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波】再议“旁出”——对一种学术批评的回应之二

在三分法视域下,完整的道德学说既有智性,又有仁性,由仁性提供动力,其学说才能有活动性,这就是“道德动力学”。朱子学理的问题正在于此,由于对仁性体悟不透,仁性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致使整个学说缺少动能。虽然有此缺陷,但朱子所言格物致知蕴含着以智性对仁性加以再认识的内容,又有很强的合理性,在儒学“一源两流”的总体格局中有···

【刘东】儒家德教有何重要性?

在孔子的逻辑次序中,就算作为道德内核的“仁学”,构成了他念兹在兹的重点,然而,相对于构成了出发点的“认识”而言,它仍不具备学理上的优先性,仍要受到认识能力的制约,仍要被限定在认识边界之内,所以无论如何,它本身也都并不足以构成“本体”。

【田飞龙】中俄全面合作的性质、功能与新秩序愿景

中俄追求的全球和平安全秩序是完整、协调、不可分割的,与美西方的“霸权安全观”相竞争并有着规范性差异。从未来演变趋势看,中俄全面合作关系将首先在双边范畴典范展现上述新秩序的原则和规范力量,进而在更大范围包括联合国层次推进更为健全的多边主义实践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这是中俄全面合作关系的共识基础和理想愿景所在。

【李竞恒】孟子思想与克服“时间偏好”

个体的生命有限,但宗法承载的生命河流共同体可以无限,这样就不会只是考虑“三四十年之计”,而是会动辄考虑几百年、上千年的未来,那么博弈的行为模式就一定会很稳健,不会轻易干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和不考虑长远未来和子孙的事。

政协委员陈伟志丨建议高考外语必考改选考,取消初高中英语主科地位

虽然多地把调整的重点指向英语科目,不约而同地降低了其权重,但也面临着三个突出性的问题:一是目前中考、高考英语科目测试重心过度集中在语法和阅读理解,缺少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二是是“应试英语”、“哑巴英语”的问题依然严峻。三是英语科目当前的改革存在“漏洞”。针对问题,需进一步推进中考、高考英语科目改革,创新初中、高中···

人大代表杨朝明丨关于建好中国教师博物馆助力师道精神传承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曲阜时,鲜明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方针,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最强音。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故里曲阜10周年,为此,建议建好孔子故里的中国教师博物馆,打造赓续民族文化记忆、保护教育历史遗产、涵养教师精神家园的“新杏坛”。

【任文利】儒教与儒家,文明与帝国——读陈明《儒家文明论稿》

陈明他希望用帝国叙事或者用文明叙事来解决民族国家的问题,可能也不是适恰的。民族国家这样的一个问题,确实还是一个问题,但这对中国而言其实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或者说是我们今日国人自己造成的问题。

政协委员张其成|关于发挥民办书院功能助力中华文化复兴的提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书院”,历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当前民办书院的发展和文化功能的发挥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建议:明确民办书院的法律地位,发挥民办书院的人文教化功能,(促进优化书院自身建设,激···

【朴炫贞】朱熹与王阳明的体用与中和

本文将朱熹的体用观下界定为“划分性体用观”,而王阳明的体用观界定为“连续性体用观”。本文又以朱熹与王阳明的体用观为基调,对于两者的中和说进行探究。朱熹明显地区分未发与已发的境界,其要点便是“先涵养,后察识”。与此相反,在王阳明的体与用、中与和是同一本体的不同状态,而不是异质异层的关系。

政协委员张其成:关于制定全国统一的中式学位服的提案

由于现行的学位服还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这些带有显著西方教会色彩的学位服饰对于树立我国高等教育的民族自信和国家文化自信已不相适宜。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中出现一股自主设计具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学位服的热潮,但也出现了高校各自为政,盲目追求自身特点,相互攀比竞争现象,导致着装不严谨···

传统书院在当代如何复兴?实访岳麓、淮河、红洲三大书院

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书院从唐朝到晚清持续了千余年,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文脉传承方面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书院如何才能守正创新,继承传统并经世致用,如何通过传播与弘扬书院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爱护人才、涵养人格的良好氛围,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强?

【谢茂松】首提全球文明倡议,原理何在?

全球发展倡议植根于中国成己成人的文明传统,来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全球安全倡议植根于以和为贵的文明传统,来源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实践;全球文明倡议同样深深植根于中国文明传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之后的文化自觉。三个全球性倡议的提出,根本上都来自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自觉意识和文明抱负。

【徐勇】传统文化教育要警惕“非教育化” 师资是瓶颈

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非教育化”。我经常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偏正词组,传统文化是定语,它是用来修饰教育的。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教育活动,既然是一种教育活动,它就应该遵循教育的原则、规律和逻辑。

【刘海滨】回归工夫的经典——“新编儒林典要”序

文化的核心是经典,因为经典蕴含着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核心内容。此当无疑义。但什么是根本,什么是核心,每个人的认识可能不同,因此,各个时代对经典的认识(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认知)也可能不同,有时候还会差异很大。在此意义上说,学问确有古今之别。换言之,古今学问变异的原因不在于学科的分类或使用工具的变化,而来自对经典的···

【​汪进超】《韩诗外传》经世思想发微

《韩诗外传》有着明显的关注现实政治,探求治理之道的经世倾向。其经世思想体现在“天道”论、“王道”论、“道势”关系论等方面。“天道”层面,韩婴阐发《诗》“受命而王”的天命观,指出神圣之天以灾异警示君政之失,以民心代表其意志,决定着政权正当性,告诫君主“畏天之威”并“敬天保民”。

【张晚林】孔子:作为造道者

孔子之再造道,乃使天人真正贯通,开启了儒学作为宗教动力学的大门,而儒学始真正成为宗教人人可通达的宗教。透过“礼”的外在性,“德”的抽象性,而落实于“仁”,而“仁”乃是生命自定方向与贯通天人的先天能力,为后世儒者进行人性论的探索奠定了基础,而使宗教的开启有了人性的动力。

【陈荣灼 杨儒宾 何乏笔 赖锡三】气论、体用论与牟宗三对理学系谱的再反思

2022年4月,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举办了一场“气论与中国哲学”学术座谈会。这场活动的主轴在于通过“气论”来反省牟宗三对中国哲学诠释之限制,尤其聚焦在牟宗三因低看气论、贬低气学而造成他对宋明理学系谱分判之可争议性。我邀请了当前对气论哲学极具关键影响力的两位重量级学者,杨儒宾和陈荣灼教授,进行一场面对面的深入对谈。两位先···

【刘强】知行合一:儒学现代转换的必由之路——从证严法师的思想结构及佛教慈济基金···

慈济之志业对于儒学现代转换之路具有如下启示:首先,应从经典教育入手,培养民族文化正信。其次,应将儒学核心价值与人类普适价值对接,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第三,儒学应从学院走向民间,从义理走向实践,从心动走向行动,将“良知”转化为“良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任文利】推原治道——程伊川《尧典》解引义

程伊川《尧典》解是其《书解》中比较完备的篇章。伊川认为,“治道”之成始于尧。其根本即在于尧之治理本于客观法度,由此形成的典常、法则足以垂宪后世。要而言之,本于“义理”所安以为治;明用俊德之人乃为治之先;治理的目的在于“正家”;分官设职,明确政治责任;选贤与能。如此诸般,勾勒出了华夏治理之道的基本规模。

【海裔】思想史上的刘海波

如果有人想了解后冷战时期的中国的思想界如何从推崇哈耶克《走向奴役之路》走到今天的“道路自信”,刘海波的探索轨迹尤其具有典型性。他从一种来自异域的反思20世纪革命的保守主义,逐渐走向反思“究竟要保守什么”,进而发现,要解决时代的关键问题,恰恰需要保守在20世纪革命中产生的新秩序,为其提供不同以往的、植根于中国古典文明的···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