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对于清代今文经学的研究,基本上是从经学内部或者中国社会及思想内部着手的。例如,艾尔曼对欧洲传教士以传播科学的方式在华传教与对常州今文经学都有精深的研究,他曾指出明末清初科学争论与经学研究之间的诸多互动线索,例如,清代关于早期医学的古今之辩与经学学者之间的汉宋之争遥相呼应,“如‘五经’的考据学者通过对远古学问···
张氏不取考证学的方法,而是抽绎出虞翻易学的精义,再加入自己的体会,建构出虞翻卦象的结构体系,再凭借这个体系来笺释虞翻《易》注。这种方法富有创造性,也算是今文经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张惠言的礼学,也非考证礼学,而是与公羊家的礼学相通。他会通易与礼,其实也蕴含着公羊学在其中。张惠言的方法传给刘逢禄,同时对黄以周···
通过这批手稿与《訄书》重订本、《检论》刊本的对照,可以深入体察章太炎自我修改的基本思路。而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章太炎对经学,对孔子态度的变化。章太炎在《检论》中加入“六艺论”,在《订孔》中进一步尊孔,转向建设性的“国学”,这种转向本来就超越了“革命”与“保守”政治立场的二元对立。
一定文化或教养的建立一定是“人惟求旧”,即回向历史源头的差异化实现;但人类的普遍之“爱”的一般性价值,乃由此而奠基。科学义的“器”世界的“求新”,亦将由此而获得其合宜的方向性及无穷的动源。
作为训诂与义理并存的大系统,新的经学建构首先要冲破“以小学为经学”的狭窄观念和“即经学史以为经学”的无奈之举,将经学放到中国文化历史的宏阔视野中来理解,由经典诠释入手阐明其意义,使之从纯粹材料化的身份中解放出来。
经由考察“权利”概念起源的两种不同理解尤其是人类学的理解,以及从概念分析厘定“权利”概念之要旨与分类的基础上,运用权利思想与话语对古典儒学的相关思想进行重构,可以有效地阐释儒家思想中的权利观念,有力地回应不相容论者的主要论据,并推进相容论者的观点。儒家思想的权利重构将有益于儒学与权利双方的发展,并为权利的合理性和···
孟子通过不忍、恻隐、羞恶、愉悦等情感体验来指示人心中的善端,又通过类比推理来阐明人心之所同然,并由此论定人性善。朱子倒转了孟子道性善的理路,一变而从天理之善论定人性之善。其实,天理之善归根究底是吾人对宇宙万象之观察、体验与体悟而来的,换言之,先验实得自于经验。由于道性善之理路不同,孟子与朱子性善论与伦理学之间···
“中庸”是儒家思想中一个至为关键的词汇,但其内涵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已经模糊不清,甚至备受误解,这大概与自古及今中国社会变迁中人们的处世观念变化有关。尤其在近现代,中国处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更是经历了十分复杂的社会变迁,普通大众群体心中的一些观念与先秦抑或汉唐时代相差不啻天壤之别,以至于现如今凡初次见到“中庸”一···
黄宗羲解释孟子的道德哲学,尽管总体上处于宋明理学的框架之内,但在具体诠释中,有着将伦理之境与自然世界相区隔的自觉,并对本体-宇宙论的诠释进路有相当反思。
故乡是现代人的永久牵挂,书院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乡村书院是从乡村走出去的乡贤回馈家乡的珍贵礼物,也是教化一方民众、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平台。由上海申行健压缩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宏兄妹四人创办的福建枫下书院,是他们找寻儿时记忆、享受田园乐趣的一方净土,也是他们致力家乡发展、推进乡村书院建设的实验基地。
信息是历朝历代决策的依据,在国家政治事务中更是如此。对于信息的搜集、处理、掌控、传布,统治者从来不曾掉以轻心。在历代史料中,我们都会注意到相关的制度化举措,以及君臣之间长期持续的若干“热点”议题。其中,有关防范壅蔽、穷尽实情、言路通塞等话题,始终处于聚焦的中心。
在诸多戴震道德哲学诠释中,“达情遂欲”的情欲主义、“能知故善”的理性主义抑或“遂其群生”的功利主义皆有之。
本文围绕朱子道学,证明三纲五常(主要是三纲)确属传统儒家思想,且蕴含尊卑之意——一种有限的尊卑。具体如何,实在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样,包括批评者和辩护者。其定性乃至定量,一方面要看朱子理论体系中的位置,一方面要看朱子礼法体系中的配置。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相当密集地发表了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十分深刻,令人振奋。个人拜读、学习之后,有几点感悟,敬请方家指正。
本文是著名学者牟钟鉴先生在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收录于《洙泗儒话》。今将演讲全文于此刊发,对读者或有启示。
“八议”律条自曹魏入律以后,经晋唐以迄明清,成为中国固有法律的鲜明特征之一;但近世西学东渐以来,亦曾饱受訾议。
新文化运动代表的旧启蒙主义,激励并启发了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大转型。众所周知,梁启超是这一大转型的中心人物,深刻影响了晚清以来的思想界和知识界。我们关注的问题是,梁启超与历史政治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相关性?对于这一问题的领会,也蕴涵了对于历史政治学这一学术构想的自我理解。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解读传统经典?如何做好国学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当代书院又将如何传承古代书院精神,如何有效传播传统文化?2019年11月23日-24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在厦门筼筜书院举办,海峡两岸百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国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北宋前期的宋学学者均以复兴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为目标,但是,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宋学主流对王安石的政治批判和学术怀疑进一步加深,他们逐渐更为强调内圣的重要性和根本性。宋儒反对走王安石从《五经》寻求富国强兵的外王路线,转向从《四书》中寻求内圣工夫。宋代士大夫的内圣追求推动了宋学思潮的转向,与此同时也推动了《四书》···
董仲舒“立太学”、“设痒序”对策的付诸实施,儒家教条开始以有组织的方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使之逐步成为一种“弥漫性宗教”。董子要求郡守、县令皆成为“民之师帅”,以官为师,以君为圣,这种官师一体的设计为此后中国描绘出政教合一的底色,但也悄悄地把道统糅合进了政统。重建天道信仰体系则面临来自人文传统和整合其他宗···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