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我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
人类跌宕起伏的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面对重重挑战,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犹疑退缩,而是要坚定信心、激流勇进。
近日,来自英国威尔士的“红歌手”伊恩·英格利斯(Iain Inglis)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因爱情来到中国已经18年,目睹了中国的巨变。在伊恩看来,这一切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中国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他表示要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点赞。中国的建设和改革的成功是顺天应人、得道多助,也就是守住了根本、顺应了道···
杜华伟在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即保送进入中南大学伦理学硕士点,由我担任其硕士导师。在读期间,杜华伟虽然未必比其他学生更有天赋,但的确以十分认真、扎实的态度对待学业。我记得她的硕士论文的选题与管理咨询有关,是她对于自己当时兼职的管理咨询工作的初步而又有心的伦理思考。硕士阶段的学习完成且拿到硕士学位后,她以优异成···
“现代中国史学的义理之路”,这个题目不一定准确,我不能确知张灏先生的学术本位,在他心中史学与义理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但是,张灏先生的研究确实给“现代中国史学的义理之路”这个中西古今之间的大哉问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
陈立胜先生《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一书试图回到源远流长的儒家修身传统来重建中国哲学。在这部具有典范意义的著作中,作者以其恢宏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哲学洞见,把儒家修身传统划分为春秋战国之际的德行培育时代、唐宋变革之际的心灵操练时代、清末民初的“过渡时代”、当今“人机之辨”的新时代,并藉着“轴心时···
本文为成庆老师在4月27日“张灏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经作者审定,刊发于此,标题为编者所拟,感谢成庆老师授权转载!
相对于其后的断代史研究,先秦史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流传至今的材料较少。尽管近些年出土了一批先秦文献,例如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和部分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但史料匮乏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观。这就使得先秦史研究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不过也为创立各种学术主张、由已知探求未知提供了条件。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塑造、培育积极正面的人格,其中儒家“君子”的人格,为历代国人接受且推崇。以仁待人、和谐共在是君子必备的素养。
中国作为拥有古老智慧与丰富传统思想资源的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联结点上,如何利用好传统思想资源交出一份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答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回溯过往的历史风烟,在细密的历史针脚间把握到相同的时代脉搏。振东老师的新作《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在此意义上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回答。走进《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再次···
作为一个后辈学人,我无缘得见张灏先生,没有任何的往来。但是我从90年代末开始,读张灏先生的著述二十多年,特别是在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要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或者有一些现实中的困惑的时候,往往都会把张先生的书拿出来读,包括这两年我想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治传统,也反复地读张先生的书。
和节日节气相关的民俗,传承了上千年,蕴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在现代社会,我们与传统民俗渐行渐远,但在某一个时刻,我们仍会被清明、谷雨等二十四节气的名字惊艳,会被元宵的“花市灯如昼”打动,会在春节和中秋从遥远的他乡奔赴故乡。民俗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属于中国人的记忆。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穀水》:“又逕明堂北,汉光武中元元年立,寻其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蔡邕《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于其下,为辟雝也。”
本文为丘为君老师在4月27日“张灏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经作者审定,刊发于此,并由编辑部做出必要的技术性处理,感谢丘为君老师授权转载!
刚刚听过贺凯兄声情并茂的回顾,特别感动。感谢张先生的弟子们给我这样一个对张先生表达敬意的机会。我从来没有见过张先生,只是他的一个读者,因此我从读者的角度来讨论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1989年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大坎。那一年是“五四”运动70周年,在高力克教授等主持下,出版了“五四与现代中国”丛书,我也是编委之一。张灏先生的《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是这套丛书中学术分量最重的书,以至于自1980年代以降的30多年中,这部著作的学术影响力经久不衰。正是这部著作使我第一次知晓了···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这首《大不自多》的浙江大学校歌是现代新儒家“三圣”之一的马一浮先生所作,80多年来传诵不辍。
伟人创造历史的理论的优美和真诚是承认人类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而非社会工程师提出的改造工程强制实施产生的结果。
博罗夫斯基被埋葬在华沙军人公墓,场面隆重肃穆,倍享哀荣。乐队演奏“国际歌”。闹剧现在已经结束了,不过,最后的笑声不是他自己发出的。
本文探讨三位革命思想家及其创造政治进步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