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冬】二十四节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实践,体现着顺天应时的思想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

【黄晓林】“邻里情” 与中国乡土文化

浙江省湖州市以幸福邻里中心建设为抓手、打造城乡社区和谐共治“金名片”的实践探索,以“争当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先行地、排头兵”的政治自觉,立足基层社会治理发展新需求,通过资源整合、人员集聚、组织重塑、环境共营,全域推进幸福邻里中心建设,走出了一条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新路子。

【黄晓林】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此文系作者参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在期刊编前会上的发言。此发言角度新颖,内容翔实,饱含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彰显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倡导人们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陈霞】“孔庙三碑”中的鲁国四相

《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是东汉时期刻立于曲阜孔庙中的三幢著名古碑,因其在中国碑刻历史上极为珍贵,素来被誉为“孔庙三碑”。如今,这几幢碑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而和它们一同跨越千年并接受后人瞻仰的,还有碑中所载的四位鲁相。他们是东汉后期相继任职于鲁国的乙瑛、平、韩敕和史晨。

【林屋公子】屈原还是芈平?古人的姓、氏、名、字有多烧脑

网上看过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是《离骚》的作者姓名是什么?回答“屈原”是错误的。《史记·屈原列传》开头就说了嘛,“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史记·楚世家》也说了,楚国是芈姓的后人。那屈原自然也是芈姓了。那为什么我们要管屈原叫“屈原”,却不叫“芈平”呢?这就涉及古人的姓、氏、名、字四个概念了。

【李梦馨 朱子钰】“非齐鲁无以生孔子,非齐鲁无以成儒学”

说起山东,人们往往首先提到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正是凭借中国思想史上这一最伟大成果,山东才有了“圣地”所特有的、中国其他任何地域都无法替代的文化影响力。即使现在,解读山东各种文化现象,大家还是习惯从儒学故乡的角度去寻找答案。

【崔云飞】儒家正念思想刍议

正念是现代社会治疗抑郁症的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卡巴金(J.Kabat.Zinn)将其定义为是一种精神训练的方法。在这种精神训练中,强调的是有意识地觉察、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以及对当下的一切观念都不作评判。正念一般被认为源自于佛教的禅修,包含坐禅、冥想、参悟等内容。

【龚晓康】阳明心学如何开出认知主体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哲学重视德性的涵养而轻视知识的获取,挺立了道德主体而未能开出认知主体。但这种说法其实值得商榷,因为荀子已经注意到知识的形成有待于主客的分化,“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人具有能知之性,故可成为主体;物具有所知之理,则可成为客体。“知有所合谓之智”,主客相合而有知识的形成。

【宁登国】从清华简《系年》看《春秋》“始隐”问题

儒家慎始。经书开篇,大都寓意颇深,统摄全篇,如《诗》之《关雎》、《书》之《尧典》、《易》之《乾》《坤》。至于《春秋》为何自鲁隐公开始,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11年,清华简《系年》的公布,为解开这一谜题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和新的视角。《春秋》始于隐公,实是源自西周末期“二王并立”开启春秋各国乱局,霸权迭兴,孔子···

【刁大明】讲信修睦、亲仁善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⑩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在讲话中,总书记列举了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多个重要元素,其中包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

【董冰】执两用中、守中致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智慧,凝聚着崇高的价值追求,承载着美好的道德愿景,一直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

【夏莹】实事求是、知行合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⑧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董建霞】天人合一、万物并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⑦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列举的重要元素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宇宙观、生态观,彰显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

【谌园庭】富民厚生、义利兼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是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列举的重要元素之一。

【赵建永】厚德载物、明德弘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⑤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论及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时,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包括“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厚德载物、明德弘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品格底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卓尔不群、独树高标的内在精神柱石。

【商志晓】修齐治平、兴亡有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④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是其中诸多重要元素之一。“修齐治平”与“兴亡有责”两语,分别出自西汉儒学家戴圣所编《礼记》(即《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之中。

【时世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③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他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包括“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指出“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乔清举】民为邦本、为政以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②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谈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时,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提到了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杨朝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

【谷文国 刘晓霞】陆景与《典语》

《典语》是三国之际吴人陆景所撰,著作时间不详,最迟当不晚于吴天纪四年(280年)。是年,陆景遇害,年仅31岁。此书有感于东吴末年内忧外患的背景而作,针砭时弊,言无虚物,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然世已久佚,赖唐初魏征等人所编之《群书治要》得以保存其大概,内容既反映了陆景救弊于一时的殷切考虑,也逐渐凝练为一种治道主张,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