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4日下午,由孟子研究院和中山大学哲学系共同举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编孟子正义”2024工作坊在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成功召开。
 
                人类文明从原始文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金融文明、人工智能文明,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性的不断改造。
-28.png!cover_160_120) 
                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乃是指主体对其观照感通从而使其生机得以对主体彰显,并呈现出主客体未发生关联前的意义世界。“寂”非客体不存在,而是指主体对客体无感应、客体未进入主体意义世界之状态。虽主体对客体有证明、诠释之主动性,然主客体之间并非孤立之存在,而是相互成全之共同体。
 
                2024年8月2日至4日,由全国企业儒学团体联席会议秘书处指导,孔圣书院、曾子书院联合主办,三和仁爱文化基金会赞助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书院发展论坛在万绿湖孔圣书院隆重举行。
 
                从理论渊源看,荀子“兼”论导源于墨子兼爱学说,而似与先秦《管子》、儒家中庸学说等相涉。从“兼”论来源的广泛性,可窥探荀子批判熔铸百家学术于一炉的学术风格。
 
                三分法作为与二分法并立的哲学研究范式,引入荀子及其人性论研究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因为三分法既契合荀子思想内在逻辑机理,又与学界荀子诠释范式选择的“集体无意识”相吻合。三分法视域中的荀子人性论有两大维度:纵向的时间历史维度与横向的学理逻辑维度。
 
                《荀子集释》虽然是一本出版于1979年的书,但却时常活跃在研究者的征引之列,其学术价值显然经受住了时间的淘洗,获得了荀子研究者的认可。鸟瞰后世注释《荀子》之作,此书当在《荀子》注释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从格局、体例、方法三大层面进行衡定,该书有相当大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
 
                札记 重走朱子路·鹅湖之会
 
                今天路线,武夷景区:道南理窟→响声岩→武夷精舍→桃源洞道观→九曲漫游道→东莱先生讲学处→九曲码头乘竹筏顺流而下→高苏坂椿辉大酒店。
 
                今天凌晨四点起床,天还没亮就出发了,一路从黑夜走向白天,从黑暗走向光明。这多像一个求索中的人生阶段,其路漫漫,有不畏惧黑暗的心力,满怀希望,就能等到内心光明的时刻。
 
                凌晨五点起床,集合整队,讲注意事项,合影,出发时5:50。迎着朝阳,出发。抵达寒泉精舍,6:40。祭拜了祝夫人,给孩子们讲了《诗经凯风》,上了《近思录》,讲了先贤们立志向学的故事,也讲祝夫人以坚守德义教诲朱子、蔡元定之母让独子到野兽出没的西山苦读,黄榦之母让子雪夜离家负笈求学于朱子……此皆非常之母,家教家风如此,乃有···
 
                新一期的重走朱子路,今天又开营了。这是我们第六次朱子之路。师生们从五湖四海赶来,一行24人,为一条不平凡的道。
 
                开营的第一天,自己没有以往激动紧张的心情,但有一个小期待是我的队员们会是什么样的呢?这次自己的身份有大转变——做队长。
 
                这一次夏令营算是我第一次正式参加对外的重走朱子路,让我觉得和以往的很不一样。第一次是2022年5月份的时候内部行走,基本都是阴雨天气;第二次对外的朱子路时每天烈日炎炎,但我因为受伤所以没有走路,只是做公众号。
 
                在这个充满阳光与期待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北京孔庙国子监游学活动。师生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先贤的敬仰,共同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
 
                [春秋]二十有九年,春,新延厩。
 
                2024年8月6日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中江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第25届世界哲学大会(The 25th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上做了题为“一种基于普遍相关性的关系主义世界图像(A Relationalist Image of the World Based on Universal Correlation)”的主题演讲。中国人民大···
-27.png!cover_160_120) 
                7月30日,题为“杖藜一过虎溪头——王阳明辰州讲学与虎溪书院”的专题学术讲座在虎溪书院“知行讲堂”激情开讲,这是继《书法之美》后“知行讲堂”迎来的又一堂高端讲座。
 
                《论语·微子》中记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朱子《家礼》是一部重要的礼书,对宋、元、明、清时期的士庶之礼影响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