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桃】中唐文学流派的发展与唐宋变革

学术史中,关于学术流派的建立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在大力发展中国学派建设的今天,我们更要认识到一个重要流派的渊源、产生和发展,以及该学派建立背后的成因,甚至可以成为某一段历史时期国家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主线。

【陈林】为何“听”为“圣”?为何孔孟罕言“圣”?

帛书《五行》和简书《五行》的先后出土,证实了荀子所谓的“子思唱之,孟轲和之”的“五行”乃仁、义、礼、智、圣。一般认为,简书《五行》和帛书《五行》经文部分是子思或子思学派的作品,帛书《五行》说文部分则是孟子之后的作品。故而,简帛《五行》是我们理解思孟学派思想以及孟子传承与发展孔子思想过程的重要文献。

王锷 著《文为在礼——礼学文献考论》出版暨序言、后记

本书系南京师范大学王锷教授有关礼学研究的论文集。王锷教授潜心礼学研究三十多年,先后出版《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等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先后整理《礼记要义》《五礼通考》等。

《孔子研究》2025年第2期(总第208期)目录

《孔子研究》2025年第2期(总第208期)目录

《孔子研究》2025年第1期(总第207期)目录

《孔子研究》2025年第1期(总第207期)目录

《孔子研究》2024年第6期(总第206期)目录

《孔子研究》2024年第6期(总第206期)目录

《孔子研究》2024年第5期(总第205期)目录

《孔子研究》2024年第5期(总第205期)目录

《孔子研究》2024年第3期(总第203期)目录

《孔子研究》2024年第3期(总第203期)目录

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

当日是农历三月初三,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大典的主题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汇聚在这里,共拜轩辕黄帝,祈福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世界和平和睦。

【米湾】游春诗二首

二律皆往年偕诸生踏青之作。值此梨花竞春之时,简出讽咏一过,聊寄杜宇声中之意。

“花朝览秀 相约书院”2025年豫西南第七届花朝节盛大开幕

在春临人间,百花繁盛的季节,又一年花朝节如约而至。3月22日,以“花朝览秀,相约书院”为主题的2025年豫西南第七届花朝节在花洲书院景区服务中心盛大开幕。

孔子文化研究院举办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申请书论证会

3月31日上午8:00,孔子文化研究院在孔子书院B416举办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申请书论证会。刘彬副院长、周远斌教授、孙宝教授对我院老师提交的十余份申报材料进行了深入、严谨的论证。

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谱》《何以经世》新书发布暨研讨会成功举办

3月31日,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谱》《何以经世:儒家治道及其现代意义》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孔子研究院举办。

【黄太勇】《朱子训子帖》展现朱子学传播的“和而不同”

《朱子训子帖》,又名《晦庵训子帖》《训子从学帖》等,是以朱熹遣长子朱塾赴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从学吕祖谦前后朱熹给其所写家书为基础形成的一篇文章,是朱子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子训子帖》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而且随着朱子学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也被朝鲜半岛、日本的思想大家重视,甚至有些学者将其作为教育子孙的依据之一···

【许石林】用科技复活亲人,不可公布于众

当科技遇见思念科技如何重新定义“孝”的表达

【李竞恒】“中华文明西来”说无法成立

所谓“中华文明西来”说,从产生开始,就与严肃的学术研究无缘,充斥着各种不切实际的想象和西方中心主义偏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此类说法已经遭到中国学者的批评与摒弃。与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具备独特的文化基因与演化路径。随着现代考古学发展,日益丰富的考古证据已经展现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和演化的清晰线索,所谓“中华文···

洙泗讲坛2025年第3期,郭沂主讲“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公开课第三讲

2025年3月30日,洙泗讲坛2025年第3期暨“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公开课第三讲在孔子书院南楼208举办。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首尔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曲阜师范大学李学勤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郭沂先生应邀作题为“中国哲学的元问题、组成部分与基本结构”的学术讲座。

【刘运好】中国古代文论的认识误区

情与理是中国古代文论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认为情与理是二元关系的存在,几乎成为学界共识。事实上,这种二元存在只是主观所作的理论区分,如果将它作为审美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就成为认识的误区。

【顾农】“比”“兴”异同论

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段大而言之分为三种:“赋”“比”“兴”。“赋”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有什么说什么,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但是诗歌又不能像日常语言那样仅仅限于说清楚,还要讲究说得有味道,要给读者预留下涵咏玩味的余地,所以往往不直说而用“比兴”。

【姚苏杰】一种早期经典研究的新范式——赵培著《书经之成立》读后

时至今日,已有的研究模式趋于“稳固”甚至内容饱和,已不能满足学术深入发展的需求,而回归核心经典特别是早期经典,将成为未来学术突破的关键。学界近年渐为潮流的,无论是早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还是中国古典学研究、早期书写研究等,都可说是对这一进程的把握和回应。相关学者在未来能够融入这一趋势,可借陈寅恪先生之语,便是新···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