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8日上午,作为“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重要活动的辛丑年祭孔大典将在孔庙如期举办。每年的祭孔大典上,诵读祭文都是压轴项目,自从2008年“一代武侠宗师”金庸撰写祭文后,历年的祭文撰写作者也成为新闻追逐的焦点。今年受邀撰写祭文的是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
 
                书院是儒家文化发展与传播的重要基地,起源于中国,又传播到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成为东亚儒教文化圈的共同文化遗产。中国传统书院为什么在宋代崛起?它与中华文化复兴、学术思潮的更迭有何关系?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韩国书院为什么能够成功申遗?韩国书院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是怎样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书院···
 
                随着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体系和内心深层价值体系的崩溃和重构,婚姻制度的神圣秩序受到怀疑并逐步瓦解,婚姻制度与天道分野,婚姻与生命延续、家族谱系传承不再密切相关,婚姻也由公共性向个人化和私事化的转变,婚姻制度日渐祛魅并演变为纯粹的世俗表象。由此,人们进入婚姻、维系婚姻、生育繁衍的动力机制日趋衰减,随之而来的是离婚···
 
                儒学视野中的“和”植根于礼乐秩序,礼所奠定的差等格局是“和”得以发生、展开的基础。具体而言,“和”总是发生在差等秩序之中,是为“差等性”;“和”的发生便意味着各方对差等结构的证成与认可,是为“主动性”;“和”与“礼”二者构成差等关系,是为“后置性”。
 
                钱穆强调“一统”和“多统”是中西政治传统的基本差异,主张在通史基础上透过历史政治传统的实践性阐释来揭示大一统的系统涵义。钱穆的研究揭示出,秦汉以前与之后两大时期历史代表了大一统的两个形态,各自包含国家形态与政教机制两个层面。文化地理、经济生活方式透过族群聚合而形成的国族认同表现出强韧的传统延续性,而政制文教在因承···
 
                美国最高法院大楼建成于1935年,由美国建筑师卡斯·吉尔伯特(Cass Gilbert)设计。这座位于首都华盛顿第一街的建筑正门朝西,与国会大厦隔街而望。然而这座大楼的一些建筑设计细节与构思,却远不如最高法院作为美国司法权象征那般为人所熟知。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下,新风险与新挑战层出不穷,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激荡,人类前途命运面临考验。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人类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书院是儒家文化发展与传播的重要基地,起源于中国,又传播到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成为东亚儒教文化圈的共同文化遗产。中国传统书院为什么在宋代崛起?它与中华文化复兴、学术思潮的更迭有何关系?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韩国书院为什么能够成功申遗?韩国书院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是怎样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书院···
 
                与中国传统经学不同,东亚儒学对儒家经典采取了一种区别于“解经学”注疏传统的创造性诠释态度,东亚儒者解经的关注点不是儒家经典的注解疏证、字句训诂、语义解读,而是对经典意义的阐扬发挥,即在诠释的视域融合中开显经典的时代意义,让经典对着现在言说。就此而言,东亚儒者的经典解读具有鲜明的创造性诠释特点。
 
                明儒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在明代经学义理化的学术背景下,注重内求本心的理学理路,特别揭橥“修身为《周礼》之本”这一主旨,其实质是强调内圣为外王之根基。《周礼》为治政之经,本涉官制、礼法、财政、土地诸政治制度,而柯氏推崇“修身”,强调本心之纯正,则可身修、家齐而国治,《周礼》由此转入“内圣”层面。如此,内圣与外王打···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与崔适的今文家言密不可分。在运动兴起之际,顾颉刚之所以敢于大胆地根据《说文》假设“禹是动物”,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古史大论战,无疑是受到了崔适“禹之本义为虫名”之说的直接启发。此后,运动逐渐转向孔子与经学研究,顾颉刚、赵贞信、钱玄同、张西堂等则在崔适若干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了孔子···
 
                清初,黄宗羲作《易学象数论》,对象数易学进行了一次总结性批判,意图以此宣告象数易学的终结。至清中叶汉学复兴,一批汉学家重新研究汉易,使早已没落的汉代象数易学又响起强势回潮的涛声,其代表人物有惠栋、张惠言、焦循等。全面总结与强势回潮,勾稽了汉易象数之学在清初至清中叶的截然不同的际遇,描绘了清初至清中叶象数易学发···
 
                若沿着“家国天下的关系”这一思想线索,就会发现《王风》诸篇恰好处在一个行将变革的时代转折点,不仅家国天下之间的关联在松动,国之为国的本义以及国所负有的天下之义也已然丧失。而《春秋》有着与《王风》相似的历史处境。在这个意义上,《诗》之降王为风,《春秋》之借始于文王正月,皆是出于天下之义的问题意识。进而可知,《黍离···
 
                传承、守护文明是无法推脱的使命,归隐因此不够正当,出仕又面临诸多困难,言说辩论、书写著述就成为儒者实现平生之志的别样路径。以经典为核心构建的文化生活,使儒者更易产生对语言、文字的信任和崇敬,确认言说、书写的价值,儒者的著述意识由此被激发并不断成熟。
 
                “宋明理学”这个概念,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比较有确定性的名称,代表了从11世纪至18世纪中国儒学的主流发展体系。“五四”以来,对理学的批评往往是出于对其核心思想的误解,虽然这种批判从主流上讲并非没有意义,但是批判的科学性应建立在对历史和哲学比较深入的理解上,否则这种批评经不起任何理论和历史的考验,也无法提升到高水平的人···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下”主要有三义:广义用来指称世界,中义用来指称九州、四海,狭义用来指称王朝国家;“中国”的内涵也主要有三义:广义用来指称九州、四海,中义用来指称王朝国家,狭义则用来指称华夏汉族和中原地区。中义和狭义的“天下”分别与广义和中义的“中国”内涵相对应。中国古代用“天下”指称九州、四海的“中国”,虽是一···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其人格气质综合儒者、隐士与纵横家于一身,故其学驳杂。这样的孔明形象自有其吸引人的天资之美,但之于俗众没有教化的意义。宋儒通过予蜀汉以正统、守仁尽道、居敬行简、复兴礼乐这四个过程,重新建构了孔明的儒者形象,从而使其在俗众眼里具有普遍的教化意义,进而影响了后来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通俗文学。
.jpg!cover_160_120) 
                胡文辉先生长期致力于陈寅恪研究,曾出版《陈寅恪诗笺释》,广受学界好评。最近他又推出了《陈寅恪语录》,将陈寅恪毕生治学之精华以“语录体”逐条呈现,并适当地加以按语注解。《上海书评》采访了胡文辉,请他谈谈笺释陈寅恪诗、编纂陈寅恪语录的心得感想。
 
                首先,六经皆源于礼:从宏观层面讲,六经皆为礼文化的产物;从微观或具体层面讲,“六经皆礼”与“六经皆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政典既是“史”,也是“礼”)。其次,六经以礼为旨归,“礼”统摄六经,从而使六经以“礼”作为教化的标准和目标。六经之教本质上即为礼教。再次,《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的内容均有礼贯通其中···
 
                自宋迄明,“慎独”之义经过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发展,完成了内在转向。刘宗周既反对朱熹仅将“慎独”视为已发工夫,又警觉到王阳明以“良知”解“独”所造成的弊端。一方面,他摄性归心,既完成对“独体”的价值贞定,又使“独体”拥有活动能力。另一方面,他以动念省察、葆任存养、真实不欺为“慎”的三重含义,构建起“慎独”工夫的内在结构,···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