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建体立极,直透本源 ——顺便澄清一个重大的学术误会

朱子曰:“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又曰:“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吴钩】木做的房子,铁打的房产税

了解历史的朋友可能会说,先秦时的“廛布”便是房产税。什么叫“廛布”呢?汉代学者郑玄解释:“廛布者,货贿诸物邸舍之税。”清代的袁枚说:“廛布者,商贾所居屋税也。”可见“廛布”严格来说是营业税,而不是房产税,房产税是财产税。

【杨金卫 张恒】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公”“共”思想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其中许多概念、观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历史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华民族的精神,推动了历史发展与进步,而且具有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潜质。对这些概念、观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可以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思想观念、精神品质、道德风尚、行为规范,引导人们形成适应新时代···

【余东海】学达性天方最贵 ——东海客厅论仁本

天字多义,但作为本体的天,即昊天上帝、性与天道、形而上的天,有没有人格,只能有一个答案,不能时而没有,时而有。我的答案非常明确和绝对:没有。天无人格这一点,应该是儒佛道三家共识,佛学道学亦不立人格之天。佛教道教将人格赋予天道,那是一种宗教的本能和需要。

【梁文道】悼念李泽厚 ——这个时代让他寂寞

北京时间11月3日,李泽厚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消息一出,国内的知识界一片哀悼。李泽厚是八十年代极具影响力的青年导师,思想和著作传播甚广。但是,在思想史、学术史上,他到底处在怎样的位置,是位怎样的哲学家,好像不太容易下结论。

【陈来】一张照片小忆李泽厚

这张照片的珍贵处在于,它正是记录了当时的现场场景,正是李泽厚问我“你认为你自己的哪本书写得最好”“不算编的”的那一刻。所以我每次看到这张照片,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人生中这种有典故的照片是很少有的。《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一书我记得是1992年秋天在哈佛开会时当面送给李泽厚先生的,当时他对我说“你是张先生门下的龙···

【张洁洁 宋宇】儒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交结的现代诠释——《仁与共在——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常青藤,是中国文明构成的重要思想根基,时间赋予了它惊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的一般大众化内涵与人们的行知悄然融合,深刻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对生命的关怀是儒家思想中“仁”的体现,这个过程始于孝悌亲情,逐渐从关怀个体人生直至深入宇宙生命,它···

【刘书芳】从《诗经》走出去说起

法国汉学家马伯乐曾说:“中国是欧洲以外仅有的这样的一个国家:自远古起,其古老的本土文化传统一直流传至今。”由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世界汉学诗经学》丛书(四册),在充盈学术蕴味之余,为读者带来了别样的文学之旅,并体味在以往的某些时段,那些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与《诗经》有关的事情。

【尹传政】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

【陈晓霞】孔子的衣食观

衣食乃人人之所需,它关乎性命与健康,更关乎礼制与德行。孔子把礼制思想贯穿于饮食之中,依礼而衣,非礼不衣,衣着得体;依礼而食,非礼不食,饮食有节。孔子通过衣食行为充分体现了尚礼、守礼的圣人风范,践行着儒家中庸思想和高尚仁德。孔子的衣食观是人们在新时代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大健康的智慧源泉。

【蒋波】龙在器上:商周青铜器与早期龙形象

龙在古代被誉为“鳞虫之长”(《说文解字》),具有神圣不可亵玩的特性,同时又为人们熟知和亲近。自我国石器时代起,龙的形象就存在,商周典型器物青铜器上亦有诸多龙的造型或局部装饰元素。

【余东海】关于儒家宗教化之我见(二)

2010年东海《儒家:宗教性当弘扬,宗教化宜慎重》提到,有人问我为什么没有在《关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见书》上签名,我的回答是:“之所以没有签名,主要原因是对意见书中“政府宜尽快承认儒教的合法地位,赋予儒教与佛道回耶等宗教平等的身份”这一建议和要求别有考虑---不反对但也不支持。”

【郭沂】“中体西用”新释——就教于李泽厚先生

泰山其颓,哲人其萎,呜呼哀哉!自昨天得知李泽厚先生仙逝的噩耗,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先生是八十年代思想界的脉搏,我和千千万万同龄人一样,一直追寻着脉搏的每一次跳动,而每次拜读先生的文字,都为那广阔的视野、深邃的见解、优美的文笔所折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全盘接受先生的每一个观点。有感于先生的名作《漫说“西体中用”》···

【马勇】承前启后的隋朝儒学

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结束了几百年来南北分治的局面,而且开始将南北文化融为一体,优势互补,从而为唐朝的文化繁荣,以及宋明时期中国文化的再生创造了条件。仅从儒学的发展情况看,享国短暂的隋朝虽然并没有最终完成南北儒学的统一,儒释道三教的融会与合一,但是,如果没有隋朝的短暂过渡及隋朝儒家学者的努···

【孙磊】中华天下秩序视野中的“一带一路”

中华天下秩序中的“中国”是周边对礼义文明的自愿认同,“内外”是一种以文明为根本的差序格局,体现了以德教对待外部民族,以文化吸引外部世界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王道天下”的世界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共识构建中,体现为秉承正确义利观的“利益共同体”,履行责任敢于担当的“责任共同体”和践行仁义之道的“命运共同体”。“内外之辩”···

【刘远芳】大冶儒学简史

“其更新者潘公子韶,邑之令君也。”既言更新,则在此之前,原有县学,修建时间不详,但一定是在建县之后。同是1990年版《大冶县志》,其《教育篇》又称县学始建于政和六年(1116),不知所据为何。

【兰戈】寻找现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血脉 ———读蔡晓《中国道统论》一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道统论》,以道统为主线,梳理了自古至今中国三千年学术思想发展史。从问题入手,采用大历史和中西比较的视野,不仅能更深刻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学术思想,而且对理解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支撑,同样有重要价值。

【杨泽波】“积淀说”的传承 ——纪念李泽厚先生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特征,与这个特征相对应,在思想界都有若干领军人物,他们肩抗大旗冲在前面,引领着千军万马,代表着那个年代,代表着那段精神。在中国哲学史界,上世纪20年代的胡适,40年代的冯友兰,60年代的侯外庐,皆是其例。上述人物的地位或有争议,但说李泽厚先生是80年代的代表人物,相信很少有不同的意见。

【余东海】关于儒家宗教化之我见

“这些上帝或昊天上帝(五经中的上帝),都是孔子编撰圣经时对古籍概念的沿用。经过孔子之手,上帝已非人格神,而是与天道同义,可视为天道的形象化象征。这是圣经中昊天上帝的正义。其余解释皆非正义。”

【余东海】讲理又讲礼,有话好好说 ——东海客厅厅长曰

客厅虽小小,人不满二百,然关注者不少。基本不邀人,也不愿踢人,希望各自珍惜。当然不是要诸君沉默寡言。沉默固可规避政治风险,却不足以建立道义形象,微群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相反,正言正语,多多益善。我是希望诸君言之有理,发而中节,和悦而诤。这也是微信群和思想界树立形象的最好办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