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笑非】“移注”與“一門深入”辨

“移注”是王季謙先生門下解經的方法,特點是同時參考多個注本,抄錄自己選擇的注解。如果是負責的教師,會要求選用古代注本,或至少以古注為主。

【吳笑非】仁政之境

我們可以把墨家看做對儒家某些方面的“改良”,但其中的動力是什麼?

【吳笑非】有麟齋《春秋歸例》序

昔武帝問治亂於申公,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史公謂天子默然。果默然乎?申公以《穀梁》《魯詩》授江公,江公與董子並事武帝。時丞相公孫弘亦受《公羊》,故董生文勝,江公吶口。果吶口乎?能教衛太子善《穀梁》,魯榮廣勝眭孟,而丞相韋賢、長信夏侯勝、侍中史高,竟申其學於宣帝,召蔡千秋為郎中,至於尹更始、蕭望之、劉子政,議···

【郭沂】综论各种孔子史料的可靠性

在现存的古籍中有大量有关孔子的史料,虽然一概怀疑是错误的,但完全相信也不足取。下面我尝试着把这些史料按照可信程度大致地划分为三大类,并略加甄辨。

【吴钩】那些流行于宋朝的体育运动

现代社会有很多既有竞技性、又有观赏性的体育赛事,比如奥运会、世界杯、超级碗、温网,等等。宋代中国也有各种体育比赛,而且这些比赛也是富有竞技性与观赏性。下面我选一些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宋朝体育项目,简单介绍一下。

【顾家宁】黄宗羲思想及其现代展开

“周秦之际”与“明清之际”是中国思想史上两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后者的重要性源自其作为古今中西之间的“历史接合点”地位。在身处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那里,典型地体现出传统儒学向现代转型的趋势以及现代中国的内在展开,集中反映在政治观、哲学观、伦理观三个方面。

【董成龙】作为“政意”与“政制”的《明夷待访录》

明清之际的儒者黄宗羲一生多变,“而卒为大儒”。其治学之法以六经为根柢,主张“穷经”的同时又“求事实于诸史”,“证斯理之变化”。黄宗羲将经史之学融于一身,又有切实的政治参与,关注中国的古今之变并贯穿于《明夷待访录》之中。

【吴钩】为什么说江湖社会形成于北宋?

如果不计《越女剑》这个短篇,金庸先生构建的武侠世界是从北宋开始的。《天龙八部》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北宋武学体系与江湖体系。不妨说,宋朝正是江湖纪年的开端。

【吴钩】宋朝真的有一位郭靖、一位周伯通……

金庸写武侠小说,除了少数作品有意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模糊处理(如《笑傲江湖》、《连城诀》、《侠客行》),多数作品都交待了明晰的历史背景,将虚构的传奇巧妙地揉合进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将虚构的江湖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发生密切联系,从而达到一种虚实交融的艺术效果。

【李春强】明代清源学派《论语》诠释特点论

闽学传统源远流长,自唐代欧阳詹倡起,陈襄、周希孟、陈烈、郑穆“海滨四先生”承其后,至杨时获“道南”之誉彰明圣学,闽学始以正统自居。至朱子倡道闽中,理学达于极盛,其后余波相沿。

【尔雅台】论语篇次概说(10): 五圣创制,道统有归,孔子为素王矣

论语总二十篇,前十八篇举孔子论道之语,《子章》十九举门人论道之语,《尧曰》篇则举唐虞夏殷周传道之语也。此明门人所学之道自孔子来,孔子所传之道自唐虞夏殷周来也。《尧曰》篇所以结论语二十篇也。

【尔雅台】论语篇次概说(9): 五子辩扬,学脉有统,孔子为至圣先师也

论语之书成于子贡、子张、子夏、子游、曾子五子。圣人代天立言之语,非五子入室之人讨论润色,则不能成此书也。于是更取五子之语成篇,以接于前十八篇,让其功于五子也。故以《子张》篇次之,辑五子之语,记士行、交情、仁人、勉学,或接闻夫子之语,或辩扬圣师之德。此孔门诸子其于礼让,犹三代君子,所以卓越于后世也。

【马永庆】传统美德之“美”释义

“美德”一词是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一般是指人们美好善良的品德。作为伦理概念,美德不仅仅只是善的文化,还可以从美学范畴上加以认识。美德在善和美的认知中有着相对的一致性,也有着一定区别。在阐释传统美德之美的过程中需要厘清美与善、美与德的关系。具体来说,美德之美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界说。

【尔雅台】论语篇次概说(8): 孔子德至圣人,一以贯道,王道成焉

孔子已修德,至一以贯道,虽不得位,兼备其德如此盛且大也。故自《卫灵公》以下四篇为一列,专举圣人仁知之行,明孔子所行皆不出于此也。

【尔雅台】论语篇次概说(7): 举贤与能,行仁于家国天下,仁政具焉

上十篇为内,主学而修德,故其文简而奥;下十篇为外,主修德而行之,故其文整而畅。修德而行之者何?朱子谓“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也,故以《先进》篇置之。《先进》篇所记类于《学而》篇,《学而》篇主学,《先进》篇主行也。

【尔雅台】论语篇次概说(6): 孔子之道,不离乎日用之间也

上九篇分三列:一曰学先王之道,二曰修德而行仁,三曰厚德于天下。此皆为外行也。故以《乡党》篇次之,举孔子之内行也。盖以孔子之内行,对于前九篇之外行,以明治家国者,内行以成外行,外行以成内行,内外相合,以成大业也。杨氏曰:“圣人之所谓道者,不离乎日用之间。”故夫子之平日,一动一静,门人皆审视而详记之也。

【尔雅台】论语篇次概说(5): 圣贤之行,厚德于天下,道成肉身也

成德之至若何?圣贤之行也,厚德于天下也。得贤成圣者谁?孔子也。《近思录》论圣贤气象,程子谓仲尼“元气也”,“无所不包”也,“天地也”,“无迹”也,“尽是明快人”也。叶采注云:“夫子大圣之资,犹元气周流,浑沦溥博,无有涯矣,罔见闲隙。”是孔子德为圣人,《中庸》谓“与天地参”是也。

【尔雅台】论语篇次概说(4): 择人而学仁,修德而行仁,信在其中矣

如何学而生信?学仁而修德,修德而行仁也。古之人行政事以仁,行人事以仁,所行莫非仁也。君子体仁,必能行前三篇要旨,故以《里仁》篇起端也。故云“里仁为美”,“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也。又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吾道一以贯之”,下学而上达也。又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

【尔雅台】论语篇次概说(3): 孔子以学生信,学先王之道,成孔子天命也

《论语》者,孔子论道之言也。论道者,不敢损益于先王之道,活然行于当世之谓也。古者先王创业垂统,有三道焉:一曰典,谓典礼制度也;二曰谟,谓修文德之方也;三曰论,谓制义应时也。夫先王既建典礼制度,修之以文德,行之于其世,以为天下垂范也;又立论道之方,以诗书礼乐教之,论之以制义,以成后人也。故《论语》者,诗书礼乐之···

【尔雅台】论语篇次概说(2): 《论语》是六经的精要

孔子之学在六经。《史记·孔子世家》叙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晚而赞《易》修《春秋》,及门之徒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此六艺即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