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尝试借助牟宗三哲学的视野阅读杨儒宾教授的著作。儒学在杨氏著作中也是常见用词,从哲学到经学,未尝不可说成从哲学到儒学。
2018年夏,天津齐义虎问学于龙场阳明精舍奉元楼之繙经阁,论学中蒋先生谈及《再论政治儒学》一书中《王道图说》之创作背景。此创作背景蒋先生此前未曾提及,世所未晓,甚为珍贵。故刘怀岗特据录音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大陆新儒家的出场,客观上增加了中国转型思考的资源复杂性与路向复杂性,但却是必要的和切时的,是真正补齐了中国左右之争中传统主义的长期缺席,打破了既往由新左派(体制右派)和自由派(民间左派)相互对堪所造成的思想性垄断格局。
中国女性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在考虑结婚和生育孩子时往往有些犹豫不决,对此,我们很容易将其归咎于儒家的性别歧视。但是,陈素芬教授写到,这是一个错误,我们需要将儒家哲学与当时带有压迫性的父权制规范区分开来。儒家的仁爱和修身价值观能够丰富当今的女性主义,支持人人都获得平等的机会。
如何感通神明是上古礼乐文明的重要课题。三代礼乐文明从尚气、尚声至于尚臭,最终确立灌酒于地,而后酒香升腾于上,求诸阴阳于上下左右以歆神、降神的宗周酒礼文明。酒鬯之设一方面以歆神降神为职志,成为沟通人神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又以合欢宴乐为归依,成为敦亲睦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天道与人道、神圣性与世俗性通过酒鬯之设真···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母亲与女性有着根本差别。母亲指向同一性,而女性指向他异性,两者不能同时并存。恰恰儒家具有列维纳斯的爱欲-生育现象学所不具备的优势,也就是儒家认为个体性的产生和成熟需要漫长的时间。亲亲之爱中主体之间的距离就可以有随着时间和时机而变化的特征,因此儒家可以兼顾一个女人作为母亲和作为女性这两个维度。
本书围绕《形影神》《饮酒》《桃花源记并诗》三组诗文及历代诠注,揭开陶渊明思绪流连的独特地带与深邃旨趣,及其由儒而隐的心路历程。
从1978年老余被调到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到2019年他因病辞世,差不多是四十年,而我们相遇相伴的岁月,也正好是这四十年。我想,这或许是命运的一种安排。提起那四十年间的点滴,我都还历历在目,却又不知该从何谈起。想了想,最后决定还是谈谈我所了解的他这个人:他是个有责任感、有事业追求、有组织、有纪律、有担当的人,···
1.梁漱溟 口述、[美]艾恺 采访《这个世界会好吗?(续编)——梁漱溟晚年口述(1984—1986)2.郭齐勇 著《四书通识》 3.陈明 著《江山辽阔立多时》4.阎建滨著《过中国节 守中国礼——传统文化中的节庆礼仪》5.方朝晖、闫林伟 著《大家读〈中庸〉》6.曾亦 陈姿桦 著《古人的日常礼仪》7.吴钩 著《宋朝小日子——千年前的人间烟火》8.宋立林 ···
巫史传统乃是中国古代宗教的主流,需要通过巫史传统来理解超越性。《荀子》《礼记》中对祭礼理论有非常多的讨论,其中一个基本原则是,越是高等级的祭祀,越是尚质,因为不能以人的方式来理解天神。巫史传统的根本特点是对自然的崇拜,而巫史传统中的鬼神,代表的是自然中的神秘力量而非超自然的力量。将最接近自然的祭品献给鬼神,这···
贺麟认为儒家思想的现代展开,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挖掘儒家思想中的宗教精神,并吸收基督教的精神来充实儒家的礼教,以期为新的社会与人生提供精神基石。贺麟的对宗教的看法超越了“五四”运动时期胡适等人,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引向一个新的深度,也将中西汇通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马先生所取西学,偏向于概念式、纲领式之理解,重点则是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弘扬与复兴,亦即海纳中国学问以致世界!马先生自己亦未对此有更深入的阐释,特别是在西学的摄受上。然时至今日,值此民族机运之转捩点,马先生所提出的立足儒家、发掘儒家文化瑰宝、以中摄西的方式正逐渐受到重视,而值得吾辈进一步地了解与思考。
经学在近代瓦解之后,经学诠释学已散入历史、哲学、文学等现代学科,单一的学科视域无法进入完整的经学。经书具有哲学、史学、文学的多重特性,对应善、真、美。义理、考据、辞章正是基于经书的三种性质自然形成的研究理路,皆有其存在的天然合理性,并不存在完美而唯一的解经学。在汉学将求真的史学理路、宋学将求善的哲学理路推扬至···
儒者务实胜。对于一个儒者来说,实胜是善,名胜是耻。实胜就是拿出诚实态度,解决现实问题,让这个世界变好。名胜则不然。名胜就是虚伪掩饰,不敢不愿不能做实事,只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儒者积极入世,为天下苍生计。既然务实胜,就要以活泼泼的生命力改良世道人心,让群众生活、公共事业变得越来越好,让“天下归仁”成为现实。新的一年···
在孔子之前,晚周学术已经形成三派,此即讲求诗书礼乐的绅之学、旧法世传之史与狂简派。孔子崛起于旧法世传之史,其后又吸收了狂简派的精华,并最后拯救了绅先生的诗书礼乐之学,因此成为周公之后虞夏商周四代学术的集大成者。
1.陈明 著《易庸学通义》2.范瑞平 著《当代医疗与儒家思想》3.姚洋、秦子忠 著《良治——来自儒家政治的启示》4.张晚林 著《行道者、弘教者与整治者——先秦儒学宗教性内涵演进之脉络研究》5.曾亦著《从素王到真王:刘逢禄〈春秋〉学研究》6.白彤东 著《探寻理想政体——儒家的差等秩序》7.俞江 著《〈周官〉与周制——东亚早期的疆域国家》8.···
君民关系是政治秩序的元问题。周人亦是体察及此,故而将君以为民的政治伦理径直勾连于上帝。春秋以降,伴随天命信仰渐颓,这一理论的神性根基日渐消散。及至战国,作为圣之时者的孟子遂隐没此句的神圣维度,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新的理论形态。其中意识显然延续自他所熟悉的宗周“天降下民”的政治原则。由之,这一渊源自华···
“迁善改过”,并不完全是人们常说的改正过失或错误,而是说通过道德自律来体现自身的修养境界,其哲学基础虽然貌似孟子的性善论,但是其底色则是汲取了告子的人性理论。“保合太和”,则是提倡一个统一和谐、人人皆以真情相与的和谐社会,从而演绎焦循关于社会的治乱兴衰、圣人匡时济世的经世之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拓展了《周易···
贾谊主张“改正朔,易服色”,以兴儒家礼乐的方法更秦之法,但因文帝一方面“本修黄老之言”,另一方面对方术有浓厚兴趣,更容易被阴阳家吸引,故而导致这种更法的失败。公孙臣提出“汉当土德”,几经波折之后才得以取代秦王朝的水德。这意味着儒家的“任德教”更化承秦而来的“任刑法”,最终以儒家的思想品格提升了刘汉王朝在政统上的延续与更···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以“禹,吾无间然矣”指称他和大禹间的“无间性”。孔子的“无间”思想是兼具个殊与普遍性意义的认识论命题。该命题意在揭示跨越时空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感通如何可能。由于感通是一种原始认识活动,其内在结构由情感与观念复合而成,故该命题是一重要的认识论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