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著《文明儒学:反思与建构》目录暨自序、后记

栏目:
发布时间:2025-09-10 15:25:14
标签:
陈明

作者简介:陈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工作,现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创办《原道》辑刊任主编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维》《文化儒学:思辨与论辩》《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对谈录》《儒教与公民社会》《儒家文明论稿》《易庸学通义》《文明儒学:反思与建构》以及《江山辽阔立多时》,主编有“原道文丛”若干种。

书名:《文明儒学:反思与建构》

作者:陈明 著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中国意味着时间和空间,

也意味着文化和文明。

本书从儒家的立场、宗教的角度,

以文明冲突或文明互鉴为背景,

勾画其结构逻辑、演变脉络及价值内涵。

如果这里的建构还多少值得肯定和认同,

那么关键的原因就在对哲学范式的反思和超越。

——陈明



【内容简介】

当代儒学发展开始突破传统哲学和思想史范式解读,更注重从宗教属性、文明维度挖掘儒学价值,且强调儒学与公共生活、历史实践的结合,影响日益全面且深入,彰显了儒学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陈明教授作为当代儒家代表人物,其新著持循宗教视角,以文明论解读儒学的历史逻辑与当代价值。全书以儒学理解范式之反思与重构为中心,梳理西方哲学演变脉络以凸显儒学独特性,依托《易》《庸》《学》,构建儒家形而上学与儒教神学体系,阐释中华文明“连续型”特质,并用文明论剖析儒教的传承者、实践者、护卫者等功能,提出“以儒教为方法”。此外,还收录学术座谈发言、书序及评论等,展示文明儒学的生动实践。

该书突破传统认知,为理解中华文明结构,推动当代儒学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意义,代表了当代儒学发展的新面向。


【作者简介】




陈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工作,现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创办《原道》辑刊任主编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维》《文化儒学:思辨与论辩》《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对谈录》《儒教与公民社会》《儒家文明论稿》《易庸学通义》《文明儒学:反思与建构》以及《江山辽阔立多时》,主编有“原道文丛”若干种。


【自序】

十几年前曾出版论文集《文化儒学:思辨与论辩》。现在将这五年的思考文字结集以《文明儒学:反思与建构》呈现给读者。

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的区别,简而言之,文化指对人的化成,偏重理念对人格的培养;文明则指对“城邦”生活的塑造,强调理念与公共生活(政治、伦理乃至经济诸方面)的结合。

199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主要是以文化定位儒家思想系统。这是因为从五四到八十年代,主流的认知倾向于将儒学理解为一种前现代的意识形态予以否定。将它说成文化,有助纠正这种偏见,因为一定程度上可说文化是跨时代和跨阶级的存在。受港台儒学影响,当时采用的是国家-社会二分的分析架构,将儒学系属社会一维,强调其对于政治的批判和约束作用。《盐铁论》中贤良文学的立场,还有王船山道统、政统的区分均支持这种二分。

毕业后留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儒教室工作,跟研究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佛教、道教的同事交流增多,意识到那种以宗教为道德落后愚昧的认知十分可笑肤浅。尤其在参加闽南地区民间信仰调研对儒教有了感性认识后,对儒家思想文本的理解研读更是越来越偏向宗教学,越来越觉得所谓哲学范式既不能揭示其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内涵,也不能体现表达作者的用心和意愿。

但即使在儒教室内部,对儒教之教究竟是教化之教还是宗教之教其实也是有分歧的。我曾从宗教社会学角度提出以公民宗教(civil religion)定位儒教的作用地位——如果作为公民宗教的作用地位没有疑问,那么作为一个宗教(a religion)的身份之确立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一迂回策略应该说还比较成功,不仅在学界获得肯定,在舆论空间也获更多接受(相对康有为以来的国教论)。但这在我自己却意味着某种改变的开始:既然在公共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它必定同时被社会和国家所共同承认接受。因此,仅仅将其系属于社会一维显然就是不对的,或者说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在《周易·序卦》中天地、夫妇、君臣就被表述为一个有机连续的生命共同体。出自汉宣帝之口的“霸王道杂之”,其背景基础就是董仲舒将孔子素王化换来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战略决策。我觉得这可以用于对中华文明基本结构的描述。

从文明论的角度理解儒家需要超越儒家思想文本的哲学范式解读。这不仅因为哲学是一个专属于古希腊城邦生活的特殊传统,还因为这一学科在当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成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方法,其知识属性被证伪或否定。将孔子类比苏格拉底,以康德为模板建构儒家道德形上学,或者以现象学诠释亲子关系,只能说是对儒学之现代知识形态的建构形式。虽然有所彰显,但对儒家思想整体的把握来说却也构成某种障蔽和阻碍,因为作为一个以天为中心的关于世界的基础叙事,儒教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作为文明的定义者、支撑者,它意味着实践、规范和意义,因此其内在性、整体性和一惯性要求被尊重,否则文明自身的稳定性、连续性也就无从谈起。“汉话胡说”的根源是近代中国的落后,面对救亡压力,即使作为传统的认同者也不能不以西方或现代性话语为模版来论证其知识合法性以维护其价值合法性。但必须指出,如此日凿一窍的结果只会是“七日而混沌死”。是时候恢复其固有理论生态了!


亨廷顿曾以儒教文明称呼中华文明,后又改称中华文明。因为儒教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影响似乎不像基督教、伊斯兰教或印度教、神道教在欧洲、中东、印度、日本等地区那样存在感特别突出明显。之所以如此,应该是因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政治的组织系统或力量一直发育良好,从传说中颛顼时代的绝地天通,到“政由宁氏,祭则寡人”,再到汉武帝后的“霸王道杂之”,一直是政主教辅。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相对较少,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感或影响力自然也就相对较小。但“小”不是“无”,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流水的皇帝(时王),铁打的圣人(素王),就是证明。

从文明论的角度可以将宗教定义为以某种神圣性存在为中心建构而成的关于世界的基础叙事,是对世界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如何存在?的系统论述。《周易》之所以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原因在此。五经博士制度是汉武帝确立的,“天地君亲师”信仰是由雍正下诏颁行天下。前面所说天地、夫妇、夫子、君臣以及礼义制度的整体性在我们不仅是古代的历史,也是今天的经验。而这在我看来具有文明的意义,因为这种组织结构形式与儒教世界图景互相影响互相证明。

总之,我们想做的就是提供一个中华文明的描述,指出儒教世界图景的基础意义,强调霸王道杂之结构的特点影响,并且想说这样的文明是社会历史之连续性发展的产物,因而相较于西方那种“破裂性”发展具有更大的普遍性意义或品质。这些就是文明儒学的“反思和建构”。


书中文字比这里的蜻蜓点水虽然要稍稍详细深入,但根本上仍然跟文化儒学的“思辨与论辩”一样,只是属于我个人荷戟彷徨或大战风车的独白与呐喊——如此而已。

是为序。

【目录】

自序

文明论背景下儒学理解范式之反思与重构

上篇  所谓哲学:不结果实的花朵

第一节  爱智的哲学究竟是什么——以柏拉图的工作为中心
第二节  超验信仰之维:走向基督教——哲学史的演变线索之一
第三节  系统整体之调整、模仿与反对者——哲学史的演变线索之二
第四节  理性方法之维:走向科学、逻辑和心灵哲学——哲学史的演变线索之三

中篇  《易》《庸》《学》:儒家形而上学或儒教神学

第一节  中国: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连续型文明
第二节  文王密码:六十四卦中的自然生命形态
第三节  孔子微言:自然生命的精神升华
第四节  “人成”:天与人的连接与再连接

下篇  儒教的传承者、落实者、护卫者

第一节  文明论视野的判教原则
第一节  儒教精神理念的实践者
第二节  理论传承者
第三节  道统护卫者

结论

以儒教为方法:必要、可能与意义
谢遐龄教授八十寿辰学术座谈发言
文明论范式中的经典问题
从朱张思想互动看湖湘学特征与地位
序李先义《胡宏年谱》
岳麓书院《原道》三十周年学术座谈发言
答 编辑问
儒家如何看待伴侣机器人?——方旭东《伴侣机器人:一种儒家辩护》读后
“不须金丹”:上清派修仙径路的独特性与当代意义试说
两句名言或其他(代后记)

【两句名言或其他(代后记)】

如果说每位作家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外婆,那么每位文青应该都有一个摘抄经典名言的笔记本。当然,这是说从前。现在互联网时代都是外孙比外婆知道得多,经典名言更是因为满大街都是而被调侃嘲笑为毒鸡汤。

我属于从前。外婆那里只听过“红毛野人”片段,笔记本则攒了半抽屉,当上语文课代表多少与此熏染有关。至于说到人生影响,真正走心且未尝或忘的一个是贴在墙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是从《浮士德》读到的“永恒的女性,引领人类上升”。

那时的教室前面是领袖画像,后面是黑板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以相框挂在左侧两个窗户之间。可能因为字体手写,显得生动,不喜欢听讲的时候总爱把视线落到它上面,想象周总理说这话的场景与时代,耳边甚至会响起“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的旋律。

我从来就不是什么好学生,既不怎么上进,也不太关心隔壁班上的女孩是不是走过窗前。我的快乐是看课外书籍。有次同座带来的《烈火金钢》眼见放学前没法看到最后结局,脑子一热就干脆往书包一塞早退回家了。《说岳全传》《杨家将演义》《水浒传》则都是从厂里守工地的老伯那里借的,少年壮志与江湖义气甚至家国情怀融合一体,蜷在库房一角读得十分过瘾,吃饭都要老妈喊。一本《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居然也被我翻了一遍又一遍,每次看到割地赔款签条约收场就气得把书往地上摔。多年后听到“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的歌词还依然有些激愤难平。

有次到台湾大学开会,跟黄光国聊天,他突然冒出一句:“陈明,你这么爱国是不是因为读近代史啊?”我点头说是的是的。这位致力推动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心理学教授对近代史有深刻体验,心事被他说中油然涌起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动。作为团也没入过的白丁群众,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参加学习提交汇报,需要表示思想进步的地方我都是写上“振兴中华”四个字——这是自己的理想,既是应付,也是写实。

我的工作在宗教这个敏感领域。境外交流时面对学术和政治混合一起的挑衅性提问,是我站出来正面回应:在中国,宗教不仅跟人权跟意识形态有关,也与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需要全方位的完整理解,“你们在 911 之后不也开启了这样一个思考维度么?”提问者也举大拇指说“good job”。出国前审查环节曾有人提出:“陈明要是不回来了怎么办?”带队的领导表示愿意为我担保,“因为我觉得他比我都更爱国。”我是后来才听到自己还曾遭遇这么一出,很是愣了一下,但终于只是淡淡地自我调侃:“你们可以怀疑我的中国心,但绝对不要怀疑我的中国胃。”

这是不是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永恒的女性,引领人类上升”在心底贯通交织的原因呢?有次与导师聊中外文学作品中最喜欢的女性,我脱口而出的名字是《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安多纳德和《倚天屠龙记》中的赵敏。“姐姐”和“郡主”其实是同一类型,略去聪明美丽的标配,其共同特质就是有着对世俗的超越性、拥有能力或资源,是提振男性气质和气概的动力牵引。由此可知,自己潜意识中的女性想象主要是一种关乎事业的社会角色,而不是简单的“欲望对象”。

在以纯粹自然属性为基础的夫妻关系中,男性美德是勇敢,女性则是贞洁。从某种社会关系看则“母性”成为女人的第一天性,而男人则“至死是少年”。这种转换其实也是有内在相关性的,男人勇敢的品质为女性之超越性或者说救赎者形象出场提供了需要根据和意义施展空间。勇敢意味着冒险,而诗与远方意味着对现实的某种否定和反抗,意味着不确定性。现实社会很难为这样一种冒险或破坏性行为提供褒奖。于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就成为与神相连的天使翩翩降临。《圣经》中圣母与圣子的叙事建构了母性的神圣性,《西斯廷圣母》和《神曲》这样的文艺作品既以此为基础,又使这一传统更加丰富,深入人心。

如此主流的口号与如此小资的情感居然如此真实地影响着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以致我有时也会觉着有些荒唐可笑而试图寻求解释。少年时的创伤么?老师曾在北大被打成右派发回湖北老家放牛,那种无力感应该刻骨铭心。我自己则在高中时因为被诬陷而遭记大过处分,在分快班慢班时被打入慢班,成天跟一帮街溜子瞎混。但内心那种能参加高考读中文系有朝一日成为作家的希望之火一直都没有熄灭。清楚记得处分是在学校广播大会上宣布的,我趴在桌子上泪湿衣袖,但清晰记得周边教室发出了“喔”的一声,一个班干部、好学生受此处分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当时妥协承认下来,是因为不忍心看着父亲每天被教务处主任叫过来陪着我挨训,他好歹在一家工厂当书记——我不后悔,但真的很无助。

还怀疑到 ADHD(注意力缺陷综合症)。因为小朋友的诊断需要我抽血检验作为参考,拿到结果时,我不仅为自己错怪小崽并滥施惩戒而深深后悔,也因对自己的行为性格有了了解而坦然释然。所谓注意力缺陷就是不走寻常路,喊他往东他偏往西,喊他抓鸭他偏抓鸡。一位洋博士说这是因为大脑某种介质出了问题,只给自主形成的目标的行为分泌多巴胺,对于来自外部的指令则没有感觉。但我更愿意相信那种玄学解释,老天爷担心人类进化停止,就在一小部分人中设置特殊程序,不接受现存规则,对自己的选择则不计成败利钝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旦成功就是颠覆性的,就是新的范式。作为这样的小白鼠,先不说是该庆幸还是该叹息,希望能够遇见“姐姐”和“郡主”从世俗的奖励之外获得某种补偿与慰藉应该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了吧?

最不愿说但也最可能为真的原因就是这样一种宏大叙事,在碎片化的时代我选择了比较小的那一块。它可以整合前述两种理由:因为冤案不仅形成了对主流的疏离心理,还因为高中没有好好读书,在偶然获得的高考机会中没能考进好的大学,几乎全部知识都是来自自学。因为 ADHD,我强化了对自己选择的坚持。博士毕业后几个社科院的同学筹办一份同仁刊物,作为牵头人的我理念跟出资人不一样,他们还是“五四”和八十年代的启蒙情怀,想以《新青年》为模版,我则在做完博士论文后已经转向传统转向儒家。结果,就是自己单干。

现在看似乎很主流,但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记得十几年前尼山论坛开始筹划的时候,就收到一位参与此事的曲师大年轻人的热情通报,说是会把第一张邀请函发给我。但是多少届过去,一次也没收到过。即使从纯学术角度说,我也格外一根筋,坚持儒教为宗教,不合师门宗旨;反对以理学分支或地方之学理解定位湖湘学派,与同僚同侪相违背。若干年前山东大学成立儒学高研院时曾有人动议招募,也是被当年哲学系的同学或老师给否了。所以,虽然也有人赞我挺《施琅大将军》、批《丧家狗:我读论语》等是“四面树敌,八面威风”,但在我自己的感受则只能说是失落孤独点滴在心头。也因此,“水做的骨肉”在我总是被赋予美好想象,寄托着特殊希望,遍体鳞伤却从未改变。

当然,歌德在《浮士德》写下的“永恒的女性,引领人类上升”乃是一个与但丁《神曲》中贝阿特丽齐故事迥然不同的版本,但无论悲剧或喜剧,它们内里的精神与美好其实是相同相通的,二者合璧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场景处境。只是对于已过花甲之年的我来说,它们,以及挂在教室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已经成为过去完成时了。

“少年肝胆,昆仑雪魄,未销磨,转作潮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