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武】安福《春秋》著称天下 ——论明代科举安福专经特点

士子希望获得科举成功,其选择本经时就绝不能盲目,而通常要考虑家庭及地域的科举风气。久之,便形成了某个地域范围内士子研习同一部经典以应科举的传统。这种一个地域集中地研习某种经典以应科举的现象,可称之为明代科举的“地域专经”。台湾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教授张艺曦曾谈到:安福《春秋》学与浙江会稽、湖北麻城并称为全国三大《···

【杨阿敏】康熙日讲述略

康熙朝日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御前讲席,依次进讲了《四书》《尚书》《易经》《诗经》,其中,十六年以后又兼讲《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停止日讲之后,《礼记》《春秋》二经则只是进呈讲章供皇帝阅读。在长达十五年的日讲期间,为保证学习的连续性,康熙帝尽可能在日理万机之余照常开讲,其好学之程度,有目共睹,显示···

【任文利】会元邹守益会试答卷《春秋》义一篇

王阳明江右弟子邹守益为正德六年会试第一名,所谓会元。天一阁藏《正德六年会试录》录有其会试文字凡三篇,今录其《春秋》义一篇,并札记数事于下。

【吴钩】说说明代不可思议的货币政策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推行大明宝钞。但明政府发行宝钞,完全可以用“随心所欲”来形容,既不设准备金,不分界发行,又无发行额度的预算,无任何称提的政策。总而言之,朱元璋想印多少贯钞票就印多少贯。而另一方面,明初,官府严厉限制人口流动,工商业严重凋敝,社会退回自然经济状态,财税规模极小,且赋税以实物为主,这几亿贯的宝···

【吕庙军】清华简与先秦诸子思想交融研究新进展

迄今为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已发布13辑清华简整理研究报告,凡64篇简文。清华简公布以来,以其丰富内容和珍贵文献价值,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极大反响。清华简向以经史类文献而著称。

【约翰·克拉克】治愈哲学之疾

哲学在衰落,这样的说法你可能一直都听到。衰落的证据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毕业生减少,他们找不到工作,看不到前途,文化界对哲学的生死没有任何兴趣。衰落已经成为令人腻烦的客观事实。

【约瑟夫·爱波斯坦】身不由己地再次陷入孤独

随着智能手机、播客、社交媒体等的到来,每天的生活都变得更快捷,更拥挤,更加难以控制。尤其是在年轻人之中,心理治疗变得越来越常见。现在的理想似乎不是朋友越多越好,反而是朋友越少越好。在许多人看来,独处似乎不再是个坏主意。

【乔治·斯夏拉巴】金钱专制

自由美德能够拯救自由正义吗?

【拉法特·马佐布】废墟中的生命:与科斯提卡·布拉达坦的对话

在对话中,拉法特马佐布邀请科斯提卡·布拉达坦(Costica Bradatan)讨论失败问题,结合建筑师作为文明叙述者的角色,剖析保护何以成为人类的基础本能。

【安纳德·杰普奈克什·维迪亚】不治之症与转型体验

本文论述了人生在世的短暂以及作者被诊断患上不治之症后所经历的转型体验。

【姚海涛】剖析与建构并行的思想历程——《荀子思想理论范畴及体系》平议

《荀子思想理论范畴及体系》深契荀子大义,以扎扎实实的学问态度和孜孜矻矻的学问精神,将心、性、王、圣、礼学、群、分主要的范畴抽绎出来,逐一进行细密剖析,从概念入手董理荀子思想,是为得之,真正做到了文本与诠释互显。

【杨曙明】认识中华文明特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大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突出特性”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中华文明不断繁荣发展。

【魏衍华】从“和实生物”思想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

【樊智宁 罗贤宁】《尚书》食物观中的文化智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其主要涵盖了食物资源的基础性、多样性以及可持续性问题。大食物观不仅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基本观点,同时也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作为中华文明的原典之一,《尚书》中蕴含着华夏先民对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及其思考,并且与大食物观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对《尚书···

【张靖杰】董仲舒:汉代名学之渊薮

“名”的议题在先秦一时盛极,却于秦汉之际日趋式微乃至中绝。然而,立足于“新名学”的视域,汉代仍然有名学,有别于受西学影响而局限于逻辑与语言的狭义名学。汉代名学侧重伦理的、政治的“名”,注重从“正名”到“正政”的致思进路。作为方法的“正名”也并不属意在是非的意义上追求名实相合,而落实于经典诠释与字义训诂。对此可以从作为汉代···

【包佳道】张载:宋代“名学”的开创者

长期以来,近代知识方法(名言方法)主导的“名学”研究于宋代关注不多,且贬斥其伦理政治(名教)意涵。

【康震】古代中国尚和传统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向往和平、追求和睦、保持和谐,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鲜明思想导向、坚定价值追求,对包括和平性在内的···

【许石林】岭南文化,一言以蔽之曰:煲

想起昔年在校时,听张振林教授聊天,说容老旧事:容老为人中直,言不虚妄,故每于运动中多受批判,容老每次挨完批,面色平静,步态从容,施施然散步回家,若无其事。却有一次,居然想到几欲自杀——师母探亲未归,容先生自己做饭,蒸鱼未熟,遂沮丧不已,感叹自己无用,甚至想到了自杀。

【吴钩】运河上的宋朝

《东京梦华录》这么介绍汴梁的夜市:“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熝肉、干脯……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紫苏膏、金丝党梅、香枨元,皆用梅红匣儿盛贮;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脍、煎角子、猪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州桥夜市之所以这么喧闹,是因···

【于景祥 张力仁】科举考试中的“独占鳌头”

这首夸耀状元登第的诗,出自宋人汪洙的《神童诗》,目的是劝勉学童用心于科举功名。殿试放榜时,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