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人文大讲坛第120讲,张天杰主讲《陆陇其为何成为清儒传道第一?》

2022年6月6日晚上19点,厦门大学人文大讲坛第120讲、朱子学与中国文化系列讲座第61讲在线上准时开讲。本次讲座主题为《陆陇其为何成为清儒传道第一?》,主讲人是来自杭州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张天杰教授,主持人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朱人求老师,评议人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的申祖胜老师。线上和线下共有几十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陈来】在首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会议上的讲话

在近五年以来,应该说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气氛,就是继承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这个好的气氛的形成,很不容易,我相信,在未来五年,这个势头还会持续下去。因为这个大好形势来之不易,我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大好形势,不管从研究从普及,把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工作能够做的更好。

【儒家邮报】第373期

《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投稿邮箱:rujiayoubao@126.com;订阅《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至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订阅”;退订《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到: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退订”。

【林安梧】敬悼哲學家張祥龍教授

敬悼 哲學家 張祥龍教授

【温海明】敬悼张祥龙老师

传道振铎祥师音容犹在,释西阐印龙德中道长存。

【蒋庆】敬悼张祥龙先生仙逝

昔龙场会语,恻然诚笃,追慕夫子,世间犹有真儒者。今鹤使来召,怛化扶摇,相逢海翁,天上岂无论道人。

【吴飞】缘在知几——张祥龙老师的哲人之思

这个深知有生必有死的缘在,面对最终极的边缘问题,仍然在以其思想中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为的不是虚幻的价值,不是不变的静止存在,而是永远活泼泼的生命力量,依然可以感受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的生命之美。在这精神的惊涛骇浪中,他经常引用的这句诗应该最能描述他的状态:“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姚海涛】素未谋面,私淑诸人——忆张祥龙先生

惊悉张祥龙先生去世,竟悲伤不能自已,草此小文,回忆先生,以为纪念。

【柯小刚】至情至性:重温张祥龙老师最后的论学影像

是啊,人生的痴情……在张老师那里,恐怕没有比对孔子的痴情更痴的痴情了,连最后的岁数都一样……

【白彤东】最后一位君子——敬悼张祥龙兄

祥龙兄1949年生人,今年73岁,是孔子的年龄。对一个真君子,也许这是他的时间到了吧。但这么想,并不能改变我们对世间失去了最后的君子而感到伤感与哀恸。

【齐义虎】敬挽张祥龙老师

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学兼中西通一贯;自尊德性而道问学,性达天人第一流。

【方朝晖】敬悼张祥龙先生

学贯东西,究天道终极,先生之超迈绝群;道通古今,阐人伦至理,先生之儒雅大风。

【王瑞昌】挽儒哲张祥龙先生

孔仲尼,李老聃,海德戈,治一炉东西哲学;智思力,实存感,真情性,修通身表里贤人。

【刘青衢】感其气象,爱其思想——张祥龙先生千古

张祥龙先生以现象学方法极力阐发孝道,卓立学界,意义甚大。这样的孝道首先固然发生在每个人的家庭父子之间,然推而广之,师弟之间,先贤与后学之间,莫不有孝道存焉。尤其从广义的文化立场看,我们每一个儒生,每一个对华夏文明抱有温情与敬意的中国人,对炎黄祖先,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孔子,何尝没有孝道,何尝不应该尽孝呢?这···

【毛朝晖】悼念张祥龙先生

未来,我还会开设“比较哲学”,还会指导学生研读张先生的《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也还会重温与张先生雪泥鸿爪的交往,而张先生那长须拂胸、古服古行、仙风道骨的形象也必然会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为我传递源自他那独特的精神世界深处的缘在讯息。

讣闻丨张祥龙先生逝世

当代“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张祥龙先生,于2022年6月8日不幸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先生治学广泛,著述等身,以现象学与中国思想的相互激荡与会通为方法,归本于儒,终成一家。先生是当代儒学复兴运动中的一面旗帜,他提出的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已经成为中国思想的路标,为同道、后学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唐文明】敬悼张祥龙老师

道通天地,与至圣先师同寿,立德功言于九州;思入风云,与海德格尔同游,汇中西印为一流。

【许石林】为什么说今天的大多数人拼命把自己撮成一副死相?

其实,当地有女性所驾之舟曰凤艇,只不过水上搏击,中国人向来不以女子为之,除了桀纣这样的荒淫无道之君。故女子之凤艇,以游玩为主,不尚竞争。风俗所忌,凤艇严禁男子登艇。

【吴钩】《梦华录》里的宋朝社会侧面

《梦华录》里的男主顾千帆,供职于皇城司。宋朝确实有这么一个特务机构,专门负责刺探京城臣民的不法情事,也掌握着一部分司法权,但审讯的对象只限皇室人员及间谍,职能有点像明代的锦衣卫,但权势远不如锦衣卫。而且,明锦衣卫直隶于皇帝,宋皇城司则受枢密院节制。

【房伟】礼,要“应时”

也许,中国人是世界各民族中对“时”最为敏感的族群。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察自然而窥测天道的结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地自然有条不紊,和谐有序。尽管孟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明智的古人从来不否定天时的重要性。天时是“道”的某种体现,违逆天时,其实就是在背道而驰,是万···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