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由王阳明开创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对儒学演变与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阳明心学反对程朱理学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认为“心外无理”“心即理”,天理自在人心,人只要自明本心,即可体察天理
“宋明理学”这个概念,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比较有确定性的名称,可是这个名称要细究起来也不能说是完完全全的科学,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因为宋明理学诞生在北宋,可是一直延续到清代,因此如果按照这段历史来讲理学的体系,应该叫“宋元明清理学”。可是这个叫法显得有点长,所以习惯上就用“宋明理学”这个概念来指称宋元明清的这个体系。
收到《汤一介 乐黛云:人生三书》之后,我一直在慢慢品读。之所以读得慢,一是因为这三本小书经得起反复品读和仔细揣摩,另外因为编选的文章和小开本的装帧形式很方便阅读,在略有空闲的场合随时都可以打开看上一两篇。
人朝向超越者的体验之差异一方面塑造了不同的超越者(如“上帝”和“天道”之别),另一方面标志着不同的“自然本性”,历史则是这种不同的超越体验所展开的场域。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源性反思所达至的地基就是人自身的超越性体验,而对于西方“逃离的形而上学”进行的批判所呼唤的就是人之真正的自然本性。
近日应邀考察广东省陆河县人文历史,需到深圳图书馆查阅资料,故访深并得以拜访许石林先生。1月15晚,弘毅投资董事长、CEO等三十位高管在深圳二十四史书院举行“围炉夜话”,许老师应邀讲解二十四史之食货志阅读。许老师邀请我也参加,于是得以躬逢其盛。
自熙宁五年至七年王安石罢相,这三年间,受非议最多的一项新法,是“市易法”。现在我们就来讲讲“市易法”及其面临的挑战。
李联琇(1820-1878),字季莹,江西临川人。咸丰七年(公元1857),李聮琇视学江苏,按部扬州,刘寿曾以经解、诗赋受知李氏,补仪征附学生。同治四年(1865),李氏主讲锺山书院,与刘毓崧“谭艺,过从甚密”,并数数念及刘寿曾。同年秋,寿曾奉父命,趋金陵,谒李氏于书院,齿弟子列,燕闲侍坐,论学道古,时有所闻,因仿《郑志》,“条···
《礼器碑》在汉代碑刻当中十分特殊。此碑石面规整、形制有度,与他碑无异。如若走近细看,就会发现碑石四面全部刻满文字,碑阳、碑阴、碑侧内容安插紧凑,简直密不透风。这样敬惜片石,在中国历代石刻中都堪为“节俭刻石”的榜样。
在《王昶传》中记载,王昶,字文舒,是太原郡晋阳县人。王昶后来升任了兖州刺史,他为侄子和儿子取名的时候,都依照谦虚和诚实的意思来取,体现出他对儿子和侄子们的期许。他的侄子,一个叫王默,字处静;一个叫王沈,字处道。他的儿子,一个叫王浑,字玄冲;一个叫王深,字道冲。
对于《论语·乡党》中“康子馈药”和“山梁雌雉”两章,历代学者读解纷纭,莫衷一是。这两章之所以成为聚讼千年的学术公案,根本原因是后世对孔子的情志体悟不透彻以及对相关文本阐释的不确定性。
我没料到自己想为年会写一篇文字,年会一整天的活动结束后,并没起这种念头。外地返回的师友在第二天继续约着聚餐、喝茶和聊天,持续到第三天,吃了一下午的火锅,直到晚上吃完烧烤,我从热闹中抽身离场的刹那间,有一种非常熟悉的离别感油然而生,于是产生了这个念头。
我在新西兰也就呆了两周,而回国后转眼已是小半年了,这个时候再来说“归来”,有点可笑。我其实想用“归来”指某种生活,那种以为不再有这个闲情写点闲话的生活。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停止了这种写作,其中最想写的便是从新西兰探亲回来,几次动手都未能如愿。
三十年来,学者们在书院文献的影印、点校、专题资料汇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对书院志、书院课艺、书院讲义等书院文献的研究,亦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尚有不少书院文献深藏图书馆中,有待进一步的发掘、整理;书院文献的研究依旧停留在较浅层次,需转换视角与研究方法,寻找新的切入点。
2014-2016年间,书院研究继续保持不断攀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这三年间共出版学术著作29部,发表博士学位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100篇,期刊论文超过1000篇,报纸类文章69篇,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其中书院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区域书院研究、现代书院研究等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当前书院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春秋》庄公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传》曰:“正月以存君,念母以首事”。对此《传》文,何绍公注云:“礼,练祭取法存君,夫人当首祭事。时庄公练祭,念母而迎之,当书迎,反书孙者,明不宜也。”
近年来,《孔子家语》作为重要的孔子遗说,受到学界的特别关注。由于《孔子家语》长期遭受学者的怀疑,一直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癸卯雜詩秋冬卷(九首)
人是学习的主体。相对于其他存在者,人本能匮乏,从出生到独立生存,需要较动物远为漫长的过程,这是一个必须以社会化方式展开的共同生存和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与教育而获得的精神传承对人极为重要,它是回应本能匮乏的主要途径。
魯申公,《史記·儒林傳》:“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于魯南宮。呂太后時,申公游學長安,與劉郢同師。已而郢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
经典是影响一个悠久文明走向的文本源头,它意味着重现思想与人生开端的溯源能力。20世纪的中国,崇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漠视甚至抛弃传统文化,致使儒学等传统文化的研究一度花果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