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霄】国学大师黄侃的读书法

读书是一件雅事,也是一件平常事,在好书之人那里,读书与穿衣吃饭等同,皆是人生不可或缺之务。历史上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的特点,有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洒脱,亦有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谨严。近代的中国学人里,颇不乏读书种子,黄侃就是其中翘楚。

【苏晓冰】王阳明哲学是道德相对主义吗? —— 从“侃去花间草”一段文字看

王阳明(1472—1529)“心学”承接前代“理学”而起。相对于“理”的超越性品格,“心”则明显具有切身性的特点。如果说理学因“理”之超越性而必须回应“个体如何承接普遍之理”这一问题的话,那么,由于“心”直接与个体相关,不可避免带有偶然性特点,从而以“心”为核心概念的王阳明哲学则不得不面对如下问题:心学能否建立起稳定且具有普遍必然性···

【喻长友】儒家生态哲学的基本框架

中国传统之“天人合一”思想,义旨宏大,内涵深刻,历来论者甚多。长期以来,在诸多学者眼中,“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而且是儒家生态哲学的基本命题。当代大力推崇“天人合一”并把这一命题同人与自然关系直接关联起来的代表学者,首推季羡林。他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

【秦彤阳】情本说:古典儒家的一个贡献

“情本说”是对古典儒家诸学说之旨要的一种统称。古典儒家承继了早期中国文化中“性情同源”传统,充分肯定人之情的价值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形塑了中国人的“有情”世界观。经过汉代新儒家的改造,情本说逐渐让位于“性善情恶”的心性说,致使儒学的后续发展不断走向僵化。

【王利明】学者应有君子风范

学者作为文化的延续者和守护者,尤其是大学教授,身处学术的重要殿堂,承担传道授业解惑、培育青年的使命,身负传承知识、传播文化的重任,其言行不论对学生,还是对社会,都有超出常人的影响。正是因为学者具有这样的社会地位,学者更应当以正确言行彰显君子风范。

【李琪慧】在理性与信仰之间获得平衡与保持张力

《中国哲学入门》是中国哲学史家冯达文先生的最新力作,这本书写得通俗,但很见功力,凝结了冯先生六十年来的研究心得,尤其体现了他新世纪以来的哲学新见,向大众介绍中国哲学,提高中国人的哲学素养,培育有温度、有情怀、有人文积淀的国民性。本书的特色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整全的视野、平情的了解、鉴古通今的情怀。这三点也正可···

【王志民】孟子与汉代《诗》学关系的新探讨

孟子与汉代经学传承的研究,是儒学与经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根据相关史料,孟子对“六经”传承的贡献应是巨大的。《孟子》中大量引用《诗》《书》即是明证;孟子晚年主要是与弟子们“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史记·孟荀列传》),反映出他是以传经为终生之志的。晚于孟子二十余年的庄子在《庄子·天下》中提到:“其在于《诗》···

【唐晓敏】中国传统教育无精英与民众之分

教育界許多人都認爲,中國古代的教育是“精英教育”,這是不確的。中國古代的教育,至少是從孔子開始,就是面向大眾的,孔子著名的“有教無類”,就是主張教育大眾化。任何人都需要也可以接受教育。孔子的學生,有富人也有窮人。

【宋立林】礼的灵魂在于仁

礼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曾经将礼的意义归纳为三点:对于共同体而言,礼意味着秩序;对于人际交往而言,礼意味着尊重;对于个体而言,礼意味着教养。毫无疑问,礼在今日依然不可或缺。几十年前,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就呼吁:要“大兴礼乐教化,从人的性情根本处入手,陶养涵育一片天机活泼而和乐···

【霍俊国】明清孔府档案诗文的文学史价值

明清孔府档案是系统记录孔氏家族的私家档案,不仅记录了该时期孔氏家族的各项活动,而且载有大量诗文。这些诗文为研究明清时期的文学批评史、戏曲史、文体学史提供了较为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邹芙都 张睿霖】金文文学的叙事特征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轫期,商周金文是探索古代文学在先秦时期发展历程的重要的第一手共时资料。商周金文中有不少叙事性质的铭文,叙述器主生平事迹以及建功受赏等事项,类似于后世记叙文体。但较之后世,商周金文中的叙事无论是在叙事要素、叙事顺序还是叙事视角等方面,都具有自身较为明显的特征。

【吴毅强】金文文学与殷周文质之变

殷周时代是我国上古文化制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铸就了青铜时代的辉煌。这一时期,文字发展成熟,除甲骨文外,现存约两万篇金文,记录了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制度文化的变迁。但历来金文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古文字学、历史学等领域,对其文学价值关注较少。实则金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诗经》《尚书》。

【何景成】周代金文与先秦文学

有周一代,礼乐煌煌、文采纷郁。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青铜器经过夏商两代发展,到周代达到鼎盛时期,其上铸刻的品类多样、内容丰富的铭文,是我们了解周代文明的重要文献。青铜器作为藏于宗庙,被冀望永传后世的家族重器,其铭文记载了诸侯分封、官员册命、诉讼纠纷、家族世系、战争婚姻、道德说教等内容,涉···

【李竞恒】汉字,将中国凝聚为一个政治、文化共同体

欧洲使用拼音文字,很多国家的语言其实是很近的亲缘关系,但体现在文字上就是不同国家的语言,特别是同一个语族内的各种语言,一个人很容易学会,如日耳曼语族中的英语、德语、挪威语、瑞典语、丹麦语、冰岛语等,说起来是不同国家的“外语”,但其实更接近中国人理解的各种方言。

清明节:拥抱春天的仪式

清明节,又叫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等,时间在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4月5日前后。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历史上一度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在传统社会中,它的节期持续时间较长(五六天到十几天,各地各时代不等),一方面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一方面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

【徐建委】早期《诗经》的形成与编纂

从战国秦汉时代的文献来观察,先秦时代存在两个诗歌文化传统:音乐文化传统和文本文化传统。二者相互交叉,原是一个整体,但很早就有了比较明显的分际。音乐文化中的两周歌诗,至西晋荀勖修改雅乐而最终消亡。文本文化中的诗,在春秋时代的外交场所中被引用,已经开始了经典化过程。西汉以后的《诗经》明显属于文本文化传统。

【祝晓风】《论语》中的人文思想与文明精神

任何一部经典都是在无数次的重读与重估中,形成并确立其为经典的,《论语》也不例外。它承受过最高的赞誉和尊崇,也承受过最严厉的批判和污损。以当下的眼光重新审视它,当然也会发现新的意义。

【王涵青】董仲舒学说中“人性向善”的意义

从儒家观点着手,讨论主体价值抉择的理论基础脱离不了关于人性论之建构。若以孔孟以来奠基的心性论中心为依归,在工夫上无论谈扩充或复性,进入当代伦理议题与情境,虽能呈现出对价值抉择主体自觉能力的确立与肯定,然对如何引导主体进行价值抉择并落实于具体伦理两难情境,则容易在知行间产生隔阂。若从荀子本始材朴之自然人性思考,···

【末永高康】董仲舒学说中的天论和自然观

从自然观的角度来看,天谴说为承认自然现象是由天的意志引起的目的论,感应说为以阴阳二气来解释自然现象、不承认天的意志介入的机械论。将它们转换成天论问题的话,前者之天是人格神式的天,后者之天是物质性的存在。这两种不同的自然论或天论的对立和并存,成为对董仲舒思想进行统一理解的障碍。

【邓红】董仲舒的五行说和十月太阳历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治水五行篇》等文章中,为了将五行和阴阳四季一年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五行每行平均配当“七十二日”的说法。这个“七十二日”的说法可能是受到了《管子》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十月太阳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