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明 主编《公共儒学》创刊暨第1辑“王道理想与批判精神”出版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矫正后人对荀子天论和性论之误解。荀子言天道,分本体与现象两部分。本体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而莫知其无形,这属于天职的部分。现象即能生之本体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有其运行的规律,所谓“天行有常”,故人若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属于人职的部分。
《四书章句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理学家朱熹的代表作。朱熹用了四十多年时间给《四书》做注释,对以往学者的注释行了深研究,并在《集注》中大量征引。不过对于所引征者,朱子多称“某氏”、“某子”,只有少数人物称字、名、封号、职位等等,这给阅读、理解和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本身具有良好的实践性特点,因此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生处于生活习惯、价值观养成阶段,其道德素质、礼仪修养如何,对将来社会风气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加强其礼仪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本教材分容礼、伦常、社交、燕饮、经礼五册,由个人而人际,由家族而社会,具有···
本书将《礼经》所载礼仪分为家族礼仪、乡党礼仪、邦国礼仪三大类,逐篇予以介绍。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燕饮》乃《宾主》之续篇,其中论及醴、酒、茶、玄酒(水)在礼中(乃至文化史上)之地位与作用,茶继醴而兴,实为理性清明之象征,乃礼之物质载体。
这一套《讲演录》由四部讲稿组成,讲课和加工的时间约一纪,即从2007丁亥年至2019己亥年。前三次授课在北大,最后一次在中山大学的珠海校区。前三部曾经出版,而第四部是初次付梓。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79年时自编。上编(1-2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3-4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5-8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
杜维明先生是一位有着极高国际声望的哲学家,其在“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19年恰逢杜维明先生八十华诞。陈来先生担任主编,编选了49位知名学者的相关文章组成《儒学第三期的人文精神——杜维明先生八十寿庆文集》作为送给杜先···
本书是《荀子》的注译本,作者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全文翻译、字词疏解,关键处还有义理辨析,是一部简明、好读的古典名著普及读物。
本书为舒大刚学术论集之一,选编的是作者学习经典、编纂《儒藏》、研讨儒学的论文。共31篇,分成四组。*组“儒藏论衡”6篇,第二组“经学丛考”9篇,第三组“儒史钩沉”9篇,第四组“当代儒学”7篇。四个部分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反映了近20年作者所从事的主体工作的成果与心得。
《<大学><中庸>讲疏》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田探选编和校注,收录了陈柱先生在高校任教时为大学生讲《大学》《中庸》的讲课稿四种,其中《大学》讲义一种(《大学通义》),《中庸》讲义三种(包括《中庸通义》、《中庸参注》、《中庸讲记》)。故而命名新书为《<大学><中庸>讲疏》。
1637—1638年,意大利耶稣会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与数位中国士人在山西绛州(今新绛县)合作著译《修身西学》,完整呈現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经院伦理学的概念与理论系統,代表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中国的首次系统译介,早于晚清西方伦理学的东渐二百余年。
儒学能够成为指导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的学说,不仅在于它的理论形态与帝制体系相互的契合,更在于它的思想倾向和精神追求,符合士阶层的文化心态和人文理想。因而,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是士人修身治国的理论基础,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和价值取向。
本书是明代《周易》象数之学的集大成之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图象几表》,共8卷,主要是100余幅各类易图,并作有解说;其二是对《周易》经传的疏解,共15卷
《易学启蒙通释》和《周易本义启蒙翼传》是宋末元初胡方平、胡一桂父子分别羽翼朱子《易学启蒙》、《周易本义》的易学注疏。
《新经学》第4辑
梁漱溟的政治关切在于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他基于对于中国社会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模式的认识,认为中国只能走由乡村起步的现代国家建构模式。在1949年之后,他对新中国现实的了解有限,但他的一系列作品,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理想和儒家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依然有巨大的启发。
《周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书,是一部通过官制体系展示治国理想的皇皇大典,体例独特,结构奇巧,体大思精,宏纤毕贯,堪称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作。本书作者从《周礼》成书谈起,分《周官》与周代官政之法、《周官》面世、官制体系、理想国典制、治国思想、注疏与版本、历代研究述要、关于《冬官》与《考工记》、《周礼》的社会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经史子集的文本层面,更浸润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伦理准则当中,其中家族文化和家训传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曾氏家族堪称代表,曾氏家族百年来人才辈出,优秀的家族文化、家风家训也袍泽乡里,起到文化表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