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国际儒学院“传习”系列院友论坛第十三讲,刘星鼎主讲

2024年5月13日上午9时30分,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传习”系列院友论坛第十三讲在学院路校区综合楼0417教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善政”与“善教”:<孟子>圣人故事与理想政治的一种阐释模式》,主讲人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2020级院友,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哲学专业在读博士生刘星鼎,评议···

【许石林】“爱情”这种词,轻易乱用滥用,不是吉兆

然而“爱情”这种漫无边际、似是而非、要死要活的词儿,还是不要轻易出现。用陕西人的话说:咋弄得跟戏里一样?怪怪的。

浙商大哲学系山海会语系列讲座之东亚儒学系列第三讲,林月惠主讲

应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哲学系和东亚研究院的邀请,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所林月惠研究员于2024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在我系做共计八讲的“东亚儒学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是哲学系以跨文化对话为宗旨的“山海会语”讲坛在2024年度的特色活动。

浙商大哲学系山海会语系列讲座之东亚儒学系列第二讲,林月惠主讲

应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哲学系和东亚研究院的邀请,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所林月惠研究员于2024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在我系做共计八讲的“东亚儒学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是哲学系以跨文化对话为宗旨的“山海会语”讲坛在2024年度的特色活动。

浙商大哲学系山海会语系列讲座之东亚儒学系列第一讲,林月惠主讲

应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哲学系和东亚研究院的邀请,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所林月惠研究员于2024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在我系做共计八讲的“东亚儒学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是哲学系以跨文化对话为宗旨的“山海会语”讲坛在2024年度的特色活动。

当代艺术学与美学论坛第四十二期聚焦“礼乐与造作”

回顾和梳理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及理论资源,对于未来艺术学的长久发展,无疑是切实且必要的。5月11日,“当代艺术学与美学论坛”第四十二期“中国艺术概念史系列(七)”在线上举行,邀请历史学、音乐学等领域的学者,从“造作”角度,考察中国汉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礼乐制度与思想演变,进而探明中国艺术史知识体系的内在结构和本质,以期给···

【冯琳】王船山格物致知论中的实证精神

“格物”是博取世间万物的现象和数理,用历史和实践证验事理;“致知”是自虚静中获得智慧以明理,通过深度思考而探索隐微的事理。对王船山格物致知论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度思考,即比较船山与朱熹思想的异同,分析王船山对方以智“质测之学”的吸收,探讨其对西学的态度,有助于挖掘王船山格物致知论中内蕴的实证精神。

【叶达】“络马首,穿牛鼻”的诠释看儒家人物之辨的多重面向

王船山批判了程、朱的解释,他认为“络马首,穿牛鼻”是“用物之道”,其合理性是人类赋予的,是人道自决、与物流通的结果。人与物——牛、马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不再面向存有论,而是通过基于天道乾德的人心在自由权衡的道德实践过程中贯通彼此。儒家对“络马首,穿牛鼻”问题的不同阐释,共同蕴含着光辉的道德理性,揭示了儒学在历史发展中不断···

【杨朝明】为经典学习插上翅膀

孔子研究院刘续兵研究员主编的“国学经典音注”丛书(含《〈大学〉〈中庸〉正音释读》《〈论语〉正音释读》《〈孟子〉正音释读》《〈诗经〉正音释读》《〈道德经〉正音释读》六部经典五部著作)问世,得到专家学者们的肯定,受到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追捧,可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用力之作,更是有别于同质化丛书的创新之作。

【汤惠生】天人合一叙事方式中的中国古代政治生态学

2023年8月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加拿大学者兰德(Brian Lander)的《惟王受年——从农业起源到秦帝国的中国政治生态学》(The King's Harvest:A Politi⁃cal Ecology of China from the First Farmers to the First Empire)一书(下面简称《惟王受年》),书中讨论了大约从距今一万年前农业起源到公元前2世纪末秦帝国灭亡的···

【赵逵夫】地域文化中的历史记忆

学者们分析古代人物的思想,一般都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时代,二、家族、家庭,三、师从,四、个人阅历。联系时代来分析,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同一时代中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主张。

【张耀】包容与正直的中国智慧

先秦诸子百家“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皆“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启了诸子学序幕的老子与孔子也都以天下安治为理想。而天下安治并非一蹴而就,人们为之要处理各种微观、具体的问题,“报怨”的问题便是其中重要一项,因为小怨常随着人们相互的报复而积累成大怨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而老子与孔子早在两千年前便就···

【韩伟】中国文论与乐论关系“五段论”

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是不争的事实,文论中包含论乐的成分,同时乐论中也包含大量论诗、论文的因子。

【彭成广】孔子“游于艺”的意蕴新释

《论语·述而》篇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学界对“游于艺”的解读历来争论最多,但整体而言均不离对“艺”之对象或具体内容的把握,如有以“六艺”之“礼、乐、射、驭(御)、书、数”代指“艺”者;有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代指“六艺”者;更有甚者认为,《论语》本属于语录体,“游···

【田丰】传统中国天下观中的“无”

传统中国天下观中的“无”,体现在天下的不可执与不可控上。天下作为至大无外的政治体,无法被人以任何方式占据或掌控,每一次这样的尝试都会在历史中失败甚至导致反噬。“无”是我们面对天下时必须保持警醒的重要向度。失去了“无”的面向,人类的实践就可能失去节制与限度,将天下脱水为一种存在者集合,将政治的本质干瘪化为博弈论。

【周展安】孝道是体认天人关系的第一场合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命题,天人合一是对这一关系的经典阐释。然而,究竟“天人合一”是何种“合”、“天人之际”是何种“际”,从文献的角度并不能一口说尽。笔者尝试从孝道入手对此作初步探索。

【郝良华】乾坤万里眼 时序百年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王昌龄的《出塞》,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而最精妙的,便是开头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用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互文见义”,用秦时、汉时设定时间跨度,勾勒出关山月,晕染出伤离别的苍凉感。眼前的明月,是曾照耀过秦汉的明月;眼前的边关,曾是···

浙大马一浮书院系列讲座第三十四讲,吴飞主讲《古代祭礼的尚质特征》

2024年4月22日晚,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系列讲座第三十四讲“古代祭礼的尚质特征”在书院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主讲,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马一浮书院副院长林志猛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马一浮书院教授陈赟参加与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张文江教授等校内外诸多师生热情参与了此次讲座。

杨国荣院长出席山东大学第三期新哲学讲谈会

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主办的第三期新哲学讲谈会4月22日在山东大学举行。

“经典研读社”第一期“阅读《论语》”读书会,李明书主讲《论语》的家庭观与性别观

2024年4月12日晚,由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求是学院紫云碧峰学园主办的“经典研读社”第一期“阅读《论语》”读书会第四讲在师生交流咖啡吧如期举行。本次讲座以“《论语》的家庭观与性别观”为主题,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特聘研究员李明书主讲,校内外诸多师生热情参与。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