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批判了程、朱的解释,他认为“络马首,穿牛鼻”是“用物之道”,其合理性是人类赋予的,是人道自决、与物流通的结果。人与物——牛、马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不再面向存有论,而是通过基于天道乾德的人心在自由权衡的道德实践过程中贯通彼此。儒家对“络马首,穿牛鼻”问题的不同阐释,共同蕴含着光辉的道德理性,揭示了儒学在历史发展中不断···
孔子研究院刘续兵研究员主编的“国学经典音注”丛书(含《〈大学〉〈中庸〉正音释读》《〈论语〉正音释读》《〈孟子〉正音释读》《〈诗经〉正音释读》《〈道德经〉正音释读》六部经典五部著作)问世,得到专家学者们的肯定,受到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追捧,可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用力之作,更是有别于同质化丛书的创新之作。
2023年8月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加拿大学者兰德(Brian Lander)的《惟王受年——从农业起源到秦帝国的中国政治生态学》(The King's Harvest:A Politi⁃cal Ecology of China from the First Farmers to the First Empire)一书(下面简称《惟王受年》),书中讨论了大约从距今一万年前农业起源到公元前2世纪末秦帝国灭亡的···
学者们分析古代人物的思想,一般都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时代,二、家族、家庭,三、师从,四、个人阅历。联系时代来分析,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同一时代中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主张。
先秦诸子百家“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皆“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启了诸子学序幕的老子与孔子也都以天下安治为理想。而天下安治并非一蹴而就,人们为之要处理各种微观、具体的问题,“报怨”的问题便是其中重要一项,因为小怨常随着人们相互的报复而积累成大怨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而老子与孔子早在两千年前便就···
作为我国学术传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志,是中华文明的文献载体和连续呈现,具有鲜明独特的中国古典学术特质。以务实解剖和深入研究,从修志传统和志书内部实证化地观察分析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具象场景、机制和路径,可以借此深入认识中华文明的特征和形态,从思想、理论和方法等角度,提炼有益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资源。
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是不争的事实,文论中包含论乐的成分,同时乐论中也包含大量论诗、论文的因子。
《论语·述而》篇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学界对“游于艺”的解读历来争论最多,但整体而言均不离对“艺”之对象或具体内容的把握,如有以“六艺”之“礼、乐、射、驭(御)、书、数”代指“艺”者;有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代指“六艺”者;更有甚者认为,《论语》本属于语录体,“游···
传统中国天下观中的“无”,体现在天下的不可执与不可控上。天下作为至大无外的政治体,无法被人以任何方式占据或掌控,每一次这样的尝试都会在历史中失败甚至导致反噬。“无”是我们面对天下时必须保持警醒的重要向度。失去了“无”的面向,人类的实践就可能失去节制与限度,将天下脱水为一种存在者集合,将政治的本质干瘪化为博弈论。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命题,天人合一是对这一关系的经典阐释。然而,究竟“天人合一”是何种“合”、“天人之际”是何种“际”,从文献的角度并不能一口说尽。笔者尝试从孝道入手对此作初步探索。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王昌龄的《出塞》,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而最精妙的,便是开头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用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互文见义”,用秦时、汉时设定时间跨度,勾勒出关山月,晕染出伤离别的苍凉感。眼前的明月,是曾照耀过秦汉的明月;眼前的边关,曾是···
2024年4月22日晚,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系列讲座第三十四讲“古代祭礼的尚质特征”在书院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主讲,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马一浮书院副院长林志猛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马一浮书院教授陈赟参加与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张文江教授等校内外诸多师生热情参与了此次讲座。
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主办的第三期新哲学讲谈会4月22日在山东大学举行。
2024年4月12日晚,由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求是学院紫云碧峰学园主办的“经典研读社”第一期“阅读《论语》”读书会第四讲在师生交流咖啡吧如期举行。本次讲座以“《论语》的家庭观与性别观”为主题,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特聘研究员李明书主讲,校内外诸多师生热情参与。
2024年4月7日晚,由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求是学院紫云碧峰学园主办的“经典研读社”第一期“阅读《论语》”读书会第三讲在水墨云峰咖啡吧如期举行。本次讲座以“《论语》中的颜回形象”为主题,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助理研究员韩书安主讲,校内外诸多师生热情参与。
2024年3月29日晚,由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求是学院紫云碧峰学园主办的“经典研读社”第一期“阅读《论语》”读书会第二讲在水墨云峰咖啡吧如期举行。本次讲座以“孔子眼中的善与善人”为主题,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旭主讲,校内外诸多师生热情参与。
2024年3月22日晚上,由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求是学院紫云碧峰学园主办的“经典研读社”第一期“阅读论语”第一讲在水墨云峰咖啡吧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董平教授主讲“孔子与礼乐文明”,马一浮书院副院长暨哲学学院教授林志猛、求是学院党委副书记詹美燕及校内外诸多师生热情参与。
基于《礼运》文本的整体思想脉络,可知“大同”乃是原初秩序经验,而对此原初秩序经验的理解不能离开“大道之行”与“大道之隐”的张力性结构。然而,这一张力性结构在以往的《礼运》研究与“大同”探究中,似乎始终处在被遗忘的状态。
具体形上学要求对具体、现实、真实的世界作系统性的考察。它是对普遍性问题进行整体追问,又有着开放性并展现为发展过程。
2022年9月,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一经面世,就受到文化学术界广泛关注和好评。由于《儒典》是宣纸线装,精装善本,售价较高,普通读者购买压力较大。为了让儒家经典能广泛地被广大读者获取,现推出《儒典》(平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