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对关心中国当下和未来发展的中外人士而言,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特质,有助于更好读懂中国国情与发展道路。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古之学者的“耕养”之道,就是耕读传家,这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基本生活形态。到了南宋时期,这一生活形态被注入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综摄了诸如立德兴家、科举兴家、固穷励志、抱道隐居等士人生活的诸多方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发展总体进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消费市场,在世界产业链和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国际交往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选择,那么在今天国际交往已经成为一种日常或常态性必然。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的重要讲话中殷切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推崇在做人上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并由此形成了以自强、自尊和自信为底色的立身处世价值观。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哲学的东渐及中西哲学的相遇,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接触与互动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历史现象。以此为背景,中国哲学也开始获得世界性维度。世界哲学可以从不同层面加以理解。将哲学理解为“世界哲学”,首先与历史已成为世界的历史这一更广的背景相联系。世界哲学意味着超越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从“世界”的角度···
我曾设想,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或创造合适的机会,先生和他的同志,对讲课的内容稍作语言转换,讲给我们的党政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讲给共产党党校的学员,讲给国学民间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讲给大的社区,那么,文以载道和文以化人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爱你夹谷对君王,爱你凛然的模样,爱你陈蔡绝口粮,理想仍不放。爱你内心的坚强,打开希望的天窗,爱你和我那么像,丧家狗一样。来吗,值吗,这沉沦的人间。抗吗,抗啊,以最宽柔的刚,致那衰世中的挺立与坚韧,谁说高高在上的才是圣人?
《大学》一书最激动人心的是它开头的几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没有这几句纲领性的话,孔子的二十篇语录就只不过是些随口答曰的闲言碎语;而这几句话不仅使孔学顿时生出整体性的意义,同时它的简练、精粹和语气的铿锵也使孔学获得了一种凛然的气势,即佛经所说的真理应该具有的“威猛”。
上小学时所读的连环画中有一幅孔子用餐时的画面:孔子坐在草席上,使用炕桌那样的矮桌,但餐具与现在使用的基本相同,且用筷子来用餐。当时并没有感到有什么疑问,也许现在很多人也没有觉得这里面有问题。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文明发展指向何方?这是最大的“世纪之问”。早在世纪之交,有些智者就探讨了这个问题,其中,哲学家冯契教授、社会学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都预言21世纪将为此发生“世界性百家争鸣”。
《春秋》“襄公三十年”讲了六件事,以“五德”作为评价是非的标准,整体上描述了“襄公三十年”这一年天下人的道德状况。
学界骗局是深刻的后现代事件:它发生在语言之内,也在语言之内耗尽。它依靠奚落和讽刺,没有显示出对“认识论特权地位”的任何尊重。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在搞“破坏”和“越界”
但是,《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的晦涩难解的言论作为集体声明到底什么意思,其实并没有共识,即使个别的晦涩言论可能有内在连贯性。最激进的证据是如下事实,当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为《逻辑哲学论》的英文版写序言时,维特根斯坦怒火中烧,宣称罗素根本就不理解他的这本书,但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地位是没有人能否认的。
我们将由此获得重要的教训:在得出有关古代的、复杂的作者的结论时,尤其是那些我们没有任何直接的、权威的消息来源时,如言论都是别人写下来的人物如苏格拉底时,我们必须非常小心。
2016年的春天,台湾文化总会的秘书长杨渡先生跟我谈起,他想在交卸之前的任内完成一件文化事业的“壮举”:邀请台湾几位有声望的学者,每人讲十次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或事件。演讲由教育电台播出,播出后的讲稿由文化总会出版成书,所以学者跟文化总会所签的合约,包括广播播出与出版图书两种。
汉代儒学,复杂已极,其面貌绝不像现代哲学史所展现得那样简单。仅就西汉一朝而言:秦火之后,诸子复苏,儒学与子学之关系又处在新的博弈之中;儒经残缺,传衍断片,如何收拾遗存、重续前缘,线索极为复杂;老儒口耳相传的授经路线向文字记述的大规模转移,导致了文本形态的根本变化和解释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面对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暮色采桑客,何田莲藕淳。东边泊晚去,回首三篙横。故梦焉能就,新猷安作闻。扁舟一叶子,随浪岂由人?
望月中元夜,寒鸦绕木飞。风来催去客,星逝心安归。又绿春风柳,难红二度梅。不期能普度,但愿有慈悲。
朱子是指南宋时期的朱熹。自他出生的江西婺源到他一生所到之处的武夷山、福州几乎整个当时的福建省,许多地方都被称为“海滨邹鲁”。个别村镇比如“理坑”村(山中邹鲁)都成为“朱子过化”名胜。
董仲舒思想研究是学术界自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的重点,近年在各方面力量和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成为热点,是当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