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元年,春,王正月。
炎炎盛夏,融融深情。骨肉天亲,同枝连起。7月18-19日,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执行会长孔众一行专程到浙江衢州拜谒孔氏南宗家庙,与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主任孔令立亲切会面并进行了深入会谈。此次访问旨在加深孔子后裔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族人团结,共同探讨当今时代孔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为天下大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贡献孔子后···
2024年7月10日至14日,由黄琦宇带队,刘天佑、许元泽和崔峻三名分别来自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和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参与的调研团队前往湖南调研。本次调研以归与书院为主要调研对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践为调研主线,旨在经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访高能人”发展社会领导力。调研团队深入基层,探访乡土,用···
法治天下,德润民心。仅有善良无法执政,仅有法律无法自我实施,法与德相辅相成,构成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范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定地将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使法治与德治能够互补互助、互为促进。
作为公羊先师、汉代大儒的董仲舒发明《春秋》经义,承先秦儒家之“正名”,提出“深察名号”的主张。
本书为中国古代文论综合研究著作。“探故”与“察今”,前者主要指通过考察原始语境,探究中国古代文论观念的含义、理路、前提、限度诸问题;后者主要指对当代研究者诠释能力的剖析、省思,二者的互动构成本书的研究框架。
提起书院,你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什么?是古木参天、绿树掩映、泉涧盘绕、青砖灰瓦的风景名胜,还是“濂洛关闽”“周程朱张”的学派林立与学术争鸣?近日,湖南大学出版社携手以朱汉民、邓洪波领衔的岳麓书院专家团队共同编撰的《中国书院通史》出版,助你轻松了解中国古代书院的前世今生。
7月22日,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2024年“经典与解释”暑期讲习班在贵阳孔学堂开班。来自全国范围内15所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专注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等领域的硕博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参加。
“初临曲阜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城市,我仿佛穿越时空的长廊,这里的每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沉浸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这不仅仅是一场文化体验之旅,更是一次与先贤孔子的心灵对话。”来自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的许嘉芸7月8日对记者说。
儒家文化怎样“出海”,一直是儒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作为中国的近邻,韩国与中国渊源颇深,其文化发展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礼俗文化尤其明显。近日,在山东曲阜举办的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曰美就儒学对韩国礼俗文化的影响议题,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离这次重走朱子之路的活动已经过去了六天。在家里时间真的是过得很快,每天早上差不多在八点起床,与在重走朱子之路最晚起床的五点都差了三个小时。
十天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这十天有欢乐,有痛苦,有难过,酸甜苦辣,包含一切。
今日一早先来段古道,提神醒脑。
本书关注转型时代的思想世界,着重探讨近代的“经子关系”命题,并围绕“原儒”和“回归原典”两大主题而展开,通过比较康有为、章太炎、熊十力等对儒家的探源及其创构的新经书系统,由此呈现近代经学与子学之间的交往互动,据此阐述康、章、熊等对经子之学在现代转型的沉思,进而观照中国哲学及其学科的建构是如何回应“中国向何处去”“中国···
《国学的演变》,由当代知名哲学家、曾任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助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先生主笔,把国学里的大智慧及文化脉络向你娓娓道来。
我们看古装影视作品,往往会觉得以前的君主金口玉言,口出为敕,口含天宪,是吧?皇帝如果心血来潮,或者想办某一件事,就会喝一声:“传——拟旨!”然后口授一道圣旨。圣旨写出来,马上就是效力至高无上的法律,谁敢有异议,就是“抗旨”的大罪。假如你相信这是真的,那你就被狗血电视剧带进阴沟里了。
藏之名山,寿之金石,是古人希冀记载圣言与事迹的文字世世相传以致永恒的信念。然七朝石经镌刻之初衷却并非如此单纯:熹平石经之刊,是爲统一各家经师歧出文本;正始石经之鎸,则因今文经衰落而古文经已成爲官学;开成石经之立,是朝廷希望消除日益纷乱的别字俗体以归于字形纯正而形成一个便于科举的标凖经文;广政石经之刻,意在补充···
孟夏之末,我们坐在安化梅城镇的文庙泮池边,浓稠的绿意从四周裹过来。大树的枝叶严丝合缝地挡住天光,长势蓬勃的青苔为地砖围出毛绒样的边。泮池,一汪浅绿色的半月形的水潭,倒映着草木之影。几尾橘红的鲤鱼在影中游动,间或发出极轻微的“嚯”的跃水声。
张岳崧(1773—1842年),字子俊,琼州府定安县高林里(今海南省定安县永丰乡高林村)人。幼时聪慧好读书,七八岁时,与孩童游钓,书不释手,常常“旁及史传诸书”“述古人事娓娓动听”。嘉庆九年(1804年)31岁的张岳崧广东乡试中举,5年后殿试一甲探花及第,传胪唱名时,嘉庆皇帝特谕“何地无才”。
黄道周,(1585年—1646),祖籍福建漳州,字幼玄,号石斋,世人尊称石斋先生,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作品以楷书和行书最为出众,均呈现遒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