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孔子与屈原

孔子与屈原在中国的影响太大了,许多人被他们之中之一的精神所导引着。但是在这里,却有一件大可对照的事看出来了,这就是:受了孔子的精神的感发的,是使许多绝顶聪明的人都光芒一敛,愿意作常人,孟轲是这样的人,朱熹也是这样的人!反之,受了屈原的精神的影响的,却使许多人把灵魂中不安定的成分搅醒了,愿意作超人,贾谊是一个例,···

【周百义】从自然人到人格神,屈原为什么能?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端粽飘香,龙舟飞渡,千古一节,皆为屈子。有谁能想到,2300年前,一个怀石投江的落魄诗人,一个被朝廷疏远经年的“下放干部”,岁月悠悠,物换星移,却能一直被一个民族乃至整个地球上的人类所铭记。

【张会会】明代乡贤祠祀的教化指向

乡贤祠祀是明代地方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首次将乡贤从先贤群体中抽离出来并专祠而祀,逐渐纳入地方庙学祀典之中,以此作为表彰先贤往哲、激励地方士民的重要教化形式。嘉靖朝更正祀典以后,乡贤与名宦分祠而祀,祭祀对象变得更加清晰,祭祀地点、祭祀规制也完全固定下来,实现了乡贤祠祀的制度化。因此,明代的乡贤祠祀较之前代,···

【丁修真】“科举专经”维持明代江南科举领先地位

科举专经,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科举群体选习同一经籍的现象。该现象肇始于唐,积淀于宋,至明蔚为大观,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地方科举文化。明代江南地区为经济中心、人文渊薮,在其域内,涵养出了不少引领科场风气的科举高地。

【吴钩】细说宋朝的“高考”

严格来说,将宋朝的科举制度比附为今日的高考制度是不恰当、不准确的,毕竟科举考试选拔的是治理国家的官员,其实更接近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而高考不过是入读高校的门槛而已。

【唐明燕】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

孔子既是儒学创始人,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指的是孔子视角下的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

【陈康令】《礼记》中的“礼尚往来”

来源于《礼记》中的“礼尚往来”,强调的是一种“以礼相待”的精神。它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智慧和价值观的体现,更是当代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秉持的原则。经老一辈革命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改造,“礼尚往来”概念也被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崭新科学内涵,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经典例子。

【吳笑非】穀梁夷夏之輕重

穀梁有戎衛,狄秦,夷狄莒,又有書楚若中國,進吳不殊會,故不善學者有果以諸夏為夷狄,而謂《春秋》信夷狄者。此能讀死句,不能明體例故也。

【吳笑非】如何惟精惟一? ——尊周書院問答

讀經書就要讀正統注本。選擇無非兩者:漢唐宋傳統,即十三經注疏。宋明傳統,即四書五經大全、性理大全。

【刘震】从中华文明到中华之道 ——《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读后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持续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以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令人瞩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新著《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一书,从多维度视角,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哲学阐释,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学理创新资源。

【粟品孝】探寻历代周敦颐文集编纂的动因

周敦颐文集编纂始于南宋,明代衍生出《濂溪志》和《周子全书》。别集、专志和全书三大系列交互影响,主体内容非常接近,一般统称为周敦颐文集。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周敦颐文集的编纂史研究”(18BZS062)结合文献学和社会文化史研究方法,对历代三十多种周敦颐文集进行了综合研究,重点探寻其编纂过程的内外动因。

【程卫华、李文珠、李兴】孔子故里曲阜师范大学创建始末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有这样一所独树一帜的大学,上继先圣儒学道统,近秉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余续,传承和践行着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强国”的百年梦想,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独特历史贡献。这就是1955年设学曲阜的山东师范专科学校,也就是曲阜师范大学的前身。

【杨国荣】人与自然:天人之辨的多重内涵及其展开

人的存在与天相对,这里的“天”首先指广义的自然。司马迁以“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为治学旨趣,“古今之变”属人自身的历史衍化,“天人之际”呈现为人与对象的互动。在相近的意义上,邵雍也指出:“学不际天人,不足谓之学。”这里同样把天人关系的考察,视为人的使命。宽泛意义上的自然涉及一切对象:“自然包括任何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

【许石林】可笑众人看不穿

“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治世反是也。”

【柯小刚】浑沌、逍遥与天下之重建于中国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陈鸿儒】荀子论解蔽

《荀子》中的《解蔽》篇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专论思想修养的经典名篇,梁启超评价它“其言精深而肃括(意思是恭敬而有法度),最当精读,且应用之于修养”。在这篇文章中,荀子痛感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种种无序状况,深察其背后的思想根源,精心开出“药方”,极力向世人展现光辉的理想人格及思维境界。

【杨国荣】萧萐父与20世纪下半叶中国哲学史研究

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发展来看,萧萐父先生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贡献,在学术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杨国荣】再思荀子的人性学说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有不同表述,由此,对其人性理论,也形成了种种带有歧义的解释。流行之论以荀子为性恶说的代表,这种人性理论又被视为孟子性善说的对立面。晚近以来,又有所谓“性朴”说,以为荀子的人性理论以主张“性朴”而非“性恶”为特点,这种看法既有曲意回护的取向,也有强求新说之意,似乎很难视为荀子的人性理论的恰当解说。合···

【顾迁】杨复《祭礼》与“通礼”学术传统

本文标题所称“通礼”,非取杨复《祭礼》“通礼篇”之意义,亦非“《大清通礼》”之“通礼”,乃是经学目录学上的概念。

【叶纯芳】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出版帮助

朱熹(1130—1200)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与对后世的影响,以目前研究成果之丰,已无须赘言。只不过在衆多研究中,对朱子礼学的探讨显得薄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