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倩】宋代儒者与宗族重建之关系探微

宋代的宗族重建不仅是随着经济变迁而自然发生的历史现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儒家学者主动设计的结果。儒家知识分子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制在宋代宗族重建中起了关键作用。

【 蒋庆】《论语》之“天”全为“人格之天”考

今日中国欲传承华夏儒教文明,欲为往圣继“人格之天”之绝学,首当回归儒学“人格之天”之古老信仰,还儒学为宗教之学之本来面目。“人格之天”是儒学所有“天”之信仰之本源,若无“人格之天”,所有其他儒学之“天”之信仰均不能成立。若无“祀天”之“国之大祀”,非但国家丧失其最高合法性之超越神圣基础,中国亦不可称为华夏文明之国。

【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5)

圣人达而赏罚行,圣人穷而褒贬作,褒贬者万世赏罚也。达而赏罚行,圣人处常也。穷而褒贬作,圣人处变也。春秋乐道尧舜,盖尧舜处其常,而孔子处其变。试观春秋初年何往而非变,惠公隐桓之传国,父子之变也;祭伯非命而私交,君臣之变也;仲子妾母而上僭,夫妇之变也;君臣父子夫妇人之三纲尽变于一年之间,春秋虽欲不作可乎哉?

【郭沂】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体价值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经过改革的儒学不但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而且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作为西方文明先进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的结合,预示着中西文化融合进入实质阶段。我深信,在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共同构成的基本价值体系的推动下,中华文明必将迎来伟大的复兴。

【张丰乾】“敬天法祖”与中国本土传统宗教的理解与命名

所以说,敬天法祖之教,简称“天祖教”,才是中国本土的、固有的、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滋生繁衍的土壤。只有这个宗教才可以和基督教、佛教等外来宗教相提并论。

【王雪梅】祭之在祠:祠堂空间的圣与俗——以朱子《家礼》为中心

透过《家礼》,可见朱熹礼仪世界的神圣维度:祭之在祠、祭之在时、祭之以物、祭之以诚共同构建了祠堂为中心的神圣空间;同时,在祠堂举行的冠、婚、丧人生礼仪以及日常礼仪则显示了祠堂作为凡俗空间的面相。

【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4)

春秋以鲁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作历史蓝本,制作推演沙盘。这个沙盘,以四时为叙事框架。四时具,然后为年。故开篇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夏,五月”,“秋,七月”,“冬,十有二月”,四时皆备。

李宗桂教授莅临屈子书院讲坛,主讲“善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与精神内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而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日常生活与行为方式。在中国走向世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把握其评价标准,通过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与现代化运用,使···

【韩立坤】“道德形而上学”的专属认识论何以可能?——以熊十力为中心

面对科学的冲击,早期现代新儒家致力于阐述儒学认识论的特殊性与合法性。作为代表人物,熊十力认识到儒学危机根源于“本体认识”的合法性。为此,他参照“哲学”范式,引进理智与思辨,并将其与传统的体证法、修养法相结合,设定了“思辨法—直观法—修养法”的方法流程。

【李勇】政治不平等的两个论证

以贝淡宁和白彤东为代表的贤能政治学者反对政治平等,提倡政治不平等。他们的论证依靠的是对政治共同体的目的论的特定解读,同时他们的论证可以重构为工具主义和非工具主义两种版本。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重构,指出政治不平等的工具主义论证面临政治权利作为基本福祉反驳和滑坡论证反驳,而政治不平等的非工具主义论证面临专家-老···

【孙磊】“家国同构论”的重新审视——以周代国家秩序构建为中心

对20世纪有关“家国同构论”各种理论的批判性反思,是重新理解中国传统政治中家国关系的关键,也是重建以“家”为方法的现代中国国家理论的根本。本文试图从历史政治学的视角,以家国关系为根本问题,以中国周代国家理论构建为核心,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亲亲与尊尊的张力,思考家国文化如何通过调和亲亲与尊尊维系中华政治文明的传承,并在此···

【吴震】明清之际人性论述的思想转变及其反思

陈确、颜元不仅对宋儒的道德本体论提出质疑,甚至反对“变化气质”这一宋明儒的共法。他们以自然人性论为基本立场,对宋儒基于天理观的本质人性论实施了“思想突破”。陈确、颜元以及后出的戴震以人性问题为突破口对理学的批判,预示着理学传统的断裂。

【专访】武汉大学教授杨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祭祖与孝道

上坟墓祭一直被视为劣俗,与儒家正礼主张的庙祭互相冲突。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反反复复,唐代玄宗时期干脆将寒食上墓的民间习俗编入五礼,成为正式的国家官颁礼式。开元二十年(732)四月二十四日,皇帝敕令:“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

【孟庆楠】人伦的更迭与延续:围绕冠、婚、丧、祭之礼的考察

传统礼学对人与人伦秩序的理解,并不是从个体的角度着眼的,而是立足于人伦关系的整体。在这种整体性的思考中,以冠、婚、丧、祭之礼构建出了人伦代际生成发展的时间性序列。一方面,冠礼、婚礼标志着新的代际的开始,成人的男女在结合中孕育生成着新的人伦关系。另一方面,逝者的神魂通过丧礼而获得安顿,并在祭礼中始终与家族保持着···

【柯小刚】杜甫诗的儒家解读

儒家之为儒家的根本规定在于天人之际的仁性感通,这与诗之为诗的本质有着本原性的深刻关联。从儒家思想出发重读杜甫,思考何谓“诗史”,可以克服西方诗学加诸中国诗歌传统的“抒情诗”偏见。

【专访】郑土:有中国城隍文化何以在海外绵延生根?

“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最普遍的本土民间信仰之一,从大都市到县城,乃至部分乡镇,城隍庙网状般均匀分布,祭祀活动和参与人数众多。同时,城隍神的形象往往极具地方性,通常是当地颇受敬仰的父母官或本地英雄。令人惊奇的是,在新加坡、印尼、韩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地,也不乏大量城隍庙存在,甚至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影···

【柴永昌】中华传统美德在全球团结“抗疫”中的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团结“抗疫”的精神支撑,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中国作为具有悠久文明的世界大国,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诚实互信、和而不同消除隔阂,以守望相助、胸怀天下增进团结,以谦虚中和、反求诸己滋养人心,为构建全球伦理、推动全球合作抗疫做出更大贡献。

【翟奎凤】本天与本心:宋明时期的儒佛之辨与朱王之争

就儒家而言,过于强调“本天”与过于强调“本心”可能都有所偏,本天与本心可以统一起来。“天”表示存在之统体、本体、主宰、义理,心为主体、灵明、知觉、思想,心与天通;但心与天也不能等同起来,以使得主体既不失能动性,又要有敬畏心,避免主体性、个体性的膨胀与傲慢。

【尔雅台】《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叙

叙曰:昔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又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盖孟子所谓行天子之事,继王者之迹也。传《春秋》者,言人人殊,惟公羊氏五传,当汉景时,乃与弟子胡毋子都等记于竹帛。是时大儒董生,下帷三年讲明而达其用,而学大兴。故其对武帝曰:非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之,弗使复进。汉之吏治经术,···

【李东阳 贝淡宁】先秦贤能政治观的形成与嬗变

先秦时期是贤能政治观由萌生到成熟的重要时期。早期“贤”与今天所理解的道德有很大区别,而道德意涵本身也有一个由最初的“合道德性”发展为“道德”的过程。先秦贤能政治观几经改易,分别经历了以“坚”为“贤”、以“财”为“贤”、以“德”为“贤”三个不同阶段,反映了上古时期尚“力”的氏族社会、殷周前期尚“财”的宗法社会、春秋战国尚“德”的士民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