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关怀、人生意义为出发点的中国哲学,既呈现出忧患意识,又包含有乐感精神,其实应该用“忧乐圆融”来概括。宋代士大夫在推动儒家哲学化的内圣外王之道建构过程中,其出发点就是一种兼容忧乐的情怀。宋代士大夫既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同时又追求“孔颜乐处”的超然境界。宋儒通过挖掘《四书》中的忧乐情怀,找到了儒学及中国哲学的深层···
清人崔述在《洙泗考信余录》中对这一条所记内容提出怀疑,主要理由是:“定公之时,颜子尚少。”其认为不会有此事,又认为“此事本出《吕览》,乃颜阖对庄公语,非颜渊对庄公语也。”细而绎之,其实崔述的这两条论据均非切实可靠之论。一是,鲁定公在位时间是公元前509年至前495年,而颜回的生卒年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21年至前481年,即鲁定···
泰山其颓,哲人其萎,呜呼哀哉!自昨天得知李泽厚先生仙逝的噩耗,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先生是八十年代思想界的脉搏,我和千千万万同龄人一样,一直追寻着脉搏的每一次跳动,而每次拜读先生的文字,都为那广阔的视野、深邃的见解、优美的文笔所折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全盘接受先生的每一个观点。有感于先生的名作《漫说“西体中用”》···
李泽厚和近代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的想法,即在天人问题的高度上全盘解决古今问题和中西问题。而同样的问题也在于,如果在对古今问题和中西问题的理解上,预先已经站在了现代和西方的立场上,那么,古典和中国的意义,实际上根本不可能真正呈现出来。
“为己之学”是朱子理学的重要宗旨,朱熹曾说:“今须先正路头,明辨为己为人之别,直见得透,却旋下工夫,则思虑自通,知识自明,践履自正。”确定为己的方向对为学有开辟源头、校正路径的作用。为己之学的出发点与作用对象都是“自家身己”,所以朱熹说:“须于自家身己上理会,方是实学问”,又主张“自做工夫”。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播和发展,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有着许多相通的思想基础。二者既有价值观念相契合的思想基础,也有思维方式相契合的哲学基础。本文重点探讨二者的思维方式相契合的哲学基础,即“实事求是”与实践唯物主义的相通性。
孔子之道博大精深,教学多为口述,其言出于不同弟子的记述整理。孔子在世时,开创了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常对不同弟子给予不同教导,致使受教者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孔子去世不久,传其学者自谓得孔子真传,因其所闻而立派,形成儒学多派并立的局面。时至今日,若想探究何为孔子“真传”、何为儒家“正宗”,需要进一步探析孔子···
以传播和社会整合视角观之,现代化及其主要途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竞争和科技革命等,既依赖多样性和多元化,又不断反过来强化之。按照西方流行的现代化论述,此将导致国家和社会治理中“一”与“多”关系的紧张,共识常变得稀缺和艰难。查尔斯·泰勒称之为“现代性的隐忧”:过度多元主义将引发认同危机和“放任社会的苦果”。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一种教育观点,也是孔子原创的教学思想内容。教育,不分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应该受到教育。在教育面前,不分贫贱富贵,各个阶层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体现了孔子的平等教育思想。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表明了孔子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不易与伟大,有着巨大的贡献,也具有···
船山哲学中的“自然”意味着一种与“人为”不同的自发性运作方式,它无法为人的知能所穿透,也不能被理解为作为根据的终极因或造物主,而是一种自发性、自本自根的以自正性命为指向的秩序,后者指向一种在终极层面无为自然的宇宙观。船山以人之天、物之天、天之天三个概念将自然区分为人的自然、物之自然与宇宙之自然三个层面,人的自然规···
近世英法强大的思想基石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它们分别复兴了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继之兴起的德意志,则以古典哲学为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美国在世界舞台上表现最耀眼的方面,当然是教育、科技、经济、军事等,但其隐而不显的思想动力,却是由皮尔士开创,詹姆斯和杜威等人继之发展起来的实用主义哲学,这一纯正的本土哲学重塑了···
李泽厚曾在《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4期)发文,提出“举孟旗行荀学”,希望在尊孟的外表下发展荀学思想,意在打破唐宋以来“尊孟抑荀”的局面。于是,统合孟荀成为中国哲学学术研究的新热点。为此,《文史哲》(2020年第2期)还刊发了郭沂、刘悦迪、梁涛等人所写的关于“孟荀之争与统合”的一组笔谈。
董仲舒之政治思想以人为本,以教为治人、成就人的根本之道。董仲舒推阴阳以立制度,以天统人,而寓教于其中。从形式上看,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是天,如若问天之所欲为何?其答案是元。元是一切追问的最终答案,因而是最原初的出发点。天地有天地之元,人有人之元,万物亦有其元,元是一切存在的本质,亦即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与归···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和合共生的文化精神与生存方式在中华大地上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念。中华民族有着和合共生的精神价值和文明血脉。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有责任解答好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历史内涵及其当代生动实践,担当起传播中华文明的重任。
本体安全是相对于“物质性安全”来说的“认同性安全”,也是任何行为体所必然寻求的安身立命之前提。“本体不安全”是生存性焦虑与前景性恐慌的“在场”,由不确定风险的“要素集合”所导致,其实质是一种“自我认同”难以稳定与持续的“结构性不安全”。“和合共生论”切合世界运演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消解“本体不安全”的首选理论。
要想正确评价余英时先生的学术则必须回归基本的问题:何为现代西方学术,何为中国学术?本文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从战后德国新旧学术及精神思想的对抗及转化,描述辨析了在西方近代及古希腊以来的思想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的治学特点,介绍了何为现代学术。下部概述了西方学术的二元与一元倾向,知识论与本体论、真理论、学术与学说的区别···
在宋明理学的研究视域中,永嘉学派基本上处于一个非主流,但却又不得不认真面对的位置。所谓非主流,自然是众所周知,大凡讲宋明理学,总是以程朱与陆王为主流。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不待赘述。不得不认真面对,则因为即在朱熹(1130-1200年)当时,不管他指责永嘉学问是“没头没尾”“涣无统纪”,还是“偏考究其小小者”“斗凑零碎”,但···
我们已经看到,在儒家这个我称为“human-becoming”(“成人”)的模式里,人的个人实现是不可还原(简约)地“包含他者”(“other-entailing”)而且一切关系皆是含有亲属性的。朋友也变成家庭成员。个人幸福、家庭兴旺、国家繁荣都是同构和不分的。我们回顾一下亚里士多德的“human being”(“人本体”)概念,这样能把“human being”和“human ···
政由谁出与政治何为是政治哲学的两大核心议题,孔子对其作出深刻思考并给出了明确回答。孔子的私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完美道德品格的士人君子,而在他的新政治构想中,士人君子是治国为政的理想主体,其资格的正当性就来自君子所具备的人格特征与精神品格。孔子基于人类"性相近,习相远"的复杂特性提出"学以致其道",在不破坏人类习性多样性···
心性论思想是早期儒家思想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线索。从《孟子》《荀子》到新近出土的文献都显示,“心”与“性”是他们各自文本话语体系和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从这一核心概念出发,他们才建立了规模宏大的思想体系。那么,作为儒家思想开创者的孔子,他的心性理论是怎样的?这一心性理论与后代儒家的心性论思想有着怎样的关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