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为什么说今天的大多数人拼命把自己撮成一副死相?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2-06-08 01:31:46
标签:死相
许石林

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为什么说今天的大多数人拼命把自己撮成一副死相?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五月初九日辛卯

          耶稣2022年6月7日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确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了。

 

比如,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句话在今天弱爆了。

 

为什么这么悲观?

 

因为考诸由上述礼节荣辱观养成的中华迂腐传统,有钱人、成功人士向来会自觉成为其他庶众的榜样和楷模,这就是风俗,所谓“俗美于下”,就是指由居上者引导下的风俗淳美,人心敦厚。有钱人追求福报,而受人尊敬是“五福”之一。

 

谁知道现在的有钱人,说躺倒就躺倒、说撒泼打滚儿就撒泼打滚儿,把无知市井泼妇滥娃的苟且无形,直接升级了,根本不顾所谓体面,只有势力碾压和实力杀伤。

 

这让很所读传统书的人非常失落,有钱人、成功人士、居上位者,纷纷趋赴下流,此所谓风俗坏,风俗坏,不禁让人发出顾炎武之叹!

 

佛山某女未经允许,踏上人家私人龙舟照相,被斥违背当地“女子不许上龙舟”风俗。

 

女拳们闻言闹腾开了,坚持说不让女子上龙舟就是歧视云云。

 

人家解释说,这不是歧视,这是习俗。人家也是女子生养的,连人家的祖母母亲都自觉不上龙舟,并不是歧视。

 

舆论分为两派,双方正争执不下。

 

结果,今天某大官媒出评论:这是陋习。

 

强势力量一出,似乎定性,终结了争论。

 

呵呵!没文化,真可怕!

 

犯了人家的老习惯,如果人家不计较,自己也该有歉意。

 

如果自己犯了别人的风俗规矩,还说自己是对的,指责别人的风俗错了。这就更坏了。一个需要别人谅解宽恕的事,被女拳搞成别人本来就错,这个女人才是对的,仿佛是去解救别人了。这成什么了?

 

旧习俗为表至诚至敬,以禁忌维护之。非此不能使愚夫愚妇知禁而临之以庄敬。

 

其实,当地有女性所驾之舟曰凤艇,只不过水上搏击,中国人向来不以女子为之,除了桀纣这样的荒淫无道之君。故女子之凤艇,以游玩为主,不尚竞争。风俗所忌,凤艇严禁男子登艇。

 

请问女拳:这是不是歧视男性?

 

请教官媒:这是不是陋习?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女拳汹汹以闹,强词夺理,胡搅蛮缠。官媒高高在上,倨傲任意,忘记毛主席教导,不作调查,以为像女拳那样脑子里盘桓着“都二十一世纪了”这句命符,“意必固我”,就可以任意指责批评人家数百年恪守的习俗。

 

指责诬蔑传统风俗歧视女性、陋习者,恰恰不知道,让女子登龙舟才是侮辱女性。概龙舟为男子所使,众人赤身露体,血脉贲张,故宜禁男女混杂,敬神明以纯一而已。之所以禁女子涉足,是不让男人亵之,视如船妓。这正是尊重女性的习俗。

 

同样,女子所使之凤艇,严禁男子侵入,是不让男女混杂,以免女子之纯洁为男子所亵视渎犯。

 

请教女拳、官媒:哪个是歧视?

 

再举例风俗规矩,比如旧戏班里的规矩:女子不得动用扮关羽、灵官等神明化妆用的彩笔等等。这是歧视吗?这是为了庄敬。

 

但女拳们会坚定认为这就是歧视。

 

那么,戏班另一个规矩:旦角所着之木跷,绝不允许男人触碰。这是不是又歧视男艺人?

 

女拳对此又会怎么说?

 

在某群,读到这么一段话,很透彻——

 

现在的人,对传统、习俗的理解大多都停留在非常肤浅的一时一地的利益层面,却还自以为深刻。

 

但这些讨伐各种“陋习”的人,却基本不会去讨伐高跟鞋。

 

研发疫苗的周期,往往要几十年而不得成功,这其实比社会学要简单得多,一个习俗的起源、演变,自有其道理渊源,却总有那么几个读了三两段哲理的半吊子,以为自己对社会的认知超越前人可以指点愚众走向“现代”“先进”“文明”了。

 

如不可得,对于各种雷厉风行,就自然羡慕起来。

 

墨子非儒,讥礼义为虚伪繁苛糜费,故其言自能矫儒之流弊。孟子以禽兽斥墨,故能正墨者之迂远苛峻之病。此风绝矣。今天已无法正常讨论问题了,词苟则无用,词切则被惮。子曰辞达。辞不达则害义。故古人论事,必推至极而言之,是为穷尽其理。理既明也,而俗人知理之明,行之纵不免苟且,庶几落于中。今人则深嫉严厉之辞,以为直言必近乎谤讪,讥为偏颇云云而排挤打压。是以理已昏暗,行又苟且,必陷于下流。

 

直必见非,严又被惮,对于大多数来说,极少数人的清醒和深刻,不但起不了作用,还会因察物太明而招嫉恨。

 

那么,你以为你想大多数退让,不惹他们不高兴,“言而当,智也;默而当,智也。”人固然不要逞智炫能,“士无三寸之舌,何用此土木形骸。”不说也不行,那么,鸡汤总有空间吧?其实,你会发现,向下求容,谄下取宠的风气一开,早晚鸡汤也喝起来喇嗓子。

 

今之轻易浅薄者,动辄倡言“移风易俗”。其根本不懂“移风易俗”之意,以为破坏践踏传统风俗就是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比严守恪遵旧风俗更难,更要求见识、能力、机缘。

 

不才常说一句刻毒的话:今天的大多数人拼命把自己撮成一副死相。

 

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容禀——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礼》云: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现在的破坏者,个个都以圣人天子自居。传统风俗礼仪在他们手里,说废除就废除,说改变就改变。许多人见人家的事、见人家的旧风俗,自己不能理解,也做不了,就说人家的事不好、风俗不好,要废除、要改!

 

他们哪里有废除和改变的能力?他们把违背、破坏、践踏叫做废除、改变。这就是死相。为什么?因为他们不学无术,却真理在握的神气,不正是闻道可以死的得意吗?

 

哪怕他们见自己不适应而别人适应的事情风俗,先别急,唤醒自己一点点好奇心,也不至于必死无疑。

 

2022年6月7日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