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浩涵】北宋性理之学的问题意识与内在张力

以理气心性等范畴为核心,将儒家的根本信念与儒学所承载的价值追求奠基于天道性命之中,是宋代理学既承续又有别于此前儒者的地方。

纪录片《船山先生》开播看片会在衡阳举行,观影会现场感言

2025年5月7日,纪录片《船山先生》开播看片会在衡阳图书馆举行。中共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邱红燕,衡阳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蒋新星,湖南卫视频道副总监朱琰,《船山先生》总导演李东珅,与专家学者、全国媒体及近百名湖湘学子齐聚一堂,共同欣赏《船山先生》第四集内容,透过镜头一同走近王夫之的思想人生。

湖南卫视推出4集大型纪录片《船山先生》

王夫之,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5月12日至15日,每天晚上7点30黄金时段,4集大型纪录片《船山先生》将连续4天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同步播出,带领观众一览这位传奇之士跌宕起伏而又不为人知的一生。

吴夏平 著《文献与考据讲义》出版

治文史要懂得文献学基本知识,懂得如何处理文献、如何用文献。与文献紧密相关的是考据,即考镜源流,弄清事实真相。

【邱忠来 王敏光】秦简“为吏”中的儒学特征

由于资料匮乏,学界对于秦始皇三十四年前的秦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略显薄弱。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睡虎地秦简的发掘与整理改善了我们对秦代历史和学术的认知状况。

【高海波】宋元明清儒学中气的思想及其演变

理解宋元明清时期儒学的气,进而理解整个中国哲学的气,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修养论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的创新离不开对于传统的传承,同情地理解古人的观念和世界才能真正传承古人的精神。其中,对于气的理解,是我们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切入点。

【丁万明】修己以敬:让“敬”的智慧照亮人的精神世界

“敬”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在先秦时期,“敬”观念的萌芽与发展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过程。“敬”在上古时主要是对神灵的畏惧之意。

贾连翔 著《出土竹书的微观考古与复原》出版暨李守奎序暨前言、后记

本书收录作者十年来围绕出土竹书整理研究撰写的24篇论文。“微观考古”是作者在出土文献研究,尤其是竹书复原整理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理论方法。本书所收论文涉及出土竹书的各种物质形态信息与文本复原、文字释读等综合研究,论述细致,逻辑严谨,言之有据,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出土古书中的很多问题,是“微观考古”理论方法的具体探索和···

曾海军 柯 胜 吴 瑶 主编《中华传统文化通识》出版

本书是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曾海军老师领衔主编的一本面向大学生的中华文化通识教材,全书简明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诸多重要方面,旨在让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整体的了解,引领他们深入思考中华文明的本源,感受到它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

任继昉 刘江涛 校注《释名校注》出版

《释名》,东汉刘熙撰,该书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主要以声训方法解释名物,开辟了因声求义的道路,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侃论及此书时说:“知义出于声,故于小学中自成一家。”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孔子博物馆系列活动即将开启

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对文化身份的守护、创新和重构等新任务,博物馆如何明确自身角色,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时代同频共振。

【任俊华】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今天,培育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课题。

【金立】从“文明基因”到当代智慧 ——中国逻辑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多模态模型为核心的技术掀起全球的认知革命,人工智能算法与人类思维方式产生激烈碰撞,一场关于知识生产方式的文明对话正在展开。

【李春雨 翟锦程】世界逻辑体系中的中国逻辑

在人类思想史上,源于古代希腊、中国和印度的逻辑被誉为世界逻辑的三大源流。在中外思想文化诞生的古代时期,三种逻辑处于相对独立且平行发展的状态,对各自的知识体系起着支撑与根基作用。

【郁建兴】《孔子新证》“新”在何处

近日,李军教授新作《孔子新证:一种基于生活史的思想探究》出版

【毛国民】缘人情而顺人性:朱熹《家礼》庶民化革新理念

唐宋之际发生了巨大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宋以前,是“古代中国”和“贵族社会”;宋以后,则是“后代中国”和“平民社会”。此时,以《仪礼》等为代表的古礼,人们对它们要么只能“陈其数”却不能“知其义”,要么虽“知其义”却很难“敬守之”。于是,朱熹遵循“缘人情而顺人性”理念,大力推进“家礼”世俗化和士庶化改革,力争著一平民之礼。

【颜炳罡】《颜氏家训》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价值

《家训》是中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集先秦两汉魏晋家文化之大成,将训诫式、书信式乃至散文体的家训即“碎片化的家训”转化成首尾相接、层次分明、结构谨严的系统化家训;另一方面,它又开系统性家训即著作体家训之先河。自《家训》出,各种著作体或专著体家训层出不穷。它的许多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治家智慧的光芒,对于当代···

【秦培涛】礼法合治:荀子“援法入礼”的治政范式

战国晚期,社会结构的剧变、统合需求的高涨与价值体系的混乱,共同催生了中国思想史上关乎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走向的“礼法之争”。

【专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牟净:植物世界蕴藏哪些东西方文化密码?

植物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滋养,也给人类带来许多精神寄托。在文学艺术中,植物作为一种描写对象或象征性语言体系,反映了不同文明对自然界的认知差异。近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牟净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植物世界到底蕴藏了哪些东西方文化密码。

【柳溪】衡阳周子祠换新颜

5月10日,衡阳周子祠门庭焕然一新,门额“周子祠”,门联及楹联全部更换。红底金字,庄重醒目,为衡阳周子祠人文景观增添新貌。来自各地的周子后裔前来参观新匾和楹联并祭拜周子濂溪先生。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