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军】“文化失调”与“礼俗”重构——梁漱溟论“教化”“礼俗”“自力”与乡村建设

梁先生认为,中国这个国家,“集家而成乡,集乡而成国。”要振兴中国文化,只有“从乡村作工夫”,通过在乡村建设中恢复“教化”、“礼俗”、“自力”的文化传统,“伸张、发挥、开启”“理性”,重视“自力”,发挥中国人的“主体力量”,重构乡村的“社会构造”,恢复乡村的社会秩序,才能够在整体上达成“重建中国新社会构造的目标”。

【朱利安·克罗克特】《失败颂》与讲故事:科斯提卡·布拉达坦访谈录

本文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法则”系列访谈的第一篇,该系列访谈专门探讨人类依据一整套不断变化的法则生活意味着什么。我们访谈的对象是那些提出生存法则的人或者深入思考生存法则并寻求扭曲或破坏它们的人。

【赵金刚】恻隐与亲亲——仁孝何以一本?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而孝则是“为仁之本”。但从经典诠释的角度,却会发现“仁”与“孝”之间的张力:仁更具备普遍性内涵,孝则更强调血缘性。但如果从生生和万物一体的角度入手,重新审视仁孝关系,就会发现,仁孝之间并不截然分开,仁孝不是二本,仁孝恰恰展现了人在万物一体中的真实存在。

过常宝 刘立斌 主编《董仲舒文献辑刊》出版

董仲舒,西汉大儒,广川(今河北衡水)人,生卒年不详。《史记・儒林列传》中有载,《汉书》有《董仲舒传》。

【张继海】《周易·大象传》是一部君子修身教科书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传就是《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所谓“十翼”,相传是孔子作的。《象传》又分为《大象传》和《小象传》。其中《大象传》是解释卦辞的,《小象传》是解释每卦爻辞的。《大象传》和《小象传》原本是独立成篇,后来为了阅读方便,被散入到每卦每爻之下,才呈现今天我们看到的面貌。

【王齐洲】“君子儒”的性格特质与为学进路

儒的起源甚早,前贤认识各有不同。而创立儒学,培养儒生,进而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方向,则肇始于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孔子私人办学,招生授徒,要求学生儒服委质,服膺儒教,“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孙晓光 娄婷婷】重师崇德 不异中华 ——中华文明对古代琉球王国的影响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崇礼尚信、厚往薄来的邦交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特征。琉球主动加入朝贡体系并与明清两朝保持500余年的友好往来正是历史的见证。

屈子书院讲坛第35期开讲: 张学智谈王阳明的《大学》诠释

10月14日上午,屈子书院讲坛第35期在汨罗屈子书院沅湘堂开讲。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张学智先生与线下线上41万多观众分享了《王阳明的<大学>诠释》。讲座由凤凰网湖南频道全程直播,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屈子书院执行院长王琦担任嘉宾主持。

【王世巍】“绘事后素”与中华美育精神

据《考工记》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凡画缋之事,后素功。”《论语·八佾》篇,孔子对子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之问的回答,也使用了“绘事后素”四字。自东汉郑玄起,历经唐宋、明清及至近现代,对“绘事后素”释义解读的不息分歧,首先就···

【李含】先秦诗论与乐论的同构及分化

先秦时期,“诗”是一种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乐”除了具有当代音乐之义,还是乐、诗、舞的统称。

【任文利】如何理解《中庸》的“君子素其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出自儒家经典《中庸》,向来为人所习诵。然而,关于此句的理解,学者多将其与“君子思不出其位”相联系而加以解释。诚然,二者之间有一定关联,但言说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混同而言则容易错过《中庸》此语的核心内涵,笔者尝试论之。

图卡丨经世致用,一代儒宗:纪念梁漱溟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

梁漱溟,近代儒家代表人物。生于西元1893年10月18日,卒于西元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郝敬 著《周易正解 易领》整理本出版

以《五经》《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型塑了中华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经典。经典常读常新,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用我们的思想和眼光去重新理解了经典,一方面是因为前贤为我们留下了诸多阐释经典的著作,用他们的言说带给我们全新的体验。

【刘怀岗】王者兴起为何先治郑

凡天下之乱,国家之间相互倾轧,根本在于无王。当周幽王失去天下,平王东迁,天下实质无王,从此开始了列国争夺的局面。春秋经应运而作,当一新王,摄王道以治天下。

春秋讲坛第五讲,孟祥才主讲《谈谈除儒家之外诸子思想的缺失》

10月12日,2023年春秋讲坛第五讲(总第121讲)在孔子研究院学术讲堂举行,山东大学教授孟祥才主讲《谈谈除儒家之外诸子思想的缺失》。孔子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儒学爱好者参加了讲座。

孟子研究院持续开展“礼乐邹鲁 诵读中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为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涵养良好道德品质,讲好中国故事。近日,孟子研究院邹鲁文化开发应用研究部联合邹鲁礼乐团到邹城市中小学开展“礼乐邹鲁 诵读中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陈永宝】天文考古学视域下孔子的天道观

孔子的天道观思想奠定了儒家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既决定了两汉经学的发展方向,也决定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可以说,天道观是以土地为中心构建的儒学系统中比较重要体现。不同学者在论证中国哲学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及介绍中国哲学史发展时,都不约而同会谈到天道观的这个面向,足见天观道的重要性。

【陈苏珍】孔子育人思想的理论结构及其现代性审思

先秦儒学育人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根源和基点的地位。孔子更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位提出完整育人规范与思想体系的教育家,在孔门后学和儒学早期诠释中形成的丰富教育理念对今天的育人事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李明书】略论《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中的人性论观点

宋立林的《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1]梳理了大量与孔子相关的文献,藉由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其后学的诠释,勾勒出孔子思想的轮廓,并提出前人所未及论述之处。《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一书的内容丰富,跨越了文史哲三个领域的研究方法,所运用的材料亦不限于《论语》《孟子》与《荀子》,还有《易传》《中庸》与出···

【单虹泽】早期儒家诠释学的逻辑展开 ——评《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

根据哲学诠释学(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的立场,只有存在者是对世界显现的,而存在者所依托的存在真理一般不显现自身,这决定了只有通过一种方法论的中介即诠释学,才能使真理敞开自身隐蔽的意义。加达默尔认为“文本”必须被理解为一个诠释学的概念,而不能单纯从语法学或语言学的角度将其视为一个“完全自足的世界”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