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高】《性自命出》认识论新解——以“语法”概念为中心的考察

通过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性自命出》所表达的“天—命—性—心—物”的认识论结构本质上是一个层层深入的递归结构,即物的确定性可以递归到心的无限性,心的无限性可以递归到语言的确定性,语言之心的确定性又可以进一步递归到性的无限性,而性的无限性又可以递归到命的确定性,最终,命之确定性可以递归到终极的天的绝对···

【许家星】晚明朱子学的新发展——以高攀龙的《大学》诠释为中心

在朱子学遭受阳明学冲击的背景下,高攀龙力主尊朱辟王,维护程朱为孔孟道统之传;继承李材、崔铣等说,持《大学》“古本”错简论,肯定《大学》的核心地位;以“知本”“格物”作为《大学》中心范畴,强调心理与物理的同一,以回应阳明对朱子的批评;反对阳明无善无恶之说,捍卫儒家性善论,突出复性的重要意义。

【梁山】形质、自然与历史——《观物内篇》的生生哲学

邵雍认为,只有圣人能够洞悉自然生生与历史生生的逻辑与原则,自然生生按照“加一倍法”的数理框架经历了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的三个阶段,遵循“体以四分”的底层逻辑,展现了万物生、长、收、藏的循环过程。历史生生同样遵循“体以四分”的底层逻辑,元、会、运、世是时间性存在的基本单位。

春耕园学校聘请许石林先生为文学教授

许先生说,他一直有个心愿,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培育一批明通经义、深谙史籍、熟悉风俗礼仪又擅长写作表达的学生,春耕园学校的邀请,为他提供了教学实践的园地。

邓秉元 著《德知之间:孔门经学的合外内之道》出版暨后记

本书从德性与知性两种思维模式交摄互遍的角度,对于经学在先秦的早期形态及演变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对于近代以来学术界对经学的误读性批判作了有效的澄清,尤其是详细揭示了“德性思维”这一经学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也重新在先秦经学的发展中对“知性思维”予以肯认,从而凸显了经学更为圆融的系统。

齐义虎 著《〈周官〉之制与大一统》出版暨序言、后记

《周礼》原名《周官》,以其来历不明本不在六经之列,西汉时刘歆校书秘府始发掘表彰之,向来被列入古文经学。作者定性正名,论述《周官》乃是一部混杂了历史元素和理想设计的制作之书,并非西周礼制的实录,恢复《周官》本名。继而尝试以今文经学的“大一统”视角解读这部古文经中的政制理想,从疆域格局、官制体系、信仰根基三方面深入···

褚蓥 著《论语章句心解》出版

本书对论语作了用"心"翻译与解读。第一,用"心"体悟论语篇章结构之妙。论语每章看似相互独立,其实草蛇灰线,描绘了一幅改变东周局面的行动路线图。第二,用"心"把握论语之深意。结合孔门师生身份背景,站在儒家新精英的角度来理解论语,充分把握住了论语中蕴藏的情感力量。第三,用"心"推动论语的现代化。本书结合现代哲学术语,对论···

【郝苏彤 叶翰】构建当代中国古典学新图景——一种欧洲汉学视角的展望

专业汉学与西方古典学在学科属性和学术方法等方面存在渊源,又在研究领域及学术方法等方面兼具中国古典学的学科性质。当代中国古典学不但要达成现代性转化的学科使命,还要摆脱西方古典学范式主导世界古典学发展的旧有模式。

【景海峰】儒家文明的特征及其当代意义

儒家文明在历史上扮演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角色,深刻影响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具有人本性、道德性、伦理性、悠久性、包容性、教化性等特点,构成了中华文明特性的主要内容。随着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的展开,儒家文明的特质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所应有的贡献,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而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也在逐渐···

【褚蓥】市场寒冬中,儒学书院还有活路吗?

目前,儒学书院普遍面临付费学员人数较少的困境。……以上两个问题,制约了儒学书院的发展。我想,如果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再配合适当的营销,扩大一下影响力,应能催生出持久的购买力。针对这两个问题,近些年来,我也一直在探索、试错。经过数年的不断试错,我推出了规范儒学。

关于2025全球“云祭孔”——“《论语》共诵”短视频的征集函

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2025全球“云祭孔”网络直播活动,作为祭孔大典的重要内容,将联动国内50余家主流媒体平台,对海内外60余所孔庙、文庙、书院以及文化机构的祭孔活动进行集群式直播。活动特别设置了“全球《论语》共诵”主题内容,将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短视频,并在直播活动中播出。

【儒家邮报】第35期

孔历2558年(西历2007年)10月29日邮发

【儒家邮报】第34期

孔历2558年(西历2007年)10月24日邮发

【杨紫灿】从杜华伟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走向文化自信

在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杜华伟老师是一位特别的存在。她不仅深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更以一种温暖而执着的方式,将另一座中华思想的高峰——孔子文化,带进我们的心灵。她不仅是理论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践行者。怀着传播传统文化,让经典“活”在当下的初心,她亲手创立了明德书院。

【杨桂萍】中华文化视域下的王岱舆伊儒会通思想研究

本文在中国哲学尤其宋明理学的思想脉络中,解析王岱舆的代表作《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所蕴涵的中华一统、以人为贵、以民为本、天人和谐及文化会通思想,阐明王岱舆对伊儒佛道进行辨异与会通的路径方法及其伊儒会通思想的当代价值。

【贾瑞雪 龚启圣】儒家文化与制度: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本文系统梳理了儒家文化与制度的核心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追溯儒家思想从先秦到明清的演变轨迹,分析其与宗族制度、科举制度、国家治理等关键领域的互动关系,本文探讨了儒家传统在“大分流”、社会价值观塑造、性别规范等议题中的作用。研究强调,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多维的文化体系,其影响并非单向的,···

【孙逸超】走向人伦之外的仁义礼智:《中庸》首章与朱子庆元年间“物性”理解的展开

万物所具有的天地之心本来只有主宰义,庆元四年朱子又延伸出“枯槁有心”的命题,赋予了枯槁以“知觉”。“知觉”不只是动物的运动知觉、植物的荣悴好恶的倾向性,还成为了天命之性在万物中感通实现的倾向性。

张新民:当世界坠入无边的黑暗,耳畔的书声,便是连接生命的脐带

当世人皆言读书无用,他用一生印证:在书页翻动的声响里,栖息着生命最鲜活的魂灵。

【里寺西】天命与仁德:孔子与华夏文明的内在超越之路

当我们重新阅读"天之未丧斯文也"的坚定信念,"五十而知天命"的生命智慧,"天厌之"的道德敬畏,不禁要问: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孔子开创的内在超越路径,能否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张文木】孔子思想的精髓不是“之乎者也”,而是国家统一

孔子之时,周室虽微,天下诸侯尚知尊周为义。故《春秋》之法,以尊周为本。孔子身处春秋末期,眼看国家要解体,社会要大乱,他想维护统一,所以特别反感学界的空论。孔子的学说是与少正卯之类的主张分封以至裂国的“自由派”公知论战中产生的,孔子《论语》的本质不是形而上的之乎者也,而是重实践经验,反对先验空谈。孔子到处奔走呼号···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