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洵 著《兴于〈诗〉——儒家诗教传统与华夏诗化生存》出版暨序言

栏目:
发布时间:2024-12-07 19:25:24
标签:

黄子洵 著《兴于〈诗〉——儒家诗教传统与华夏诗化生存》出版暨序言

 

 

 

书名:《兴于〈诗〉——儒家诗教传统与华夏诗化生存》

作者:黄子洵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4

 

作者简介

 

 

 

黄子洵,1990年生,广西桂林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讲师,南京师范大学瑞华慈善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道思想、经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在《哲学与文化》《哲学门》《思想与文化》《哲学分析》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前现代语境中,《诗》为何能在言说常道的意义上被视为“经”。以“经”论《诗》的通行进路,如从经学史或广义上经学文化学的角度,梳理出诗经学史的理论成果或对《诗》的经典化过程及其影响作一番描述性研究,这对解释言说常道之“经”何以成为《诗》最为根本的意义规定而言并不充分。因为后者要求吾人深入《诗》与“经”这两个概念的内核进行义理层面的考察。本书以“诗教”为切入点来回应此问题,其原因在于,古人基于“常道”来理解“经”,基于“修道”来理解“教”。“经”与“教”在概念层面上互相涵摄,在交互关系中规定了彼此,故而“诗教”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诗》之为“经”提供解释。

 

根本而言,本书试图对传统的经学史研究进路进行扬弃,基于哲学视域探究“教”的意义面向能否以及如何从《诗》自身生发而出,旨在论证历史文化维度下的诗教实践与诗化生存,与《诗》本身并非截然二分,而应被视为《诗》蕴含“教”的可能并落实于现实世界的结果。诗教作为《诗》自身本具且历史地展开的意义系统,涵盖人与自我、与他人、与政治共同体、与庶物苍生、与历史文化、与超越之天的关系维度,近则化己,远则理群,再到通古今之变,乃至究天人之际。

 

目录

 

绪论

上编 原《诗》:论《诗》的意义结构、内容呈现进路及言说方式

第一章 《诗》之“志”与《风》《雅》《颂》的意义结构

第二章 《诗》之“情”:“情一理”合一、“人- 物”同其情的观念世界

第三章 “赋”“比”“兴”与《诗》的意义世界

中编 《诗》与教:诗教的生成轨迹、特质及典范

第四章 以《诗》为教的生发进路及其特质

第五章 孔门诗教:儒家诗教传统的典范

下编 诗教的基本维度与华夏诗化生存的开显

第六章 《诗》以化己:论诗化生存的“为己”面向

第七章 《诗》以理群:论诗化生存的公共性面向

第八章 《诗》以通古今之变:论诗化生存的历史性面向

第九章 《诗》以究天人之际:论诗化生存的超越性面向

余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序言

 

木铎徇路孟春里,瞽朦弦歌万巷间。

笔落有憾惊麟虞,思凝无邪动天地。

主文谲谏自风始,情礼濡沫存正气。

雅鉴皦嗷昭废兴,颂德巍巍宣神明。

温柔敦厚鸿教广,移风易俗圣化沾。

兴观群怨事远迩,知人论世逆志意。

陈蔡不舍讬生死,齐梁未遇悲赤子。

秦火一炬烧不尽,汉霖泽被润又生。

口耳绵延残章聚,学官方兴利禄启。

三脉嶙峋同伐异,家师泾渭失也拘。

阴阳曲违声迹匿,韩氏衣钵孑然立。

伟哉毛传秉六义,壮兮郑笺汇三礼。

玄肃竦峙南北据,冲远正义天下一。

伯玉涕下文道蔽,香山长庆元统续。

永叔排古逞己意,疑字当头浮慕起。

东莱承业凋敝时,尊序未达身先死。

文公珏心蹊径辟,辙悍柏狂郑声几。

青黍萋离心忧甚,黄鸟咨嗟百其身。

芑薇尽采归期杳,杕杜遍皖戎征遥。

雎鸠关关文王殁,鹿鸣呦呦忠魂消。

古今文胆两相照,奈何讽诵日渐少?

束之高阁空悲切,故里他乡实难辨。

卷蒙尘蠹曷忍言,斫本竭源运祚悬。

周召不识同草芥,捐夏投夷愧煞颜。

彼苍公理今何在,任重道远待开来。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