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波】积淀学与结晶学之同异 ——李泽厚对我的影响与我与李泽厚的分别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将思想的重点转到中国哲学之后,以“积淀说”解说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李泽厚先生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在中国哲学界有很大影响。我公开承认,我三十多年来对于孟子性善论的诠释,最初就是受到了李泽厚先生的影响。与李泽厚先生相比,我的思路可以叫做“结晶说”。环顾四周,平心而论,在中国哲学范围内,迄今为止,我可能是···

【田飞龙】新冷战、软脱钩与21世纪秩序模式

蓬佩奥在2020年5月28日的《2020年度香港政策法案报告》以及7月23日的尼克松图书馆演讲中,均回溯评价了美国对华奉行数十年的接触主义,包括以香港或台湾引导中国民主化的战略部署。这是美国的一厢情愿

男女结为夫妇,如何永垂不朽?

“朱子《小学》”共读小组的微信群,平常多有涉及人伦话题的讨论。对其中关于男女、夫妇的内容,稍作整理为此篇,或可作为【如琢如磨】夫妻关系小思的姊妹篇。若能激发更多讨论,或不为无益。

【杨若薇】辽朝科举制度的几个问题

关于辽朝开始实行科举的时间,在《辽史》中有这样两条明确记载:《景宗纪》保宁八年(976)十二月戊午,“诏南京复礼部贡院”;《圣宗纪》统和六年(988),“是岁,诏开贡举”。

【甘生统】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思政课教师职责与使命时引用的一句古语。《求是》杂志发表的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毛朝晖】共乐园四咏

地方人文与自然之融合无间,共乐园可为一范例。今离珠海,托寓于厦门集美之杏林湾畔,新居粗安,不忘旧游,爰赋四章以纪之。

【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春分刚过,清明将至。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往复中,时光荏苒。从夏朝到周朝逐渐建立起的二十四节气概念,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其中不仅包含当时先进的科技知识,促进和服务了历史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今天的气象学研究也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气象学是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作为宝贵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其作用与价值有待···

【刘成旭】“性善”与“性恶”之辩

对“性”有不同的描述,我们平时研究学问基本是分“体”和“用”,但不是说“性”是一,而分了“体”“用”,就变成二,说的还是“一”,只是从“体”上说,和从“用”上说而已,这才是正确理解“体用一源”。然后“性”不只是能从“体”和“用”上说,还可以从“源头上”说和“流弊上”说。

【张祥龙】人间终极处——对西藏的现象学感受

让我们走向西藏,走向时代的终极处,走向仓央嘉措歌唱过的山水,走向雪峰会被阳光点燃,而人可以活得神圣的地方!

【陈明】张晚林著《宗教动力学的完成及其丕变——先秦儒学宗教性内涵演进之脉络研究···

文明之所以以宗教命名,是因为作为文明基础的宇宙图景与存在秩序以及人生规划主要是由宗教提供的。亨廷顿用儒教文明指称我们,主流话语也提倡文化自信,将文化视为理论、制度和道路的基础,儒者为天地立心的自我期许因此又成为一种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书中这一自觉强烈,使我们有信心期待作者在第三阶段的儒教研究中更上层楼做出更多···

【孔德立】反求诸己与学以成人

这个题目是根据本次世界哲学大学的主题“学以成人”,并结合孟子的“反求诸己”的思想来拟定的。我认为,“反求诸己”和“学以成人”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刚才有几位专家也谈到这个问题,发表了深邃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我现在谈这个题目的角度与诸位专家稍有不同,我想从思想史的角度来切入,回到孟子时代,找寻孟子提出“反求诸己”的原初意义。

【谢伟锋】传承古籍守初心,数字赋能向新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追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之奥秘,会发现古籍之“经典永流传”,不啻是一个重要的答案。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如何让中华古籍这一人类的灿烂文脉延续至今,并以更让人接受的方式打开,无疑是现代人的破题。

【袁秀】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刊发于《求是》的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出:“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

【郑建成 许晨】金岳霖《说礼》

1911年,16岁的金岳霖考入清华学堂。3年后,金岳霖从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然后前往美国留学。在毕业之际,这届学生曾以“清华学校高等科四年级”的名义,于1914年6月30日编印出版了一本名为《赠言》的册子,并注明为“非卖品”。该册子中收录了金岳霖《说礼》一文。笔者认真核对201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金岳霖全集》,以及近年新发现的27···

【白贵】仰观俯察解古义 思接千载出新知 ——读《治水神话与礼乐教化研究》

通读本书,感觉作者的学术视野比较开阔。所论涉及多个学科,作者旁征博引,层层论析,开掘深入,作者通过对先秦文化典籍中的治水神话史料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治水大法“洪范九畴”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治水神话、宗庙祭祀、宗法制度、文教之功、政教大法连缀起来探讨上古时期洪水神话的学术主题,并对其进行综合性学术研究,重新审视治水神···

【潘彬 夏金龙】以文化人 知行合一:当代高校如何践履传统书院道德教育?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道德主体的认知和实践过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千百年来,“作为儒家思想传承的基地,书院尤为重视生徒道德素养的培养,并把道德教育作为书院教育的核心。”传统书院以“明道”“传道”为育人宗旨,以儒家智慧为内容,以儒家经典为载体,倡导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形成了系统化的道德践履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传道济民、德···

【张淑一】战国楚简人名与先秦古史新知

传统意义的人名研究,侧重的是对某些王公世族的姓氏源流、族类世系、人名用字特点、取义方式等的追溯和考证,即沿行已久的历代姓氏书、姓名学的模式。但是人名并不只有名号的性质,而是与相应时代的家族形态、思想观念、礼仪风俗、政治变迁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名的发展演变,也能由一个侧面反映社会性质的迁移。

【赵永君】“方便”与“权变”辨析

就方法论而言,佛家多讲“方便”,借以“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儒家多讲“权变”,认为“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方便”与“权变”,都体现出通达目标的方法或过程的灵活性要求。两个概念常常以并列结构的形式使用,如“行权方便”“权宜方便”等;在释义上也往往有着互通之处,如“方便”亦称“善权”,乃通权之智。但是,如果将二者纳入佛儒的思想体系···

【杨晓霭】从文学经典中探寻“人文”之美

从文学经典切入,以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姿态,通过阅读鉴赏,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有效方式。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

【李林杰】 “八孩事件”的镜观

这绝大部分人犹存的人性,才是中国的文明现代化之基石所在,而文明化的本质,在于人性的高扬与人道的恢弘,非单纯的物质的增长。这绝大部分人犹存的人性,值得当下中国政府所珍视,这是一笔莫大的财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