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社”第一期“阅读《论语》”读书会,李明书主讲《论语》的家庭观与性别观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5-25 13:14:31
标签:

原标题:李明书:《论语》的家庭观与性别观

来源:“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三月十七日己未

          耶稣2024年4月21日

 

2024年4月12日晚,由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求是学院紫云碧峰学园主办的“经典研读社”第一期“阅读《论语》”读书会第四讲在师生交流咖啡吧如期举行。本次讲座以“《论语》的家庭观与性别观”为主题,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特聘研究员李明书主讲,校内外诸多师生热情参与。

 

 

 

讲座伊始,李老师以“五伦”这一概念为切入点,引出讲座的主题。“伦”意为正当的关系。“五伦”在古代指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孟子曾提出:“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孔子关于“五伦”的最重要论述来自《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孔子看来,政治问题需要归结到“君臣父子”,这主要考虑到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背景。传统的诸侯分封制确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天下”的政治模式,而这种模式的核心矛盾就是天子与周围诸侯之间的矛盾。父子、兄弟、夫妻是五伦中有关家庭的三种关系。接下来,李老师分别围绕这三种关系详细讲解《论语》的家庭观。

 

 

 

关于父子关系,李老师指出儒家非常注重孝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当父母还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当父母过世后,看他的行为,若三年当中没有改变父母所教育的为人处世之道,这才叫做孝。孝道除了对父母的供养,还必须要发自内心地恭敬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遇到事情,子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来享用,这样算不上真正的孝道。李老师进一步指出,《论语》中大部分地方只有“父”,母亲的概念却被隐没。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文化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权力和政治划分,与语言习惯也有一定的关联。现代读者不必把《论语》中的“父”局限于父亲,而是可以适当的拓展为父母,同样“子”也可以被拓展为子女。

 

 

 

关于兄弟关系,李老师指出孔子的相关论述虽然不多,但他对兄弟关系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论语·子路》)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切磋,彼此批评和鼓励,而兄弟之间则要以和睦为重。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这里孔子对兄弟的概念做了一定的拓展,除去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如果人们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别人言辞恭谨,合乎礼节,那么天下之大,到处都会有自己的兄弟。

 

关于夫妻关系,李老师指出,过去中国社会总是强调男主外女主内,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改变,传统的社会分工也不再固定。他引用了学者安乐哲的“关联型性别歧视”理论来解释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夫妻关系。根据中国文化,男女在生活、社群关系中的地位处于差异的状态,而这种差异的状态既与社群中的关系相关,就不再是因着生理性别的差异,而是社会性别所扮演的角色,导致男女地位有所不同。男女的地位会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转化,中年以前妻子处于从属地位,当老年人、丈夫过世后,母亲、女性长者的地位将提升而成就,并且不妨碍妻子是人,且可以成德的儒家思想。

 

 

 

最后,李老师讲解了孔子在《论语》中如何对待性别关系。李老师指出,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对男女关系有着独特的自我调节机制,男女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性别问题之所以变得重要,一部分原因是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传入。以波伏娃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从文学、历史、社会学、哲学等方面分析女性受歧视的原因与实际情形。随着女权运动的深入发展,女性主义逐渐分化形成不同的派别,也出现了许多打破原来男女二分的性别理论。如今性别议题已经变得十分重要。关于性别对待,《论语》中的论述备受争议:“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 论语·阳货篇 》)对此,李老师给出了多种解释:其一,句中的“小人”指的是“仆人”,“女子”应当被理解为“女仆人”,但这种解释缺乏合理性:“女子”在当时并没有指称“女仆人”的用法。其二,孔子的这句话与当时的历史事实有关,“女子”特指某国的宠妃。这句话的意思是,恃宠者与小人都很难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太近了容易不恭敬;过于远离,又容易招致怨恨。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方式,对于它们的接受程度,则取决于个人。李老师指出,现代解读者可以通过阐明经典文本中专属于女性的道德修养方法、关怀和母性思维等途径论证儒家持有一种男女平等观。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同学联系自身家庭遇到的困难提问,有的同学深刻思考了性别议题的未来发展,还有同学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提出自己的困惑。李老师都耐心给出了解答。李老师强调,《论语》承载的思想都还是抽象的理论,而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在考虑实际情况并结合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后行动,不能一味遵循。女性的身份在当前中国社会并不是固化的,社会包容并鼓励男女平等地追求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整场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拉下帷幕。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