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委】早期《诗经》的形成与编纂

从战国秦汉时代的文献来观察,先秦时代存在两个诗歌文化传统:音乐文化传统和文本文化传统。二者相互交叉,原是一个整体,但很早就有了比较明显的分际。音乐文化中的两周歌诗,至西晋荀勖修改雅乐而最终消亡。文本文化中的诗,在春秋时代的外交场所中被引用,已经开始了经典化过程。西汉以后的《诗经》明显属于文本文化传统。

【祝晓风】《论语》中的人文思想与文明精神

任何一部经典都是在无数次的重读与重估中,形成并确立其为经典的,《论语》也不例外。它承受过最高的赞誉和尊崇,也承受过最严厉的批判和污损。以当下的眼光重新审视它,当然也会发现新的意义。

【王涵青】董仲舒学说中“人性向善”的意义

从儒家观点着手,讨论主体价值抉择的理论基础脱离不了关于人性论之建构。若以孔孟以来奠基的心性论中心为依归,在工夫上无论谈扩充或复性,进入当代伦理议题与情境,虽能呈现出对价值抉择主体自觉能力的确立与肯定,然对如何引导主体进行价值抉择并落实于具体伦理两难情境,则容易在知行间产生隔阂。若从荀子本始材朴之自然人性思考,···

【末永高康】董仲舒学说中的天论和自然观

从自然观的角度来看,天谴说为承认自然现象是由天的意志引起的目的论,感应说为以阴阳二气来解释自然现象、不承认天的意志介入的机械论。将它们转换成天论问题的话,前者之天是人格神式的天,后者之天是物质性的存在。这两种不同的自然论或天论的对立和并存,成为对董仲舒思想进行统一理解的障碍。

【邓红】董仲舒的五行说和十月太阳历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治水五行篇》等文章中,为了将五行和阴阳四季一年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五行每行平均配当“七十二日”的说法。这个“七十二日”的说法可能是受到了《管子》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十月太阳历。

【朱康有】《礼记》中的祭礼及其意义

摘要:祭礼,在中国古代属于“治国理政”层面的活动,内含有人文教化、文明传承等多重功能。本文以《礼记》的文本为考察对象,研究了祭祀制度与祭礼起源,探索了祭礼的社会政治意义。正确对待祭祀活动,即使在现代社会亦有其价值。

【刘怀岗】我的学经之路

算下来,我学经前后有十五年时间了。不过至今我也不清楚我为什么是对经学感兴趣,事实上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我衹是在十八年前从地摊上买的一套四书五经上读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一句,深感中国文化如此高深,为何却无人传承,由此纔从一个营销人员走上了儒学的道路。

【王建荣】讲好中轴线“中”的价值观故事

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是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次重要实践,既要从建筑学和美学维度向世界展现“人类天才的创造力的杰作”,也要从价值观维度挖掘“中”所蕴含的中道保民的政治理念、中和包容的民族关系意涵、中时合天的科学精神,向世界阐释中轴线承载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塑造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苑利】清明节的传承密码

与其他节日不同,清明是由三个传统节日融并而成的传统节日。历史上,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这三个节日离得很近。这就犯了一个大忌讳。在汉语中,“节”的本义是“竹节”的意思。竹子要想长高,就必须有节。一个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有张有弛有板有眼有节奏。而这个节奏的“板眼”就是“节日”。

【吴光】所谓孔子75、79代“嫡长孙”之说是伪命题,应该彻底抛弃

关于当代孔子后裔谁是孔子嫡长孙的问题,本来不是十分重要的,但现在引起了很多的误解,故有讨论的必要。

【姚海涛】康成书院:东汉末年郑玄创办,文脉至今赓续流传

有一座极为古老的书院,自东汉末年起默默矗立,距今已有1800余岁矣,它的名字叫康成书院。

【赵泓】乡建运动与新乡贤阶层的崛起

“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特点。借助传统的‘乡贤文化’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引领,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有利于延续农耕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李林杰】正义的悖论:一念之间

笔者好饮茗。世言多言煮茗水质之分别,犹重江水、山水与井水之差别。笔者桑梓无高山,尝煮以江水与井水。后赴蜀求学,于茶馆得饮所谓雪水之茗,然并无至贵之觉。想是江水、山水与井水之细分,于我而言无多涉,所谓分而后之价格阶差,亦是于我无多感。遂有此“正义”之议论及其中水之例举。

【许石林】壬寅清明节笔记

关于古代葬制变迁的应节文字。这种学问文字,我是不敢转发的。因为它除了学问、知识,没有善意的导向和热忱的性情。貌似所谓理性、公允、辩证、学术云云,但恰恰因为没有善意的导向和热忱的性情,就没有教化作用,相反还有消解教化、启挑反传统、反教化的作用。

【吴钩】古人多少岁才算成年?爸妈说了不算,官府说了才算

在古代,成丁意味着要给官府服役,到了老年则解除服役义务,从成丁算起,到进入老年为止,这一年龄段便是役龄。役龄越短,说明役的负担越轻,反之亦然。多少岁算成丁,多少岁算老年,取决于法律的界定。西汉景帝时,以20岁作为成丁的年龄标准,60岁为老免年龄,可以算出役龄是40年;昭帝时又将成丁年龄提高到23岁,将老免年龄提前到56···

【钟葵】汉代“二陈一杨”,岭南“儒宗”“诗祖”

清初“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广东文集》序言中说:“广东居天下之南,故曰南中,亦曰南裔。火之所房,祝融之墟在焉,天下之文明至斯而极。极,故其发之也迟,始燃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故今天下言文者必称广东。”

【田飞龙】新特首与新香港:下半场的开放性

随着现任特首林郑月娥宣布不再寻求连任,她的长期公务员政治生涯即将划上句号(42年),而下半场的香港必然迎来一位新特首,不仅是职位意义上的,也是人格意义上的

【许石林】谁说人年过七十清明节不上坟?

有些人以偏私之见,明显错讹和歪曲、破碎的言语,会危害风俗礼仪的正常传承,对此,就得有人出来说话,将其纠正过来。从前这些事都是由各个地方那些有经验的老人做的。可是,时至今日,“欲问其事,故老尽矣!”

寒食:一个被中国人淡忘的传统节日

现在提起这个名字,可能有一些陌生,但是我们所熟悉的清明节习俗有很多是从寒食节转变融合而来,所以虽然我们嘴上不提,但是其实一直都在过这个节日哦,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寒食节吧。

【张钰筱】从“丽则”看礼学对扬雄赋体观念的影响

“礼”从诞生之初就紧紧维系着王权政治,西汉建国之初,孙叔通仿照秦制初步建立了西汉的礼制;西汉中期是礼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汉宣帝召开石渠阁会议参与礼学问题讨论,开始以礼治国。后东汉章帝又举行白虎观会议,正经义、制汉礼,礼治思想臻于成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