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分法视域下,完整的道德学说既有智性,又有仁性,由仁性提供动力,其学说才能有活动性,这就是“道德动力学”。朱子学理的问题正在于此,由于对仁性体悟不透,仁性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致使整个学说缺少动能。虽然有此缺陷,但朱子所言格物致知蕴含着以智性对仁性加以再认识的内容,又有很强的合理性,在儒学“一源两流”的总体格局中有···
所谓“诗礼文化”,是通过“诗教”“礼教”“乐教”体系所建构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与文明形态,是华夏礼乐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基础。
值次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我的“著作集”四书之际,需要写篇总的《后记》,讲一下这几本书的成书过程以及修订情况。
所谓“诗礼文化”,是通过“诗教”“礼教”“乐教”体系所建构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与文明形态,是华夏礼乐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基础。
历经夏商周三代所形成的礼乐文明制度,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天空。《诗经》正是礼乐文明制度的最佳载体。通过《诗经》的研究,还原礼乐文明的原初形态,并顺沿而下,探讨中国传统礼制的生成、定型、流变,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诗礼文化形态,同时解决在西方文化百年冲击下不绝如线的诗礼文化精神的承传问题,这应该成为当代中国···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
张载是一个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思想家,他所构建的哲学体系,是一种排佛的理论,这种体系使他得以“一以贯之”,而且因此使“周公、孔子之道”得以复显。这里面有几层含意:他的哲学思想肯定现实物质世界即天地宇宙具有真实性
《论语·为政》开宗明义,说“为政以德”,而孔子之学正是“成之以文德”的学问。
近年来在早期儒学的研究中,如何在吸收、借鉴新发现简帛资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掘已有文献在战国思想史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礼记》(包括《大戴礼记》)对于战国儒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还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本书论述了王阳明哲学的形成、发展、结构、特征和王阳明哲学的境界等。在走出阳明的体系时,作者又站在对象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总体的反观。不得不说本书是认识阳明学、了解阳明学的必读之作。此次修订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扩充,新收录作者最新的阳明学研究成果。
本书收录清代训诂学著作三种,分别为《经传释词》《经传释词补》与《经传释词再补》,均据清刊本影印出版。
儒学学派自孔子开创之后,历经发展,至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而朱子为其代表,被誉为中国文化“千年以来第一人”。诚如蔡尚思先生所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朱子之学风靡东亚,影响及于欧美,正是朱子影响力历久不衰的明证。因此,朱子著述可称为中国文化珍贵的思想宝库。
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联合北京语言大学主办,世界汉学中心承办的“世界汉学讲坛”第三讲于3月17日在京成功举办。
琅琅书声响彻华夏,句句经典浸润神州。3月18日,国家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在线上举办了第四届“相约《论语》文化中国”启动仪式暨2022年度先进单位与个人表彰大会。
许多学者根据孔子“不隐于亲”的评价,认为儒家主张只有攘羊这样的小罪可以容隐,而受贿枉法这样的重罪不可以容隐,并把后世法律中谋反等重罪不可容隐制度的渊源追溯至此。然而此观点所依据的是两个独立案件结合成的孤证,忽视了先秦儒家在解决道德两难困局时思维的复杂性。
在孔子的逻辑次序中,就算作为道德内核的“仁学”,构成了他念兹在兹的重点,然而,相对于构成了出发点的“认识”而言,它仍不具备学理上的优先性,仍要受到认识能力的制约,仍要被限定在认识边界之内,所以无论如何,它本身也都并不足以构成“本体”。
刘长焕先生,北京开明文化书院山长(院长)、著名学者、辞赋家、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国当代大悟儒门心法之实证传习者。其先后出任贵州遵义汇善谷书院院长、安徽芜湖中江书院院长、杭州吉尚大讲堂主讲、白鹿洞书院常住传习导师,在杭州创办文化人国学大讲堂,致力于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就目前两岸关系而言,要想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以出版为媒、根植两岸的文化共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笔者透过本次采访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张晏瑞,畅谈中华文化元素在两岸出版交流工作中发挥的重要桥梁作用,并对目前两岸出版交流存在的实际问题与未来出版交流路径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2023年03月21日,中国·朱子故里第四届“文脉奖”颁奖大会在福建省南平市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紫阳书院山长朱杰人教授获第四届“文脉奖”。
中俄追求的全球和平安全秩序是完整、协调、不可分割的,与美西方的“霸权安全观”相竞争并有着规范性差异。从未来演变趋势看,中俄全面合作关系将首先在双边范畴典范展现上述新秩序的原则和规范力量,进而在更大范围包括联合国层次推进更为健全的多边主义实践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这是中俄全面合作关系的共识基础和理想愿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