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新】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刘培功、单虹泽】儒家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宋明新儒家借鉴了佛教的“本心”“佛性”等观念,以“仁”为核心,发明了儒家话语下的万物一体思想。在宋明儒者看来,万物处于以仁之生生大德相贯注的共同体中,故需以仁爱平等相待,“一体”之万物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共同体。理学家普遍强调通过心性修养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并将此共同体内的成员看作与自己密切相关。

【王日根】中华文明演进的内在动力

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发展是持续性的,经由改革和创新而达致社会的稳定是常态,虽时有惰力滋生、脱序现象出现,但不乏内在的纠偏动力,维新机制屡屡将中华民族从危境中解出,走向新生。

【陈晓华】学术门径 治学良师——《四库全书总目》的价值及其总纂纪昀

古人读书,讲“法、相、品”。法即方式方法,相就是读书之状貌精神,品即感悟书之五味,但无论哪种,其实都在讲如何读。不过,如何读很重要,但如何才能入读书之门,更为重要,此乃读之筦钥,即读书首先要明白按需应读哪些书,要会按目索书。不然,纵有万般法相品,或不得要领,或终是乱读。

【孙玉太】得于《诗经》的名字

中国人历来特别重视取名字。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也是一部取名宝典,中国人从中取了一个个高贵、典雅、文质彬彬的名字,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王瑞来】道学在南宋有多大的约束力

胡澹庵十年贬海外,北归之日,饮于湘潭胡氏园,题诗云:“君恩许归此一醉,傍有梨颊生微涡。”谓侍妓黎倩也。厥后朱文公见之,题绝句云:“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孙建昌】近代中国人为何用井田制解读社会主义

2020世纪初世纪初,,有着不同政治倾向、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的中国人,在接触和了解社会主义思想之后,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把社会主义和井田制画上等号呢?本文试图阐述这个疑问。

【胡大雷】“诗言志”:抒情达意的初始阶段

《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晋代陆机提出“诗缘情”;“诗言志”说的是诗歌要干什么,“诗缘情”说的是诗歌源自什么。

【杨和平】传统文化教育的瓶颈,怎么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传承的基础,是中华文明薪火不灭、代代相传的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有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为我们提供了政策保障。

【莫砺锋】说“孝悌”

人类社会所以异于弱肉强食的禽兽世界,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人类具有伦理学的观念。否则的话,人类与禽兽又有什么区别?正如孟子所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所谓“人伦”,所谓“仁义”,都是属于伦理学的观念。那么,人类的伦理学观念是从哪里来···

【韩高年】《周礼》《仪礼》的文学意义

“礼”原是宗教祭典上的仪程节文,据说夏代即已有“礼”,商代进一步发展,周代的礼是在损益前代礼的基础上形成的。五经中的“礼经”即指记载周代礼仪制度的经典,据传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后人书其制度所著,即《周礼》和《仪礼》。

【李竞恒】“家”的前生与今世

“家”在二十世遭受重创,顾炎武的痛彻犹如魔咒,仍萦绕在铜驼荆棘的瓦砾之上。越来越多的人们失去“家”,成为流浪的原子,而“家”的焦虑也仍在印刻在流民们的黑话切口之中——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孔德立】 谈谈行业特色大学的国学教育

自2017年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以来,学术界与教育界对于国学教育的期待与热情空前高涨。在此形势下,国学教育资源普遍相对短缺,包括国学在内的文科院系的分量与比重、话语权、资源分配方面都处于弱势的理、工、农、医、军事、管理、音乐、体育、美术等行业特色大学,如何推进国学教育,如何结合自···

【高小明】王阳明对传统“民族观”的新诠释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事迹已为后人熟知。龙场在今贵阳西北40公里的修文,当时处于“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自然环境之艰苦磨砺王阳明的心性而终成正果。明朝嘉靖时期,王阳明在龙场的生存环境,除了“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的自然环境之外,生活于此的贵州少数民族,时称“夷人”的苗族、彝族居民,构成了···

【李萃茂】王阳明的南赣诗文

王阳明不仅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明代文学大家,他的诗文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有独特的魅力。《四库提要》说他的诗文“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亦自足传世也”。即便对王阳明很反感的清代学者李光地也承认“他才高,信笔写来,便有唐人风韵”,“阳明诗,某少时略皆成诵”。

【晏建怀】朱熹的读书六法

朱熹读书,总结过六则读书方法,后人谓之“朱子读书六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此读书六法因为其简易适用,故成为了历代许多读书人屡试不爽的读书妙法,流传甚广。

【程浩】清华简十年:古书重现与古史新探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与十三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经过四十年的全面建设与飞速发展,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除了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提升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徐仪明】张栻应该排在朱熹之前,从这三方面看出

今天大家都说“朱张会讲”,历史上也习惯说“朱张会讲”。但确切地说,应该称为“张朱会讲”,要把张栻放在朱熹的前面,因为朱熹是向张栻请教学习的。在心性论方面,朱熹接受了张栻诸如先察识后涵养、心为已发和性为未发的观点,显示出张栻处于执教地位之上。

【陈鸿超】从出土文献看《左传》的史学成就

过去由于传世先秦史著匮乏,限制了我们对《左传》史学创作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然而,现今通过与新出土史类文献的比较可以发现,《左传》的内容具有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同时在思想上,《左传》对历史有着深刻的思考,将道德训诫、历史理性预测融入到叙事之中。这一史学创作的突破与创新,主要受作者身份、传书性质、成书过程、当···

【蔡方鹿】“朱张会讲”实质上是“张朱会讲”

此次会讲从思想内容上看,是张栻影响了朱熹(尽管以后二人的思想都发生了变化),张栻思想比朱熹更重要。所以,应该把张栻放在朱熹之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