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晖、闫林伟 著《大家读〈中庸〉》出版

栏目:
发布时间:2024-12-05 14:25:37
标签:
方朝晖

作者简介:方朝晖,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枞阳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2002)《春秋左传人物谱》(上下册,2001)《儒家修身九讲》(2008/2011)《学统的迷统与再造》(2010)《文明的毁灭与新生》(2011)《“三纲”与秩序重建》(2014)《为“三纲”正名》(2014)等。


大家读《中庸》

方朝晖、闫林伟 著

名典名选从书

字数:210千字,定价:69.00元   

北京:文津出版社,2024.9

ISBN:978-7-80554-920-0


撰写这样一部《中庸》的现代注释本,我最大的顾虑是,如何写出一部能够超越前人的、真正有价值的新注解来。要超越前人,真正做出新意来,就必须充分吸收宋代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东亚和欧美的成果,不能再停留在朱熹的《中庸章句》上了。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试图建立一套与流行观点不同的、对于《中庸》的独特理解。……力图找出前后各章节内在的关联,以提醒读者将全书融会贯通。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方朝晖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导读、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延伸阅读等部分,对《中庸》的背景、来源、概念、内容、宗旨、结构、问题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全面论述,对《中庸》的重要误解、历史影响、海外流传和阅读方法做了详细说明,并将“中庸、慎独、性、中和、修身、君子、诚化(微显)道、德”等核心概念作为统领全书架构的红线,进而紧密围绕“中庸、修道、致诚、至德”这四大重要主题渐次展开对《中庸》的深入解读,前后连贯一致、见解新颖独特。


本书是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读物,但立论还是比较严谨的,不是天马行空式地肆意发挥,而是在充分尊重学术传统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择善而从(本书在注释过程中主要参考了郑玄、孔颖达、陆德明、朱熹、杭世骏、戴震、毛奇龄、毛远宗、王引之、俞樾,以及部分日韩学者如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东条一堂、岛森哲男、权近、丁若镛的观点),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后,以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转化的结果。因此不仅可以为大众提供一个普及性读物,对学者研究《中庸》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方朝晖,安徽省枞阳县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泰山学者、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客座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等。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以儒学为主,涉及儒学基本问题、儒学与中国现代性、中西思想比较等。主要著作有《“中学”与“西学”》(2002/2022)、《儒家修身九讲》(2008/2011/2020)、《文明的毁灭与新生》(2011)、《性善论新探》(2022)、《为“三纲”正名》(2014)、《春秋左传人物谱》(2001)等;在Philosophy East & West,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         


 闫林伟,陕西省神木市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儒家、道家)、海外汉学。在《国际儒学》《国际汉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有《古今中外论人性及其善恶:以孟子为中心》(合著)。   
           
【目录】


《中庸》是一部什么书

作者·来源·争议

篇章结构

重要误解

核心概念

历史影响

海外流传  

 读书方法          

《中庸》注解

一、中庸

二、修道

三、致诚

四、至德          

附录一:《中庸》诵读本

附录二:《中庸》古本

附录三:《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          

延伸阅读

后记    


【本书特点】 


※对宋代以后及海外汉学文献的全面吸收 


关于《中庸》的注本已经有很多了,因此如何写出一部能够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真正具有价值的新注解来,是本书写作的初衷。而要想超越前人,真正做出新意来,就必须充分吸收宋代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东亚和欧美的成果,不能再停留在朱熹的《中庸章句》上了。


基于此,本书在写作前的资料收集阶段便花费了一番功夫,对宋代以来的《中庸》研究文献,以及日韩等东亚国家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文献做了尽可能的收集与梳理。就国内文献的参考而言:除了郑玄、孔颖达与朱熹的注释外,还参考了杭世骏、戴震、毛奇龄、毛远宗、王引之、俞樾等,以及部分日韩学者如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东条一堂、岛森哲男、权近、丁若镛等的观点。就国外文献的参考而言:首先,体现在“导读”部分的“海外流传”板块,对《中庸》在日、韩、越以及欧美国家的流传与研究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其次,在注释与解读部分间接或直接地吸收了海外汉学的一些研究成果。


※在朱熹基础上对篇章结构进行重新划分 


阅读《中庸》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其整体结构,具体而言,即文本的篇章结构。所谓分篇,即文本分为几个大节;所谓分章,则是具体的段落划分。关于《中庸》的分篇,历史上有二分说、四分说、五分说、六分说等不同说法。朱熹的四分法,应该说非常有道理,后世多在此基础上有所调整。本书也是在朱子四分法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将《中庸》分为四部分(即四篇),主要调整有三:   


其一,第27章(“大哉圣人之道”章)以下,不再以诚为中心,饶双峰以为第27章以下“以为言大德、小德”,而李氏(思正)以为当以第27章“至德、至道分言之”。因此,我们主张从第27章以来,当分出另一部分。


其二,从第20b章开始,我们分出第三部分,而朱熹《章句》第三部分是从第21章开始的。我们认为,既然从第20b章开始,就已与前章回答哀公问政内容有别,而转到诚的论述,理应从这里开始分出第三部分。


其三,朱子将第33章单独划作一部分,一方面因为此章体裁不同(大量引《诗》),另一方面因为此章内容有为全书作结的意思。我们认为,第33章确实有对全书作结特点,但内容乃是与第26章、27章以来讲圣德/至德思想一脉相承,所以将第27~33章划为同一部分。


这样,我们将《中庸》结构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11章。这一部分以第1章提纲挈领,实以慎独为核心,中庸乃是慎独之表现;


第二部分:第12~20a章。这一部分由内转外,从内心功夫转到现实中修道,用朱子的话讲就是所谓讲“费而隐”的问题。从夫妇之道至天下国家治理,从卑近之事到高远之行,而以第20a章孔子回答哀公问政作结;


第三部分:第20b~26章。这一部分以“诚”为中心,按照朱熹的说法分别在讲“天之道”和“人之道”。“天之道”指圣人、率性而行、诚者,“人之道”讲君子、修道而为、诚之者。致诚也就是慎独,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第1章慎独功夫的展开,是再次从外转向内。


第四部分:第27~33章,以圣德为重心。这一部分是对前面三部分内容的综合和总结,具体地说,是对内、外两重功夫的综合归纳和全面提升,对圣人至德为修身最高目标,并突出强调圣德/至德在天下治理方面的神奇功效。       

   

   ※澄清重要误解,绎读核心概念
 
《中庸》一书的内在逻辑其实是非常清晰的,其根本宗旨是修身立德。具体来说,修身的主要功夫是慎独(第一部分),慎独的核心内容是致诚(第三部分),这都是内在功夫;但儒家主张内外不分,内圣功夫需要在现实生活实践中体现,所以需要讲如何在现实中实践,于是有第三部分从内转向外,即修道问题。而第四部分时将内、外结合起来,以至德为归,因而显出全书的根本宗旨在于立德,并认为有了圣德/至德,一切前面关心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具体来说,可将《中庸》的结构更简单地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慎独(第1-11章),亦称为中和、中庸;第二部分:修道(第12-20a章);第三部分:致诚(第20b-26章);第四部分:至德(第27-33章)。


这四部分中,第一、三部分呼应,皆讨论修身,属于内在修身;第二、四部分呼应,皆以立德为宗旨,属于外在修身。第一、二部分构成一个板块,第三、四部分为一板块。从前一板块到后一板块,形成一种递进(故分二阶)。其间关系如下:

                

《中庸》四部分关系

1阶       

第一部分:率性与修道(致中和)

第二部分:修道。从夫妇至圣王,以孔子答作结

2阶

第三部分:自诚明与自明诚

第四部分:至德:修身最高成就,以第31、32章为高潮


 ※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 


本书包括导读、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延伸阅读等部分,其写作初衷是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读物,因此在体例上不像学术著作那么严肃,一一注明出处。倘若如此做,对于大众而言,则有“掉书袋”之嫌,会影响到阅读的流畅体验。尽管如此,本书的立论还是比较严谨的,不是天马行空式地肆意发挥,而是在充分尊重学术传统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择善而从(本书在注释过程中主要参考了郑玄、孔颖达、朱熹、杭世骏、戴震、毛奇龄、王引之,以及部分日韩学者如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东条一堂、丁若镛的观点),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后,以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转化的结果。因此,本书在书写时,力求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


本书在导读部分对《中庸》的篇章结构与核心概念、海外流传等做了详细的梳理与阐发,对于有志于进一步深入阅读或研究《中庸》的读者可资参考。至于仅仅将本书作为一个普及性读物的读者来说,此部分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去取。尤其是在“附录一诵读本”的加入便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也是在提醒读者,学习《中庸》最好的方法还是背诵,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可以参考前人注疏进一步深入学习。因此,本书可以说是兼顾到普及性与学术性,不仅可以为大众提供一个普及性读物,对学者研究《中庸》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