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尚书》中的德政思想

《尚书》为“政书”之祖,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政治历史文献汇编。《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诠释治国安民之道、盛衰兴废之理,引导修身务学,重在选贤举能,至言要道,备在此书。《尚书》中的“德”作为维持社会有序运行的一种契约,逐渐成为人民行为的规范,为后世留下重要参考。

【杨飞】《尚书》中的德政思想

《尚书》为“政书”之祖,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政治历史文献汇编。《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诠释治国安民之道、盛衰兴废之理,引导修身务学,重在选贤举能,至言要道,备在此书。《尚书》中的“德”作为维持社会有序运行的一种契约,逐渐成为人民行为的规范,为后世留下重要参考。

【郗文倩】秦汉以文书治天下:言“政事”而成“文章”

文字和国家出现后,官文书便应运而生,成为国家行政管理运转的重要凭借。早期官方文书的命名、形制都没有非常严格的界定。至秦始皇,为彰显帝王权威而设定诸多专称,天子号曰皇帝,自称朕,其命曰制、令曰诏。

【谨度】呼呼儒家登场,抵制丛林法则,强调以德为先

《尚书》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乌克兰是自作孽,俄罗斯又何尝不是自作孽。老子所谓:强梁者不得其死。美国则是首恶,当遭天譴。不是不报,日子快到了!

【余东海】儒家的秘密和人类的伟大

儒家没有秘密,没有秘传。但是,其理“放之则弥六合,卷子则退藏于密。”道及高处,微妙隐微之极,极高明而尽精微,非语言文字所能尽,非上智者、尽心者难以领悟,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和思议。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能领悟者亦寥寥也,遑论其他人。这就是不隐而隐,不密而密。称之为秘密,亦无不可。

【赵纪萍】学所以益才也 砺所以致刃也

日前,《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文中强调指出:“‘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有同志经过一番实践历练后说了一句话,越干越会干、越干越能干、越干越想干。当然,同样是实践,是不是真正上心用心,是不是善于总结思考,收获大小、提高快慢是不一样的”。

【胡友峰】生态美学立论的深厚渊源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生态美学立论的重要渊源之一。我国生态美学的建构,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明晰自身发展的悠久历史、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构建更加完善、更具包容性的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吴妍瑾】漫谈文物中的饮食文化:从钟鸣鼎食到人间烟火

饮食是从古至今人们生活中最基本亦最为重要的活动,饮食文化也成为不同时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对于饮食有许多深刻的理解,例如《礼记·内则》中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即提倡顺应四时的饮食烹调,可以一窥古人的养生观念,有些“天人合一”的哲思蕴含其中。

【聂鸿音】西夏文献中的孝行故事

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自古就被视为“君子”首要的道德标准,正如《论语·学而》所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两千多年来,中华大地上传颂着各式各样的孝子故事,古人就此编写过多种以“孝子传”为题的书籍,宋代以后的墓葬里也经常保存有大量相关题材的石刻图像。这些故事流传多年后经元代人选编,最终定型为人尽皆知的“二十四孝”。

【毛振华】先秦用《诗》 与《诗》的流播

《诗》是宗周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周代社会的精神特质。《论语·季氏》曰:“不学《诗》,无以言。”先秦时期,文人士大夫尤为注重《诗》学修养,《诗》通过行人采诗、瞍赋矇诵、典礼用诗、赋诗引诗、诸子用诗等方式得以广泛传播,其典范性与权威性地位得到不断加强。

【许石林】资深媒人做媒的成功秘诀:思想解放要解放到解放前

过分地、无条件地、无穷无尽地鼓吹个性解放,已经偏离了真正的个性解放的本旨,人对自身没有任何要求,却贪求无厌,稍不满足,就认为全世界对不起他云云。人人心怀不靖,偷私之心滔滔,行险侥幸者洋洋得意,妄图未遂者愤愤不平,这正是当今人类生活需要付出的最大成本和代价,简单说,就是人与人关系的成本加大了。

【董德英】传统节日生活与文化记忆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尊重自然规律,重视亲情友情,尊敬师长重视教育,提倡睦邻友好,懂得感恩与回馈,强调身心健康,畅想美好生活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何云波】围棋与中国思想传统

围棋是竞技,是游戏,是艺术,是形下之器,又被赋予了形而上的“道”的意义,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文化传统,一切知识都要在“道”的面前检验其存在的合法性,以此证明自我价值。立象比德,技进乎道。当然,这“道”,既是儒家的仁德之“道”,道家的自然之“道”,也是中国文化的和谐之“道”。在某种意义上,围棋成了中国思想与文化的一个标···

【邱澎生】“儒法折衷”视野下的明清“儒家法学化”

瞿同祖是20世纪卓越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在西方汉学界颇有声誉。其著作《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清代地方政府》一版再版,可谓经典。本期私家历史特邀四位学者“重读瞿同祖”,与读者分享他们的学术思考。

【冯彬】邹鲁之士对汉代经学的巨大贡献

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是儒学的开山鼻祖,孔子学派是古代最大的学派,称为儒学。孔子是鲁文化的代表。

【陈戍国 陈雄】温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礼 ——中国古代礼学文献整理研究

“礼”是华夏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志性概念,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重大作用的制度性规范,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引导性因素。礼学,不仅是一门文献之学,也是一门制度之学、哲思之学,更是一门需要文史哲诸学科交叉互动的学问。研究礼学,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还可以修身心。而礼学研究的基础,就是读懂礼学文献。

【吴钩】不仅“只此青绿”:《千里江山图》里的宋人生活细节

说起宋画,最为著名的应该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前者是风俗画,自然是真切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生活风貌;后者是山水画,与社会生活没有直接关联,但只要我们足够细心,还是可以从《千里江山图》中看到生动的宋人生活,而不是仅仅感受到青绿山水的美学。

【彭林】读读《礼记》 终身受益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彭林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近日,他的新著《礼乐中国》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礼乐中国》兼具通俗性与专业性,展现了中华三千年礼乐文明,全书精选《礼记》《论语》《左传》等典籍中有关礼乐文化的格言名句100余句,每句礼乐格言下皆有译注和析义。经出版方授权,···

【安乐哲】礼义在,有廉耻

如要看到儒家“角色伦理”与较之更为“形式的”、还原论(简化主义)原则(或曰“基于(西方)德行”的理论)之间有很大差别,还有一种方法,是要对整体观的儒家道德做出解释,说明它对人经验的特别性、“非形式”“域境化”方面,为什么远远不是忽视、边缘化,而在事实上是作为至关重要性对待的。

【张海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刻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这是在新的征程上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使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