两位学者出于对当代儒学之出路的现实关切,就儒学史上的内在超越问题及其与世俗权力之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剖析,从而对两千年儒学发展史进行了全新的审视,提出了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发人深省的问题。

【刘根勤】张謇、南通与文庙

南通历史短浅,但能后来居上,是基于江苏文化厚积薄发的特征,更因为是有了张謇这样继往开来的伟大人物。文庙是他一生事功的源头,是教育的核心,是社会的灵魂,也是中国能够“迭代”进步的密码。我们缅怀张謇,复兴文化,重修南通文庙,是保护华夏文脉的不二选择。

【张俊】华夏宗教:传统与赓续

华夏民族的基本信仰体系形成于商周时期,可以简称为“华夏宗教”。儒家占据国家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后,成为华夏宗教的担纲者。华夏宗教以祭祀为中心,祭天地、祭鬼神、祭祖先、祭圣贤、祭日月星辰、祭山川风雷,这些活动支撑起华夏民族的信仰,也支撑起了华夏文明。

【白辉洪】孔孟之间的德性心性论开展

德性内在于心是先秦儒家德性论的基础观点,然而对于心如何具有德性看法不一,孟子与告子的义内、义外之辩显示两种的思路。其一是孔子后学中常见的仁内义外说,以能动之心将内在的自然性情与外在的礼义结合起来,以成德于心;其二是思孟的仁义内在说,在人而非外物之中寻求道德的根基,从而以“自反”来成德。孟子在继承子思人性论的同时···

【曾海军】经典、民情与见识——《论语》中的“负面思想”辨析

《论语》中有很多被当作“负面思想”的语录,往往被指出有各种不同的局限性。有见识的学者可以感受经典的力量,懂得其中言情与言理之别,或者能洞悉民情,对“民”的定位既不“失人”亦不“失言”,以及对于《论语》中的思想即“见”即“识”,懂得其超越各种局限性的价值,明白并没有所谓的“负面思想”。

【景海峰】重振经学:在经典诠释中释放儒学的生命力

发掘经典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活化其中的普遍价值,从而充分彰显出义理之学的意义。阅读经典不只是拆解文义,而是一种生命浸润的过程,只有不断地体会这些历史传承物,通过与之精神的相遇,使生命个体与历史情景发生契合,才能够将“我”融贯于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之中。经典诠释为儒家思想的不断转化提供了强大能量,为之迈向新的理论创造···

【夏乃儒】“海派儒学”践行四十年记——上海学者对儒家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例如,更注意古今中西文化之争的考量,比较参考西方文化的背景,在实际推进儒学研究的过程时,既要研读儒学文献,对儒学作历史考察;又要展开儒家思想的的学理探讨和分析评述;更要有关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以及资源应用。重视向社会大众通俗讲解儒家经典,推介儒学文化资源,传扬儒家文化精神,促进儒家文化遗产的现代继承。

【陈永宝】小学与哲学:论朱熹蒙学思想中的儿童哲学

朱熹的儿童哲学需要包括教师主导、价值引领等方法论层面,也包括天理意识的本体论、格物致知的知识论及修身至德的伦理学面向。探讨朱熹的儿童哲学,既要尊重儿童哲学的发起者李普曼对儿童哲学所下的定义,亦要挖掘朱熹儿童哲学的独有特色。朱熹的儿童哲学需要包括教师主导、价值引领等方法论层面,也包括天理意识的本体论、格物致知的···

【陈岘】试论清代易学转型中的图学批判与汉学复萌

图学批判运动实与“汉学”无涉,清代易学中之“汉学”范畴理当适度缩减,将其起点延后至惠栋。“汉宋之争”说和“两派六宗”说分别将两汉象数易与宋代图书易、义理易与象数易相对立,然而两说均无法在二分法中合理安置象数易学、义理易学与图书易学的位次及关系。以象数、义理、图书三分,可以成为对历史上易学类型划分的修正方案。

【张新国】身体、心灵与自然的融通——王阳明心学主体性的结构

相对于程朱理学较为注重人的行动的理据和根由,阳明心学则既注重美德所从出的人的内在良知即“心灵”,同时也颇为注重人的道德行动展开的直接现实性基础即“身体”;在本体论上则显示为,自觉在气论中展开其心学演绎,建构一种即主体即本体、既重价值型塑又重现实关怀的道德哲学新形态。

【唐纪宇】一物两体——张载气本论中的“性”之观念探析

张载的气本论哲学在北宋五子中有着独特的理论形态和思想理路,他指出任何以“一”为理论起点的哲学思考都存在着一种根本上的困境,即“有两亦一在,无两亦一在”。因此,在其哲学中没有关于实然世界背后之所以然的观念,而是以“气”作为其全部思考的基础。“气”不同于质料,亦不等于物质,而是有着“一物两体”本质结构的实有。由此,张载不仅···

【史应勇】再论郑玄经学——兼与乔秀岩先生商榷

以文本为核心的经学诠释和经学的实践性之间的矛盾,是郑玄与王肃的经学争议的关键。郑玄这种颇有“本本主义”倾向的经学解读方式,其意义究竟在哪里,还需认真讨论。以文本为核心的经学诠释和经学的实践性之间的矛盾,是郑玄与王肃的经学争议的关键。本文从郑学的形态背景、体系性、和唯文本与重实践的矛盾三个方面,全新地讨论了郑玄经···

【徐梓】20年来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

尽管历史的烟尘尚未完全消散,我们还有身在其中、难识其真面目的尴尬,但面对20年这么一个富有纪念意义的时间刻度,有必要回顾这2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路,总结这20年来的心路历程,梳理这20年来的利弊得失。从2013年开始,我国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两个特点:一是政府强势介入,积极倡导,大力扶植,系···

【丁子江】新实用主义与当代西方儒学的趋向

本文着重分析与比较当前西方儒学研究中新实用主义的趋向,揭示它是如何构成西方儒学研究的某种思潮运动的。在阐析这种趋向时,本文将审思其焦点论题。本文主要目的是探究这些学术研究论题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讨论那些有争议甚至令人困惑研究论题的某些合理性。儒学新实用主义趋向的意义是多重的:它为当代西方儒学研究的发展开辟···

【林安梧】《易经》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刍论 ——以王弼《明象》与“存有三态论”为中心

本文旨在经由中西哲学的对比,阐明《易经》所隐含的现象学思维,并由此衍申讨论与其相关的“道论诠释学”。首先,揭示《易经》思想为一象征之逻辑,不同于一般的理性逻辑。其次,以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为示例,阐明其现象学思路,指出“道、意、象、言”与“道论诠释学”密切关联。再者,经由“存有三态论”的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之结构的···

【林桂榛】《论语》《孟子》天文学知识与汉注等之谬

《论语》中的匏瓜非指植物性的匏瓜,乃是天上星名。“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之“中”乃观日测影之标杆即表槷,《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信念来源于五百年五星一聚会的天象以及对该天象的吉兆信仰。《荀子》批判的思孟学派“五行”乃是参照原始天道历数之五行而创立的人间德性五行说,并强调仁义礼智圣五德乃人性本有,强调仁义礼智···

【白发红】宋易河洛学的传承脉络:从刘牧到程大昌

《易数钩隐图》承认圣人则《河图》《洛书》而画卦作《易》,但没有详细展开。程大昌认为,《河图》为本、《洛书》为用,并以《说卦传》“乾坤生六子卦”为核心,统一了《易传》中诸种圣人作《易》的说法,解决了刘牧系河洛学“圣人如何画卦《作易》”的根本问题。

【欧阳祯人】从《拔本塞源论》看王阳明与陆象山的关系

陆象山与王阳明都是孟子思想忠诚的继承者。《拔本塞源论》与陆象山的《与邵叔谊》等文献有着惊人的承继关系。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深受陆象山的启迪,是陆象山的思想之观点、角度、思路、构架的扩充、重构与发展。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