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象山学统的形成及其学术源流

南宋以后,道学家主要通过创办民间书院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组织,从而形成有各自学术宗旨的地域性学统。陆九渊在家乡创建“槐堂”“象山精舍”讲学,最终完成道学思想与地域学统建构,成为他一生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事业。陆九渊热衷讲学而不注重著述,加之他善于启发人心,讲学效果很好,故而他在槐堂、象山精舍的讲学影响很大、传播很广,培···

【刘学智】二十世纪前半期张载关学研究钩沉

他们提出的“太虚一元之气”的概念对张载“虚-气”本体论的建构,对张载及关学“性道合一”体系的研究,对关学史的勾勒和对不同时期关学发展特征的揭示,对诸多关学学人个案思想的深度剖析,都达到了相当的理论高度。

【蒋国保】化士学为民学:儒学未来发展的新思考

原始儒学的人道精神,以直面人的生命与生命价值为关切,因而并不排斥民众的世俗情感及其世俗价值取向与追求。但儒学在汉唐成为官学之后,就将直接关切人的生命与生命价值,转向对于人之统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关切;待到宋明理学,为了拯救汉唐儒家将儒学工具化所造成的儒学人道精神的失落,更将儒学“形而上”化,使儒学与民众的疏离变···

【刘斌】“民主儒学”引论——定公八年鲁国“宝玉”被盗事件详考

鲁定公八年的“宝玉”被盗事件是鲁国中后期在严峻而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发生的、部分带有自下而上贵族革命色彩与朴素民主气息、直接推动孔子走上鲁国政治舞台的内部动乱事件。事件本身对早期儒家文明发展有着关键的促进作用。

【陈赟】天经·地义·人情:具体普遍性的结构

绝对普遍性得以构建的视域即绝对时间被节奏时间取代的世俗时代,具体普遍性的构建有了基础,儒家思想中的天经、地义与人情构成具体普遍性的三个相互渗透的维度。天经、地义、人情三者的互补、交织与共构,构筑了既具普遍性,又接地气,同时又有活力的具体普遍性。具体普遍性的意义在于,既避免了绝对普遍性及其单一性、均质化、虚无化···

【彭荣】论程颐「体用一源」说的理论渊源

历来学者认为,程颐「体用一源」的命题与华严宗体用观有很大渊源,然而华严宗的「体」与「用」有其固定「平等」与「差别」之意涵,论者往往忽视此点。而从程颐与弟子的问答可知,他本人并不清楚这种体用意涵。论文认为,「体用一源」的命题并非来自华严宗,而是与王弼易学中的本末思想,以及二程兄弟形而上、形而下的构想有直接渊源。

【李长春】从政治德性到伦常德性

用“政治德性”与“伦常德性”的两分来考察古典德性论演变,较之“公德”“私德”的两分更为合宜。春秋时期的德性论说仍旧以政治德性为主,但是伦常德性已经逐渐开始受到重视。孔子试图平衡政治德性与伦常德性,提出了“民德”的观念,“孝”作为“民德”被特别强调。兼具伦常德性与政治德性含义的“仁”成为主德,用“仁”统摄其他一切德性

【袁晓晶】近代儒学的地方性实践及其意义——以刘古愚的儒学改革思想为例

刘古愚表现出了对传统强大的诠释能力,他的思考无一不出自儒学之传统。可以说,刘古愚儒家教化思想改革的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儒学之传统有自我革新之能力,而近代地方性儒学的丰富实践,也体现出了儒学生命力的普遍性及其与地方社会风俗普遍结合的真实意义。

【朱承】阳明心学与礼教精神

中国传统礼教精神主要表现在以儒家价值观念塑造人、以礼治和人伦之道作为公私生活秩序的基础、推崇礼乐典章及仪节的传承和教化等方面。阳明心学的良知说将儒家的价值规范内化为人的心性秩序,从而将一般意义上的恪守礼教转化为遵从良知。阳明心学重视儒家礼教的人伦之道,在理论上强调人伦之道对于公私生活秩序的重要性,并将人伦教化···

【董卫国】论孔子性与天道思想的情境化面向

天道、性命等观念代表了儒家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先秦儒家尤其是孔门之仁学,并不注重对天道、性命等观念进行客观学理的论述,因其认为天道、性命并非现成的和外在于人生命的客观存在对象。他们更注重从具体的人生情境中,从人的情感现象中来揭示天道、性命作为超越性人生价值的内涵,以及两者贯通为一的真实意义。这一思路也反映了儒学···

【梁兵】婚恋是非观的缺失与重建——从《诗经·谷风》说起

纵观《谷风》全诗,诗中女子与男子知礼与不知礼的分判昭然若揭,这种分判隐含着古今婚恋是非观的差异。当今男女婚恋生活可谓没有是非观可言,表现为“谈感情不讲道理”。婚恋是非观的缺失是由婚恋男女产生过多私情、私欲造成的,它是心性危机的表征。

【杨勇 李鲜】唐君毅道德哲学中的情感问题——情感何以先天而后天

感通、性情、私情组成了情感的整体内容,是辅成其本心之性善论的支撑和路径,是解决情感先天而又后天之张力的途径。感通揭示了心灵能力的直觉、情感与理性之多层交集;性情阐发了心、性、情三者先天善性的同位构建;私情的善恶转化,呈现出情感由后天通向先天的辩证关联。

【张健】重探汉代经学中的赋比兴说

考察赋比兴所自出的“六诗”“六义”说在汉代经学中的出现与诠释过程,可知赋比兴作为一组关联范畴出现在经学论述中始于东汉时代,但直至汉末并未作为观念架构应用到《诗经》的诠释。真正影响汉代的是《论语》“诗可以兴”的观念,《毛传》之以兴说《诗》及王逸《楚辞章句》的以兴解《骚》都属于此一传统,这也是《毛传》及王逸“独标兴体”的···

【倪培民】对孟子理论的功夫解读

孟子关于功夫的理论并非只是其哲学的一个部分,而是其哲学的整体取向。理解这一事实可以释疑《孟子》文本中令人费解的所谓逻辑谬误,使孟子的思想得到更加连贯、可信和睿智的解读。孟子理论所代表的儒家伦理应该被称为“功夫伦理”。

【王小良 孙婷婷】儒家政治思想与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

在美国政治制度建立之初,作为开国元勋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提出了社会进步理论,即将儒家政治观念同西方社会进步传统结合起来。其他重要开国元勋如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斐逊都加入了富兰克林的行列,利用儒家政治理念创造出独特的美国政体。儒家思想通过这些开国元勋在美国民主制度中留下了令人意想不到,却又难以磨灭的印记。

【吕欣】《论语》中的“文”

孔子和儒家学派将六经作为经典之“文”的重要代表,亦通过天人之道来论说“斯文”,进一步深化“文”的哲学价值,由此建构出基于秩序性与神圣性的思想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世界和儒家哲学史的发展脉络,至今仍有重要的启发与意义。

【吴天明】乐教论

五帝夏商周春秋九代人神混杂,故九代“古乐”实行政教合一。春秋时代郑卫宋齐四国出现背弃“古乐”传统的“新乐”,与战国至今“新乐”相似,故春秋至今为后九代“新乐”阶段,春秋时代既属于九代,也属于后九代。九代乐教理论,《舜典》《大司乐》为乐教治国的“工具论”,孔子发展了“工具论”并创造了反对“郑声淫”的“风格论”,三者均只适合九代“···

【陈少明】面对陌生人的世界——儒家伦理的现代调适

儒家是经过两千多年变迁发展的传统,从春秋战国、秦汉、宋明到近代,在多次的蜕变中,有放弃,有接纳,更有保留。今日的放弃(滥用熟人关系)和接纳(加强规则建设),是迎接变革(现代化与全球化)的需要,但保留(仁爱精神)同样是面对时代的选择。

【何怀宏 赵占居】将无同?岂无异?——先儒论人性的共同性与差别性

孟子所持的性善论,相当充分地发掘了人心向善的资源。荀子所持的性恶论,从社会制度着眼,也是积极主张人努力向善,化性起伪。汉至唐的儒家则更重视人的差别性,认为性有品级和等差。而纵览这些论述,可以发现先儒所论人的同异中,一个很重要的差别性分类是少数圣贤(包括“希圣希贤者”)和多数民众的差异。

【杨泽波】儒学发展一主一辅两条线索概览

两千多年儒学发展有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主线是道德践行,辅线是道德存有。前者的主题是人如何成德成善,内部呈现为“一源两流”的格局,其中“一源”指孔子,“两流”分别指以孟子、象山、阳明为代表的仁性之流,以及以荀子、伊川、朱子为代表的智性之流。后者的主题是道德之心如何影响天地万物,使其成为存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