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展良】动态感应与理性分析

我总希望这两种世界观、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文化体系能够相辅相成,互相理解尊重,而不是互相排斥或低估。至于我们个人,则首先必须能在专业与生活中,运用这两种态度中的其中一种,力求彻底到位地处理各种问题与需求,并同时尊重与学习另一方面,以获得生命较佳的平衡及智慧。

【李景林】德、艺、知简说

德、艺、知之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今日哲学家皆言真、善、美,但多是平铺言之。中国哲学讲德、艺、知,则将三者理解为以德为核心的一个整体。

【张晚林】为什么性善论是唯一的人性论

任何不切就“天”而言人性的理论,无论其形态如何,都逃不出性恶论的窠臼。而“恶”意味着人性不能贞定自己,随境迁移而不能自我作主、自我立法而祈向“天”,故人性不可能具有绝对价值,故曰恶。若欲由性恶论而求善,必然暗含着一条通向性善论的隐线,不然,善即不可能。

【李德嘉】人文化成:自下而上的传统法秩序生成观

西周的礼乐文明所营造的正是一种“有条理的生活方式”,由此衍生的行为规范对民间社会的生活各个方面都加以面面俱到的调整。继承了西周礼乐文明的先秦儒家有目的地对传统具有宗教色彩的礼乐制度进行了改造,以突出其人文的意义,显著强调其中文化模式的意义。

【田飞龙】华洋关系正常化仍有待时日——从外国留学生事件说起

近期福州交警“宽待”外国留学生事件及山东大学“一比三洋学伴”事件再次成为网络公共话题,刺激民族复兴期国人敏感神经。两个事件均涉及华洋关系,更由于牵涉警察公权力及高校自治权在各自领域的不平等对待,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指向的平等法治精神多有背反。

【林安梧】深仁厚泽:敬悼蔡师仁厚先生,虔诚祝祷中华文运

蔡仁厚先生是我的恩师,从师问学四十余年。蔡老师不只是我学问上的老师,而且是我生命中的导师。虽然,在隶属上,我是牟宗三先生指导的博士,但没有杨德英老师(蔡师母)的教导,一个十五岁的青少年,不会走向儒学及中国文化研究之途,反而他可能走向的还是科学之途。

“儒家慈善文化与自由主义慈善文化之对比”暨第四期“慈善文化会讲”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慈善文化会讲”作为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知行合一”的“行动性研究”,推动学界与业界创建、践行、传播“体用合一”的现代中华慈善。在观察和分析当下的中国慈善时,将传统的“体/用”思维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依据“体/用”框架逐一讨论慈善领域中涉及到的重要话题。本期主题是“儒家慈善文化与自由···

【方旭东】明体见用——《新儒学义理要诠》导言

新儒学不仅是一种形上学或心性理论,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对个体而言,它不仅仅提供一套世界观以及精神修养方法,它还具体指导个体如何介入社会生活,它不仅帮助人在现世中安身立命,它还为人的死后世界指点迷津。

【李均明】清华简《邦家之政》所反映的儒墨交融

战国中期,儒墨实力相当,抗争激烈。人们往往注重两家间的差异,而忽视其间的交融。早期墨者原本就脱胎于儒家,交融是情理中事,清华简《邦家之政》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为节俭观,包括宫室、衣用、饮食、礼仪、丧葬之简朴,尤其节葬观已脱离儒家正统

【魏后宾】从“生”“仁”互通看《易传》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从生仁互通的层次上看,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可与《易传》中的三个命题相对应:前期可配之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是生仁互通确立的阶段;中期可配之以“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是由生仁互通向生生与仁互通转变的阶段;后期可配之以“生生之谓易”,是生生与仁互通完成的阶段。考察生仁互通的过程,可以发现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恰与黑格尔“正反···

【许家星】“羽翼朱子而有功于圣门”——论《四书纂笺》述朱与订朱兼具的学术特色

詹道传《四书纂笺》采用笺证形式,对《四书集注》作出了正其音、明其义、考制度、辨名物、究本末、补未言、列异说、辨错谬诸方面的考察,被称为“羽翼朱子而有功于圣门”。该书还就《四书集注》注音、字义、引文、史实、袭用古注、未及修改、两说冲突、与朱子它书说冲突等多方面之误提出中肯批评,体现了批判修正朱子的一面,四库馆臣认···

【宋希仁】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特点

本文需要先讨论一个问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究竟有没有自己的伦理学?长期以来流传一种说法,大意是中国本无伦理学。伦理学是日本从Ethica这个希腊文翻译过来的,原意是风俗、习惯的意思(英语中的Ethics相当于品德学)。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是有违历史事实的。

【安乐哲】“一多不分”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天的人类本不应该有饥饿问题。为什么?因为今天是有办法解决饥饿的。今天人类的智慧所达到的水平,完全能够使地球上的人们不再挨饿。

【郭征】王船山反“正统”的正统论

正统论讨论的是历史谱系中诸王朝继统之正与不正的问题。在正统论的思想史脉络中主要有两个框架:以五德终始为内涵的正统论,欧阳修建立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对“正”与“统”内涵的探讨所形成的正统论。

【朱汉民】中国高层应高度关注书院申遗,并列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书院是比较缺乏强有力政府行政资源的,这是和其他的申遗不太一样。书院的特点是散落在各地,而且它的保护单位完全不一致。所以这两个是我们的缺陷,书院散落在不同的省级文物单位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不同的部门管理,比较分散,就很难形成一个合力来做这样一件事情。

【专访】吴钩:我不是“宋粉”,我是“文明粉”

很少有一个王朝像宋朝那样让后人产生完全对立的评价。有史学家赞美宋朝是一个登峰造极的“黄金时代”,也有学者批驳宋朝积贫积弱、窝囊无能,为何后人对宋朝会产生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真实的宋朝是怎样的呢?

【宫志翀】儒家人性论的政治化处理——康有为的人性论与三世说

康有为继承了董仲舒人性论的两个要点:性情理论、王教与善的关系。他以脱胎于性情理论的魂魄框架为基础,分判了孟、荀的优劣,并将两者整合为孔子法,从而形成了一套分析不同人性因素与政教方式、社会环境的政治哲学框架。从“人为天生”的德性维度出发,王教的使命是普遍的成全人性,康有为进而将该观念带入孔子法中,完成了从性恶法到···

【专访】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田飞龙:剖析香港风暴十问十答

香港反逃犯条例的一系列游行、集会反映了香港许多深层次矛盾,参与人数之多不论是民阵还是警方的统计数字,都是香港史无前例的高峰。

【周景耀】“俎豆之事”的象征

孔子周游列国,多次到卫国,在卫居住的时间也最长,卫国曾有意用他,孔子却无意接受,以至决然离去,这是为什么呢?个中原委,或可从卫灵公与孔子的一次对话中一探究竟。

【严寿澂】季本与《说理会编》

彭山提倡“龙惕”之说,属王门中“修证”派一路,而且较之邹东廓诸人,更强调主宰,更重视工夫。《说理会编》一书,论理气,论心性,即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此书分门别类,正如《四库提要》所说,乃仿《近思录》而作,而且内容丰富,论说详细,篇幅远过于《近思录》。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