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复堂遗诗》是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的母亲陈卓仙(字大任,1887-1964)的传世诗集。杜维明、郭齐勇、张祥龙、杨儒宾教授欣然作序,杨祖汉先生盛情推荐,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秦燕春副研究员作了详尽的笺注,针对诗集重新考证编年,校订错讹,针对现代读者的情况,对难懂字词与引用典故逐一笺注。
已经发展成为公认的儒门公器,对于儒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一个儒门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一个思想争论的公共空间。它本身作为儒家整个教化系统的一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和其他各种儒门教化体系一起共同促进文化复兴。
荀子“义”概念的一项主要意涵是“上下有差”。礼义建构并维持了此种差等社会,也确定了社会成员的“分义”,亦即他们的位阶、角色和职业等及其相应之义务与权利。荀子虽然认为“上下有差”乃天下通义,但上下位阶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流通升降,其原则在于礼义、德性、贤能等,而这是每个人凭其天赋之人性能力与后天之修为皆能成就的。这···
春秋时代的“义勇”观念皆与广义的君臣之义有关,析而言之,则可分为三类:其一,在主君蒙难的事件中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趋君之难;其二,在被动卷入乱臣贼子叛乱事件中,在受到后者威逼与利诱时严别“义利”之辨并守死善道;其三,在家国忠孝公私发生冲突时,一般选择先履行家庭义务或克服个人性情,然后以死成全公义。
考据江藩《汉学师承记》之史实,一是为了考证《汉学师承记》的纂辑年代,并揭示江藩纂着此书隐微的心曲;二是为了分析江藩此书的纂着意图和成书背景,并探讨其书与清修《儒林传》的关系;三是为了考证江氏将黄宗羲、顾炎武编列卷末的隐衷等数事,钩沈索隐,提出新的论述,并对流俗之说提出商榷,以备知人论世之义。
极权专制的血雨腥风固然恐怖,但代议民主的慢性自杀同样可怕。直接民主已不可行,间接民主又不可欲,我们该怎么办?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难道温水煮青蛙真的是我们现代人无法逃避的宿命吗?
中西方在民主上存在共识,都不否认其普世价值性。换言之,双方在民有上是一致的,只是在民治与民享哪一个更具优先性上存在分歧。中国人是实用理性,所以更重视结果,认为民享更实在;西方人是形式逻辑,所以更重视过程,认为民治更珍贵。
此书实为南海变法之理论依据,“有为政治上变法维新之主张,实本于此”;其影响之大,较《新学伪经考》尤甚,故梁启超比于“火山大喷火”、“大地震”。
政教分离尽管是近代国家的立国原则,但是这一原则是否意味着国家不再需要宗教?倘若如此,是否意味着人类不再需要宗教?反过来说,如果宗教对于人类精神生活而言仍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国家应当如何对待和处理宗教事务?
长期以来关注儒学在民间社会的传播,以现代形式继承诸多儒家传统,试图探索儒学融入现代社会的文化形式,逐渐成为一个民间儒学文化交流平台,搭建儒学从学院走进民间的桥梁,这必将促进当代民间儒学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激活儒学关注现实,面向生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