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明作者简介:张明,男,西元一九七零年生,贵州印江人。现任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历史系副教授,贵州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 |
贵阳“阳明祠”的变迁
作者:张明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原载《当代贵州》2025年第36期
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上的阳明祠
游客在阳明祠游览
提要:王阳明曾经在贵阳讲学传道,留下的一些重要文化遗迹,后来成为贵阳“阳明祠”和“阳明书院”“贵山书院”的源头。追溯贵阳“阳明祠”的变迁,可以窥见500年来阳明文化在贵阳发展壮大的一个完整缩影。
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期间(1508年3月—1509年12月),曾经多次前往贵阳讲学传道,留下一些重要文化遗迹,特别是他在贵阳停留过的“阳明草堂”,后来成为贵阳“阳明祠”和“阳明书院”“贵山书院”的源头。追溯贵阳“阳明祠”的变迁,可以窥见500年来阳明文化在贵阳发展壮大的一个完整缩影。
王阳明贵阳讲学与“阳明草堂”
正德四年(1509年)夏,应贵州提学毛科之邀,王阳明盛情难却,于是前往贵阳“文明书院”讲学,但因为毛科致仕回乡,王阳明在贵阳的讲学活动戛然而止。王阳明作《送毛宪副致仕归桐江书院序》一文相赠,两人依依话别。
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席书继任贵州提学,再次邀请王阳明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王阳明欣然应允,席书亲率贵阳诸生200余人以师礼事之。王阳明讲学期间,还应邀到弟子汪原铭家做客,汪氏建“阳明草堂”热情接待。王阳明作《夜宿汪氏园》一诗记载“阳明草堂”的情景。该诗云:
小阁藏身一斗方,夜深虚白自生光。
梁间来下徐生榻,座上惭无筍令香。
驿树雨声翻屋瓦,龙池月色浸书床。
他年贵竹传异事,应说阳明旧草堂。
该诗中的“他年贵竹传异事,应说阳明旧草堂”一句,不仅表现王阳明在贵阳与弟子的论道讲学之乐,而且也表现了他对黔中王门弟子传承其学术的信心。正是由于王阳明的教诲和贵州历代弟子的不懈努力,阳明之学在贵阳才得以生根发芽并世代传承。
明代贵阳“阳明祠”与“阳明书院”
王阳明逝世之后第5年(1534年),浙中王门弟子王杏巡按贵州,黔中王门弟子汤冔、叶梧、陈文学等数十人,恭请王杏兴建“阳明祠”。王杏于是会商贵州左布政使周忠、按察使韩士英等,购买贵阳城东“白云庵”(东庵),将其改建为“阳明祠”,一边祭祀阳明先生,一边传播阳明心学,承担祠堂和书院的双重功能,故又称“阳明书院”。因其意义重大,此事被钱德洪载入《王阳明先生年谱》一书中。
嘉靖十八年(1539年),楚中王门弟子蒋信出任贵州提学,不仅扩建贵阳“阳明祠”和“阳明书院”,而且增加祭田,此外还在“文明书院”旁新建“正学书院”。至此,在全国禁毁阳明学的背景下,贵阳率先形成了一祠堂、三书院(阳明祠、阳明书院、文明文明、正学书院)的盛况,表明阳明心学在贵阳已深入人心。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江右王门弟子王学益巡抚贵州,鉴于“白云庵”旧址的“阳明祠”和“阳明书院”规模狭小,于是将其迁建到城内的贵州宣慰司学之右。江西万安人朱麟任贵州提学,奉命主持重修“阳明祠”和“阳明书院”。朱麟《阳明书院记》云:“中丞大廓王公(王学益),先生之门人,巡抚贵阳,因贵阳之士永慕先生,即其居丧之地为先生建书院,以淑来学。”
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右王门弟子胡尧时任贵州按察使,增修贵州宣慰司学讲舍,同时扩建“阳明祠”与“阳明书院”。胡尧时还主持刻印阳明著作,作为教材,颁行学校和书院,“凡王公遗言在贵阳者,悉为镌刻垂远,且与四方学者共焉。朔望,率诸生拜先圣礼毕,即诣阳明祠展拜,如谒先圣礼……令学徒知所景仰,士风为之大变”。
隆庆元年(1567年),程蕃府(今惠水县)迁入贵阳城;次年(1568年),程蕃府改名贵阳府,于是将“贵州宣慰司学”改建为“贵阳府学”,将“阳明祠”和“阳明书院”改为“明伦堂”。隆庆五年(1571年),鉴于“阳明祠”和“阳明书院”已被“贵阳府学”占用,贵州巡抚阮文中、按察使冯成能在巡抚衙署左侧(今省府路)另建新的“阳明祠”和“阳明书院”,增置学田四十亩以供诸生膏火,聘请贵州“理学三先生”之一的马廷锡主讲其中。冯成能时时来会,与马廷锡辨析学术,听者常数百人。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江右王门第三代著名弟子郭子章巡抚贵州,他经常到巡抚衙署旁的“阳明祠”“阳明书院”祭祀阳明先生并宣讲阳明心学。为了让“阳明祠”和“阳明书院”得到良好发展,郭子章和其他官员购置了学田和店房,所得租金以供“阳明祠”祭祀阳明先生和提供“阳明书院”学生“月考”之用。
在贵阳“阳明祠”和“阳明书院”持续近百年的影响之下,至万历年间,阳明心学在贵州得到广泛传播,贵州全省范围的书院由3所迅速增加到40余所,贵州成为全国传播阳明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清代贵阳“阳明祠”与“贵山书院”
明末清初,因战乱频仍,巡抚衙署旁的“阳明祠”和“阳明书院”残破不堪。康熙十二年(1673年),贵州巡抚曹申吉重建“阳明祠”和“阳明书院”,购书数千卷藏于其中;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巡抚杨雍建再次增修;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修扩建,在“阳明祠”内增建“合一亭”“传习轩”五楹;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巡抚卫既齐又增修斋舍。康熙四十五年(1708年),巡抚陈洗亲临“阳明祠”和“阳明书院”讲学课士。
雍正六年(1728年),巡抚何世璂将“阳明祠”改建为“龙神祠”;雍正七年,巡抚沈廷正将“龙神祠”迁于它处,在“贵山书院”内恢复“阳明祠”。雍正十一年(1733年),巡抚元展成(天津静海人)奉旨将两百年历史的“阳明祠”和“阳明书院”改名为“贵山书院”,拨银一千两增建学舍50间,亲题“贵山书院”匾额和对联“天地之性人为贵,风雨不动安如山”。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巡抚苏常、粮储道德隆拓建“贵山书院”,书院内的“阳明祠”继续保留,继续祭祀王阳明。
有清一代,“贵山书院”成为贵州乃至西南规模最大的书院,出任“贵山书院”“山长”者均为饱学硕儒之士,其中最著名的有贵州人陈法、艾茂和福建人张甄陶,被称为“贵山三先生”。他们去世后,与阳明先生一同在“阳明祠”中进行祭祀。
贵阳扶风山“阳明祠”
扶风山是贵阳城东名胜古迹,山下有著名寺庙“扶风寺”。嘉庆十九年(1814年),庆保出任贵州巡抚,鉴于“贵山书院”的生员增加,规模无法拓展,于是决定将“贵山书院”内的“阳明祠”迁建到“扶风寺”旁,既可减轻“贵山书院”的压力,又可作为专门祭祀阳明先生的场所,同时培补贵阳城东风水。庆保称:“建祠于斯,方位尤宜,并可培补风水。”贵阳绅耆欣然赞同,筹资540余金,建“阳明祠”大殿5间,修左右厢4间。一年之后,庆保调任广西,计算各项费用,尚欠70余金,且“有马姓以修祠有碍伊坟,揑词兴讼,工遂停搁”,扶风山“阳明祠”未及竣工而被迫停建。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张輶出任贵州学政,前往查访,“门户墙阶,规模具矣,计瓦石甃筑之费,尚须300金”。于是决定追加经费,将“阳明祠”修建完成,并选贵阳教谕陈道主持,于当年三月动工,九月完工。扶风山“阳明祠”的修建,使之从“贵山书院”中脱离出来,成为贵阳祭祀阳明先生之专门场所。张輶撰《阳明祠记》碑,陈道、王学文撰《新建阳明祠碑序》,记述扶风山“阳明祠”修建的过程。“阳明祠”内还有阳明先生《谕俗四条》《训士四条》木刻。扶风山“阳明祠”建成之后,贵州政界、乡绅,以及学界,每年春、秋两季都在此进行祭祀王阳明的活动。
扶风山“阳明祠”镇祠之宝
阳明祠中藏有两件镇祠之宝:一是“王阳明先生朝服大像”,二是“阳明先生小像”。
“大像”幅高七尺许,其传尚难言其详,仅有贵阳名士黄辅辰《阳明先生像赞跋》言及此事,提及敖芗坪从云贵总督柏龄处乞得,密藏于祠中,因管理不善,不久失去。至道光中,贵阳人王梦湘购得,乃奉归祠中。黄辅辰之子黄彭年后来作有《明王文成公画像记》,述及此事较详。
“小像”由王阳明裔孙王惠、王介臣父子捐赠。道光十六年(1836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王阳明裔孙王惠、王介臣父子游幕贵州,他们带来了明末著名画家陈洪绶所画的“阳明先生小像”。鉴于“阳明祠”内“阳明先生朝服大像”失而复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王惠、王介臣父子决定将“阳明先生小像”捐赠给阳明祠,使王阳明大、小两像合为“双璧”,一时成为贵阳美谈。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贵州全省也陷入“咸同之乱”的混乱之中。咸丰五年(1855年)冬,“西南巨儒”郑珍携全家从战乱中的黔南荔波来到贵阳避乱。在王介臣、莫友芝、黄彭年等诸友陪同下,郑珍游览扶风山“阳明祠”,瞻仰阳明先生大、小两像。郑珍写下《偕郘亭、子寿游芙峰山,观王阳明先生大小二画像四首》,郑珍感叹王阳明文武双全,平定祸乱,而今天下无人,百姓生灵涂炭,心中充满无比的悲悯!郑珍触景生情,希望能有人像王阳明一样文治武功,平定天下,救民水火。
光绪三年(1877年),云南布政使唐炯(贵阳人)、礼部主事罗文彬(贵阳人)决定重修“阳明祠”。唐炯捐银2618两;四川总督丁宝桢(织金人)捐银400两;莫庭芝、莫祥芝兄弟捐银300两;易佩绅、陈桂馨各捐银100两;罗文彬、于德楷等8人各捐银50两;黄珣捐银20两;高培捐谷200担。唐炯、罗文彬亲自主持修建。“阳明祠”于光绪五年(1879年)四月开工重修,十一月正式落成。摹刻“王阳明先生朝服像大像”碑,撰《明赠新建伯敕》《阳明先生训士四条》《谕俗四条》置于正殿。摹刻阳明先生《矫亭记》《阳明先生晏服小像》《阳明先生像赞》等嵌于两廊壁间。光绪九年(1884年),罗文彬撰刻《阳明先生祠碑阴记》,光绪十一年(1886年),唐炯撰刻《重修王阳明先生祠堂记》,分别竖于阳明祠院中。
在此可以强调一下,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本派往贵州“振武学堂”的武官高山公通、金子心太郎等一行共6人,前往修文“阳明洞”瞻仰阳明遗迹。回到日本后,汇报给阳明学大师三岛毅,三岛毅题诗《龙冈观月》一首,带回贵州并勒石成碑,竖于扶风山“阳明祠”内。诗云:
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
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此碑成为近代日本人朝拜王阳明的重要历史见证。
民国时期,贵州军阀混战不断,扶风山“阳明祠”逐渐破败。1982年,“阳明祠”建筑群(含扶风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次拨款维修,恢复原有的“王阳明先生朝服像大像”“阳明先生小像”,以及《明赠新建伯敕》《训士四条》《谕俗四条》和阳明先生手迹、阳明先生像赞、匾额楹联、碑记石刻等,新塑阳明先生汉白玉雕像一尊,置于享堂正中,在桂花厅布置阳明先生事迹图片和书画,请贵州省著名女书法家肖娴书写“王阳明先生祠”匾额。修复和布展完毕后的“阳明祠”于1994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阳明祠”被列为“贵州省爱国教育基地”。2006年,扶风山“阳明祠”与修文“阳明洞”同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传承贵州阳明文化的重要场地,在当前阳明文化转化和运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系贵州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