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祭礼,在中国古代属于“治国理政”层面的活动,内含有人文教化、文明传承等多重功能。本文以《礼记》的文本为考察对象,研究了祭祀制度与祭礼起源,探索了祭礼的社会政治意义。正确对待祭祀活动,即使在现代社会亦有其价值。
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是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次重要实践,既要从建筑学和美学维度向世界展现“人类天才的创造力的杰作”,也要从价值观维度挖掘“中”所蕴含的中道保民的政治理念、中和包容的民族关系意涵、中时合天的科学精神,向世界阐释中轴线承载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塑造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与其他节日不同,清明是由三个传统节日融并而成的传统节日。历史上,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这三个节日离得很近。这就犯了一个大忌讳。在汉语中,“节”的本义是“竹节”的意思。竹子要想长高,就必须有节。一个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有张有弛有板有眼有节奏。而这个节奏的“板眼”就是“节日”。
“礼”从诞生之初就紧紧维系着王权政治,西汉建国之初,孙叔通仿照秦制初步建立了西汉的礼制;西汉中期是礼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汉宣帝召开石渠阁会议参与礼学问题讨论,开始以礼治国。后东汉章帝又举行白虎观会议,正经义、制汉礼,礼治思想臻于成熟。
春分刚过,清明将至。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往复中,时光荏苒。从夏朝到周朝逐渐建立起的二十四节气概念,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其中不仅包含当时先进的科技知识,促进和服务了历史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今天的气象学研究也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气象学是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作为宝贵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其作用与价值有待···
这个题目是根据本次世界哲学大学的主题“学以成人”,并结合孟子的“反求诸己”的思想来拟定的。我认为,“反求诸己”和“学以成人”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刚才有几位专家也谈到这个问题,发表了深邃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我现在谈这个题目的角度与诸位专家稍有不同,我想从思想史的角度来切入,回到孟子时代,找寻孟子提出“反求诸己”的原初意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追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之奥秘,会发现古籍之“经典永流传”,不啻是一个重要的答案。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如何让中华古籍这一人类的灿烂文脉延续至今,并以更让人接受的方式打开,无疑是现代人的破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刊发于《求是》的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出:“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
传统意义的人名研究,侧重的是对某些王公世族的姓氏源流、族类世系、人名用字特点、取义方式等的追溯和考证,即沿行已久的历代姓氏书、姓名学的模式。但是人名并不只有名号的性质,而是与相应时代的家族形态、思想观念、礼仪风俗、政治变迁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名的发展演变,也能由一个侧面反映社会性质的迁移。
就方法论而言,佛家多讲“方便”,借以“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儒家多讲“权变”,认为“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方便”与“权变”,都体现出通达目标的方法或过程的灵活性要求。两个概念常常以并列结构的形式使用,如“行权方便”“权宜方便”等;在释义上也往往有着互通之处,如“方便”亦称“善权”,乃通权之智。但是,如果将二者纳入佛儒的思想体系···
从文学经典切入,以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姿态,通过阅读鉴赏,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有效方式。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
五服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对后世影响很大。《国语·周语》记载了西周五服制,但学界对其侯服和宾服的解释仍存在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对理解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在历史悠久、形式浩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重要音乐形态——雅乐。雅乐出自宫廷庙堂,典雅纯正,和谐庄重,“乐教”华夏绵延几千年,塑造了中国礼乐文明,载入世界文化发展史。礼乐文化,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塑造了崇教重文、守礼贵和的礼仪之邦,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精神。“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中国礼乐···
孟子在《离娄章句下》写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就是还保持着如初生婴儿般纯洁心灵的人。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赤子之心作了进一步解释:“赤子之心,则纯一无伪而已。”意思是说,赤子的心,纯洁无污染、没有一丝杂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宝贵经验。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相契合的内在逻辑,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哲学社会科学界应为此作出应有贡···
西周年代学是一个富有恒久魅力的学术课题。自汉代刘歆利用三统历和《武成》历日资料推考武王克商之年始,从事此项工作的学者代不乏人。20世纪以来,中外学者苦心孤诣、上下求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是孟子“外王学”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核心原则之一。细究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民本”思想在孟子哲学体系中包含着三个面向:终极性面向、主体性面向与教化面向。
疾病的“非常态性”往往使身体的现实感受变得具体,它使人直面身体与生命、死亡的本真关联。以“疾”为视角可以发现,孔子的身体观并非全然是一种道德性身体,而是可以映射出身体之于生命人文性、本真性的特殊关涉。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历史发挥着特殊作用。对于历史,一方面,孔子强调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他称赞“书法不隐”的董狐为“古之良史”;但另一方面,孔子自身在编纂历史的过程中,出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目的,未能完全遵守“书法不隐”原则,反而有所“曲笔”。那么,如何看待孔子对待历史的这一矛盾态度?在“不隐”和“曲笔”之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朝时期是中国传统“大一统”国家的奠基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其所形塑的民族和文化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吸收和借鉴汉朝时期的思想精华,无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