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学是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地域学派,对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鲁学局限于经学或儒学范围,而广义的鲁学则是鲁地或鲁文化区的学问。作为一种地域文化,鲁学研究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厘清。
经学是诠释儒家经典的一门学问,对传统中国的文化、社会意识等有着深刻影响。作为儒家经典,《尚书》为历代学者疏解训释。对《尚书》的形成与流传、注解与考证等问题的持续研究,形成了专门之学——《尚书》学。
四十年前的1983年,我进入孔老夫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之年, 是我生命成长的关键一年。我善根浅薄,慧根愚钝,毅力不强,人生观和潜意识形成,良知体悟和坚守,人格结构以至能力建设,基本上在这一年完成,为以后的生命成长打下初步的基础。
学界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释义渐有趋同之势,但仍有分歧。实际上,“不可使知之”句中的“知”当作“知晓”解,不宜破读。此“知”字之意涵和《墨子·经上》对“知”的定义相同,在与“民可使由之”相对立的语境中,“不可使知之”句中的“知”含有采取强力手段或空洞说教使人知晓的含义。“民可使由之”句肯定了民智足以知“道”、人性之向善,“不可···
辛丑年入川,为余人事一大变。又逢庚子年大疫,世事沧桑迭易,遂命里汤汤。三年大疫,身寄蜀地,不得辗转,有悠游退逊之闲,生闲云野鹤之望,自留访三川之美物,逐少陵之夕阳。而川渝所产之可食可戏可味者,莫不染及,自此两袖清风,七分可映蜀色。
11月26日下午,“汪东明先生《曾国藩家训印谱》捐赠仪式暨弘扬优良家风座谈会”在湖南图书馆举行。
第八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已于日前圆满落幕,海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了如何在完成文化生命之传承的同时,让书院“活”起来,并精神性地继承,创新性地活化,安立书院的现代性,扩大与发挥书院的教化作用。
大隐健康集团以“素行天下,善行当下”为企业愿景;以“让大隐人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健康,快乐,财富自由”为企业梦想;“读经典,学圣贤,吃素食,穿布衣,喝禅茶,住禅舍,悟禅道,行善事,简单很幸福,幸福很简单”是大隐人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大隐自成立以来,一直不忘初心,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大隐人一直在路上
通过两个月来学习《论语》的过程,我从中收益良多。从孔子对其弟子的教诲、评价,以及他们之间的问答中,我不仅看到了千年前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也看到了他们风趣的一面。如: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言论放在今天仍不过时,依旧能够作为我们的人生指南,由此可见其“含金量”。
第八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已于日前圆满落幕,海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了如何在完成文化生命之传承的同时,让书院“活”起来,并精神性地继承,创新性地活化,立足书院的现代性,扩大与发挥书院的教化作用。
宣化是一座地处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的塞外名城,距北京西北160公里,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被誉为“京西第一府”。宣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虽处边防重地,但仍不乏有识之士兴办书院、培养人才,元有景贤书院,明有上谷书院,清有柳川书院,人称“由明迄清,武备渐疏,文人蔚起,设学储才,科第之蹊径也”,逐渐发展为塞外文化···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经济发展进程放缓,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发酵,种种复杂的变量推动世界大变局不断向纵深发展。因此,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坚持和平发展主旋律是解决世界公共危机的重要途径。
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所在地,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论是历史遗址、文物遗存、古代墓葬,还是汉魏经学、宋明关学、明清诗文,都在全国闻名遐迩。整理、保护和研究陕西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强省意义重大。
11月18—19日,中华孔子学会儒家古典学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第五届“预流”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坊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着力于在“理学”与“心学”之外,挖掘中国思想中的实学传统,葛荣晋教授将“中国实学”定义为“从北宋开始的‘实体达用之学’”。换言之,“实”与“虚”相对,最初来自宋明时代理学家对佛教、道家崇尚空无之说的反思,进而从宇宙本体、道德实践、经世致用等层面彰显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实践倾向。
明代前期,学术的基本形态是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的纂修完成正式确立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古代东西方的思想传统中不乏对人的身体和知觉予以负面评价的。在宋儒张载那里,形(质、形质)和知觉却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有关形的论述构成其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宇宙原始的混沌之气必然发生聚散的分化和对立,这就使形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是对佛教以现实世界为幻妄之观点的直接回应。
记忆与遗忘构成了宋明理学道德修养工夫论中的内在张力。理学家对道德本体之记忆与修养工夫之遗忘的两层划分,有助于厘清其间的纠葛。本体记忆在经验层面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展现自身,并决定了经验层记忆内容的变异。
先秦儒家是尊崇“天下为公”的,相传西周姜尚曾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此语历代儒者偶有引述,而在宋人言论中,类似的表述最为多见,因为宋代士大夫明显倾向于认同“公天下”。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chong1]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