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林】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此文系作者参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在期刊编前会上的发言。此发言角度新颖,内容翔实,饱含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彰显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倡导人们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孙逸超】道学汴洛故家与绍兴政局中的尹焞

尹焞有着多重的汴洛相族家族背景,是二程汴洛相族门人的典型代表。赵鼎所倚重的“伊川学”主要是道学流寓故家群体,尹焞正是其中的学术代表和领袖。因此他受范冲举荐登场成为了不二之选。尹焞南渡后的门人也以流寓故家群体为主体。绍兴末年他们在贺允中的主持下重新登场,并且在隆兴和议中表达了与湖湘、闽北道学不一样的观点。

【袁素】朱子道统上溯三皇新解——以格物致知论为视角

朱子将道统上溯至三皇。三皇所传之道是为解决民众生存问题、满足民众感性欲望的“生养之道”。“生养之道”是行道之事。朱子基于对人心问题的思考,反对以事为理,批判“生养之道”,并以“中庸之道”超越之。“生养之道”与“中庸之道”是“事”与“理”的关系。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治理者可以从三皇行道之事中发现“中庸之道”,实现有效治理。上溯三皇表···

张舜清 著《宋代儒家生命伦理思想研究》出版

本书主要是基于宋代儒学的主要理论表现形态对其代表人物富有生命伦理意蕴的思想挖掘和研究。宋代儒学的主要理论表现形态是“理学”,依理学的主要分派和思想发展的脉络,本书重点探究了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朱熹、陆九渊、胡宏和张栻有关生命的伦理思考。

杨儒宾 著《原儒:从帝尧到孔子》出版

“原儒”指的是自尧舜以下直至孔子的圣贤及其儒思。儒门虽自孔始,儒思却其来有自,还原儒学以孔子的面貌问世之前的原初形态,把握儒学在前孔子时代的起源与性质,有助于我们理解上古中国文化价值的蜕变逻辑。

郭齐勇 著《萧萐父与早期启蒙说: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源头活水》出版暨序言

本书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前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齐勇教授感怀恩师萧萐父之作。

第五期“稽古”系列中国哲学生工作坊“经学之新命”主题研讨会征文公告

自清末以来,中西差异、古今断裂愈发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身处于一个绵延数千年的文明之中,我们终不能脱离传统而生活。在中西文明碰撞之际,前辈学者通过精深的学术研究来凝聚中国文明的核心精神,坚守中国文明的主体性。在哲学的视野中,一条中国文明思想演进的脉络自上古延续至今。但是,现代学科体系的研究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忽视、···

【陈霞】“孔庙三碑”中的鲁国四相

《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是东汉时期刻立于曲阜孔庙中的三幢著名古碑,因其在中国碑刻历史上极为珍贵,素来被誉为“孔庙三碑”。如今,这几幢碑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而和它们一同跨越千年并接受后人瞻仰的,还有碑中所载的四位鲁相。他们是东汉后期相继任职于鲁国的乙瑛、平、韩敕和史晨。

【龚晓康】阳明心学如何开出认知主体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哲学重视德性的涵养而轻视知识的获取,挺立了道德主体而未能开出认知主体。但这种说法其实值得商榷,因为荀子已经注意到知识的形成有待于主客的分化,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人具有能知之性,故可成为主体;物具有所知之理,则可成为客体。“知有所合谓之智”,主客相合而有知识的形成。

中国文化书院王胜军教授为来黔台湾青年学生讲授阳明文化

2023年8月3日上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教授王胜军受邀以“阳明文化与贵州”为题,在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报告厅为来黔台湾青年学生讲授阳明文化。参加本次讲座的有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地理系助理教授雷鸿飞、贵州省地矿局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主任何旭东、贵州大学资环学院地质工程系副教授梁风及副教授余理娜以···

【林屋公子】屈原还是芈平?古人的姓、氏、名、字有多烧脑

网上看过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是《离骚》的作者姓名是什么?回答“屈原”是错误的。《史记·屈原列传》开头就说了嘛,“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史记·楚世家》也说了,楚国是芈姓的后人。那屈原自然也是芈姓了。那为什么我们要管屈原叫“屈原”,却不叫“芈平”呢?这就涉及古人的姓、氏、名、字四个概念了。

【李梦馨 朱子钰】“非齐鲁无以生孔子,非齐鲁无以成儒学”

说起山东,人们往往首先提到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正是凭借中国思想史上这一最伟大成果,山东才有了“圣地”所特有的、中国其他任何地域都无法替代的文化影响力。即使现在,解读山东各种文化现象,大家还是习惯从儒学故乡的角度去寻找答案。

【崔云飞】儒家正念思想刍议

正念是现代社会治疗抑郁症的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卡巴金(J.Kabat.Zinn)将其定义为是一种精神训练的方法。在这种精神训练中,强调的是有意识地觉察、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以及对当下的一切观念都不作评判。正念一般被认为源自于佛教的禅修,包含坐禅、冥想、参悟等内容。

“阙里问学”青年博士讲坛举行第四讲:李佳喜主讲《<荀子>校诂新证》

8月1日,孔子研究院举办在线云讲座“阙里问学”青年博士讲坛第四讲,由清华大学博士李佳喜主讲《〈荀子〉校诂新证》,青岛城市学院教授姚海涛担任评议人。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曹景年博士主持讲座。

“思与文”讲座第124期,王正主讲“身心意与精气神:传统工夫论理解中的‘人’”

2023年7月3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举办“思与文”讲座第12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审王正老师受邀主讲“身心意与精气神:传统工夫论理解中的‘人’”。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老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洪卫老师、上海财经大学吴晓番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老师与谈,讲座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专访】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求真唯实 经世致用

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7月25日上午,中国实学研究会奥森馆揭牌仪式暨传承发展书院文化座谈会成功举办。来自著名学府以及传媒出版与传统文化领域的资深大咖等二十余位专家出席活动并参加研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在活动期间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龚晓康】阳明心学如何开出认知主体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哲学重视德性的涵养而轻视知识的获取,挺立了道德主体而未能开出认知主体。但这种说法其实值得商榷,因为荀子已经注意到知识的形成有待于主客的分化,“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人具有能知之性,故可成为主体;物具有所知之理,则可成为客体。“知有所合谓之智”,主客相合而有知识的形成。

【宁登国】从清华简《系年》看《春秋》“始隐”问题

儒家慎始。经书开篇,大都寓意颇深,统摄全篇,如《诗》之《关雎》、《书》之《尧典》、《易》之《乾》《坤》。至于《春秋》为何自鲁隐公开始,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11年,清华简《系年》的公布,为解开这一谜题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和新的视角。《春秋》始于隐公,实是源自西周末期“二王并立”开启春秋各国乱局,霸权迭兴,孔子···

【刁大明】讲信修睦、亲仁善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⑩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在讲话中,总书记列举了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多个重要元素,其中包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

【董冰】执两用中、守中致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智慧,凝聚着崇高的价值追求,承载着美好的道德愿景,一直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