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畑】宋代子思道统地位的确立

唐代将孔庙附祭人选扩大到孔子门人之外,打开了子思进入孔庙的制度性窗口。北宋中后期,子思凭籍孔圣后裔的身份得以封侯和从祀。由于宋代《中庸》地位的提升,以及宋人连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动力,子思在明道和传道上的贡献日益凸显,其在儒家道统系谱中的位置逐渐稳固下来,并最终形成了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这一以传道为主要线索的···

【武树臣】儒者柔也——礼乐之师与儒之本色

“儒者柔也”是古人对儒字最经典的注释。“柔”的古字是“揉”“扰”“犪”,本义为“驯扰”即教育约束。“驯扰”是游牧时代先民驯服动物的经验总结。“柔远能迩”体现了远古先民以礼乐教化治国的传统理念。“多需”和“多胥”是殷商的礼乐之师,其职能是通过教授诗歌音乐舞蹈来实行教化。

【余治平】《儒行》篇: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孔子为儒者赋予价值规定的经学文本解读

儒者执持操行,面对货财乐好之利却不亏损道义。有道义充塞于心,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儒者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即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儒者为道义而生,为道义而死。“往者不悔,来者不豫”则强调儒者须有抓住当下、直击本体的能力和品格。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则是早期儒者队伍自觉告别“小人儒”的···

【杨万江】论荀学的正统性及其对三代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兼论荀学与法家学说的比较

长期以来,认为荀学歧出于儒家正统的说法严重地败坏了荀学的声望,并扭曲了人们对荀学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从梳理儒家正统,特别是商政法治传统开始,讨论荀学的道德理论、法权理论、法治市场经济理论和天下理论如何与三代到孔门中正人之价值的儒家正统存在继承和发展关系,以此奠定荀学在儒家正统中的地位。

【王小虎】《性自命出》“性善”倾向和“性”“情”关系的哲学解释与来源

《性自命出》中“自然人性论”和“性善”倾向的不同,不足以成为其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篇章或部分的充分条件,关键要看这两者是否有内在的联系,是否符合孔孟之间儒学发展之心性论转向的思想特征和趋势。答案是肯定的。《性自命出》处于先秦儒家思想转变的转折期和突破期,其所表现的素朴的“自然人性论”与体现“性”之内在化的“性善”倾向并不矛···

【许苏民】中西家庭哲学异同辨

由于家庭和睦是全人类共同珍视的基本价值,所以更多地表现出“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普遍性;同时,也因中西传统家庭制度不同而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差异。对此仔细加以研究,对追求“民心相知相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非常有意义。

【吴飞】生命与命脉之间的法

赵晓力相信,至少在古代,礼教曾经建立过井井有条的秩序,那时不仅人们服膺礼教,以此规范自己的心性结构,而且以礼入法,形成了准五服以制罪的中华法系。随后关于窦娥和舜的两篇文章就意在描述这种礼教起作用时的状态,也不是仅有美好,而是仍然会有情礼冲突、礼法争论,也会有冤案以及对冤案的处理。张力的存在,并不足以否定这种秩···

【吴飞】七个问题:超越古今之争,回归礼乐文明的真精神

经义新诠当然也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对六经义理的现代诠释。三代作为中国国家文明的起源,不仅因为在时间上是源头,而且因为确立了基本的文明精神,就像希腊罗马确立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精神一样。经义新诠则要告诉人们,三代所形成的这些制度、这些观念、这些著述,究竟传达了怎样的文明理想,诸如如何看待天地自然,如何思考人伦物理,···

【舒大刚】全面恢复经学教育,真正落实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教育中如何贯彻经典教育?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的发言中提到要实施 “山东特色的课程体系”,这个很好!为此我建议,山东可以率先推行中小学经典诵读,增强经学教育的力度,为全国教育探索路径,做出榜样。如果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和干部培训,都增加经典的内涵,这样对真正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就更加重要而有···

【张静】西汉的风俗观:以儒家为中心

西汉儒家认为当时最重要的风俗特征,一是民众逐利竞财而轻义,二是官吏多为欺谩而善书的刀笔之吏,内在的人性与外在的制度环境共同造就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汉儒试图以礼乐更化之,礼乐的雅正也是风俗良善与否的标准。

【谢晶】新瓶旧酒:传统文化融入司法的价值与路径

儒家是我国传统时代影响最大最广,也是善于海纳百川、集众家之长的学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应从儒家入手。在司法中,传统文化与法律相通相契的部分,可以融贯相促;民事领域遇法律空白,传统文化可以进行漏洞填补;若传统文化与法律出现冲突,则应尝试协调、缓和。在个案裁判中,传统文化主要通过解释的方法融入司法,而最高人···

【姚中秋】以中国定义国家:“国-家”作为有情意的政治共同体

“国—家”肯定家对人的生存论意义,承认家、族的政治合法性与治理功能,“拟亲化”机制广泛存在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家内亲亲之情弥散于国中;“国—家”是有情意的政治共同体,其政治以人心为枢纽,其政府是全员的、全方位的责任型政府,更大范围的天下秩序以家为基础。

【陈明】天人学与心性论的系统紧张与整合​——张栻思想理论特征与意义的文明论阐释

朱子走出道南学派形成自己的工夫论后,随即以“太极图说解”建构与之相应的本体论,完成“理(本体论)——‘性-情’(工夫论)——圣贤人格(境界)”的系统拼图。张栻所传承的则是《易传》、《春秋》的历史传统,虽然在心性论层面对朱子有所吸纳,但在意识到二者在本体论上的分歧后乃另撰“太极解义”,按照《易传》的宗旨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林安梧】“生生哲学”与“存有三态论”的构成——以《易传》为核心的哲学诠释

就《易经》哲学的脉络而言,回到存在本身,是从“存”讲“在”、从“屯”讲“生”。“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优先于“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存在不是静态的被确立,而是动态的生成,更重要的是人的参赞化育。“生生哲学”的智慧亮光将会为现当代哲学带来更多的实存反思,迎向“文明互鉴”下的哲学交谈。由此,我们可以体知生生、契入存在、启动觉性、迎···

【余治平】早期中国嫡庶之分与宗法制度形成——基于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的哲学反思

把血缘关系上升到一种天定法则的高度予以确认,等于在为“亲亲”之制建构可靠根基。以嫡系长房、长孙为大宗,血缘正统可靠,是“百世不迁之宗”,秉承先祖恩德最隆最多;而以庶子系统、旁支所出为小宗,是先祖余泽播撒。“五世而迁之宗”要求小宗超过五世则剔出丧服范围。“大宗维翰”而具有核心地位,“宗子维城”则能够起到拱卫、守护作用。

【赵金刚】气化的世界与中国古典宇宙图景

“气”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中国传统宇宙观从对气与世界万物关系的理解出发,以气为基,描绘了“一个世界”的整全图景。《庄子》所谓“通天下一气”,展示了中国古代“此世一元观”的哲学基础,在这一世界图景当中,没有主观和客观的对待,没有自然与社会的二分。宋代及以后的思想家同样强调“一个世界”的重要性,朱子同样是在“气化的···

2023年度十大好书揭晓

01陈明著《儒家文明论稿》02王庆新著《信仰与秩序:中西文明对话与会通的思考》03白欲晓著《朝向儒教自身——中国儒教传统形态研究》04唐文明著《极高明与道中庸——补正沃格林对中国文明的秩序哲学分析》05陈赟著《文明论的历史哲学》06吴飞著《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07王琦著《宋代“四书”经筵讲义研究》08宋立林著《儒家八派新···

【万方】行走在“孔子之城”——近代来华西人的曲阜书写及对孔庙“神圣空间”的认知和解读

行走在“孔子之城”的来华西人,近距离观察曲阜,深层次解析孔庙,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当时西方社会对圣地曲阜及孔子的认识。这些旅行纪闻,既引发了西人对孔子的尊崇感,也促使其反思孔子和儒学在中国的地位与影响,为我们多方位认知孔子提供了丰富视角。

【李竞恒】龙年话华夏最早的龙

早期华夏文明的源头来看,龙的信仰与观念有着十分古老的渊源。龙的观念具有天文学的背景,也对应着春分等时间节令,这些含义对于农耕文明的生活具有重要含义,也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2024年(甲辰)新年献词】返本开新 依体起用

以体用言,宜究天人之际;以时间言,宜通古今之变;以空间言,宜察中西之争。当今之世,究天人之际,则道德与技术的相靡相刃甚嚣尘上;通古今之变,则古典与现代的赓续断裂聚讼不止;察中西之争,则富强与文明的耦合疏离方兴未艾。欲返本开新,依体起用,取日虞渊,洗光咸池,或不得不致思于五大问题:一曰建体立极,一曰制礼作乐,一···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