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对后世影响很大。《国语·周语》记载了西周五服制,但学界对其侯服和宾服的解释仍存在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对理解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儒学,亦称儒家学说,是国学的核心。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得到极大发展。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萧山儒学文化源远流长,亮点纷呈,特别是以下的六大亮点,在浙江乃至中国儒学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大家都知道,明王朝的官员俸禄十分微薄,朱元璋定下的官俸只有俸米一项,依品秩高下定米数,一品大员月米87石,九品小官的月米只有5石。永乐朝之后,俸米又按比例分成本色与折色,意思是,给官员发工资时,工资的一部分是俸米,一部分则折成钞、胡椒、苏木、绢、布。由于折色往往不按市价,官员领到手的俸禄实际价值常常低于法定标准···
在历史悠久、形式浩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重要音乐形态——雅乐。雅乐出自宫廷庙堂,典雅纯正,和谐庄重,“乐教”华夏绵延几千年,塑造了中国礼乐文明,载入世界文化发展史。礼乐文化,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塑造了崇教重文、守礼贵和的礼仪之邦,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精神。“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中国礼乐···
孟子在《离娄章句下》写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就是还保持着如初生婴儿般纯洁心灵的人。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赤子之心作了进一步解释:“赤子之心,则纯一无伪而已。”意思是说,赤子的心,纯洁无污染、没有一丝杂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宝贵经验。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相契合的内在逻辑,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哲学社会科学界应为此作出应有贡···
西周年代学是一个富有恒久魅力的学术课题。自汉代刘歆利用三统历和《武成》历日资料推考武王克商之年始,从事此项工作的学者代不乏人。20世纪以来,中外学者苦心孤诣、上下求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
朱利安·班达(Julien Benda)是法国犹太哲学家、作家,曾在法国索邦大学学习历史。他阐述知识分子和权力的致命结合的经典著作《知识分子的背叛》本身就是个悖论。
就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刚刚过去两周之后,人们突然痛苦地意识到冷战的结束毕竟并没有标志着永久和平时代的开始。
从政治上说,东欧的悲剧来自这样的事实,其安全最终取决于俄国发生的事。这里的政治合法性不是通过普通的民主实践产生而是通过国内尤其是国外制造的哭喊声产生的。普京已经炮制了好几次自由选举闹剧;他自己觉得好玩儿,但肯定也已经有些厌烦了。
晚清时期,国粹派的章太炎、黄节重新挖掘传统夷夏观的同时,亦吸收了西方人种学的知识,试图建立新的夷夏观。在清末革命的大背景下,二人实际上是借助历史视角阐发了各自的政治观点。二人是如何创造性解读传统?又为何要建立新的夷夏观?
日前,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他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是孟子“外王学”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核心原则之一。细究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民本”思想在孟子哲学体系中包含着三个面向:终极性面向、主体性面向与教化面向。
疾病的“非常态性”往往使身体的现实感受变得具体,它使人直面身体与生命、死亡的本真关联。以“疾”为视角可以发现,孔子的身体观并非全然是一种道德性身体,而是可以映射出身体之于生命人文性、本真性的特殊关涉。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历史发挥着特殊作用。对于历史,一方面,孔子强调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他称赞“书法不隐”的董狐为“古之良史”;但另一方面,孔子自身在编纂历史的过程中,出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目的,未能完全遵守“书法不隐”原则,反而有所“曲笔”。那么,如何看待孔子对待历史的这一矛盾态度?在“不隐”和“曲笔”之间,···
丰县“铁链女事件”牵动着亿万国民的心,也深深刺痛着我们这一群儒家学者。拐卖、残害妇女及拐卖儿童一类的人口犯罪,不仅道义上实属贼仁害义,天理不容,且早已成为全体国民心中的隐痛和生活的时忧。以上事件虽是个案,但其中的问题与积弊并不简单,有必要按照“实事求是”的传统学术精神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解剖麻雀”方法,具体解析、研···
如“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对中国人杀伤力极大。彻底让许多人死心塌地地见利忘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朝时期是中国传统“大一统”国家的奠基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其所形塑的民族和文化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吸收和借鉴汉朝时期的思想精华,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何时,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才最终确定下来?二十四节气对古人的生产生活有怎样的指导价值?从古至今延续数千年,二十四节气为何具有持续的影响力?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深入解读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任何一部经典都是在无数次的重读与重估中,形成并确立其为经典的,《论语》也不例外。它承受过最高的赞誉和尊崇,也承受过最严厉的批判和污损。以当下的眼光重新审视它,当然也会发现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