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波】载礼以容、示道以容:周代礼容程式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4-01-04 18:54:49
标签:

载礼以容、示道以容:周代礼容程式

作者:王竹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周代礼容程式文献整理及阐释研究”负责人、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十一月廿一日乙丑

          耶稣2024年1月2日

 

周代礼容程式,是指以周代为时间范围,以程式为特征,社会中不同层级的人在各种礼仪活动中,对应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行礼对象,在仪容、辞令、举止方面程式化的表现。礼容在周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式化的、针对不同层级的,用辞令、容色及肢体动作表意的系统,实现了载礼以容、示道以容,使周人生活富有一定超越性、艺术性,同时也成为政治权力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体还原周代社会风貌

 

《周礼·秋官·司仪》载:“掌九仪之宾客傧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是对周人礼容已成体系和规模,并有专人执掌评判规范的显证。将程式化的辞令、面部容色及肢体动作成功地运用于社会治理中,是周代社会的特色。可以说,周代的礼容和礼器、礼制一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肢体语言是人类的表意语言之一,限于它的即时性、连贯性、立体性和动态性,难以直接传于后世。所以在礼学研究中,比起礼的形式、礼呈现的式样或礼节仪式的外部规范,思想家们对礼的本质、礼的功能、礼的精神、礼的形而上学及其所反映的人的本质等深层知识的探寻,似乎有着更大的兴趣。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物、古文字、壁画雕塑、戏曲程式和后世还在沿用的举止动作等,我们可以研究如周代个体层面的辞令仪容举止即礼容或容礼,对这一时代的礼容作全面系统的考察,并由礼容解读这一时代的思想及社会政治变迁。

 

周代讲究仪容举止,在此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君子士人风度翩翩,《诗经·卫风·淇奥》称颂的卫武公就是其代表。《诗经原始》称引武公的文治武功:“史称武公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佐周平戎,有勋王室。”武公还有审美层面“瑟兮僩兮,赫兮咺兮”的“尊严之象”“光昌之容”。在社交公众场合,武公本人和观礼者之所以会特别重视容止语默是否符合雍容中道,缘于在知人识人时,仪容举止显性且直观,能让人即时对行礼的人形成一个评价判断;隐性的德行操守等,则尚需经历一系列人事物的处理,交往交流后才能深入了解。

 

周人在礼仪场景中面对他人,尤其是面对国人时的肢体语言带有表演性,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行礼的人是在以自身身体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在仪容、辞令、揖让之节上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地面对公众进行礼仪展演、审美表达和权力展示。对礼容的关注,不仅有助于形象生动地复原周代社会生活,也有助于全面解读“仪礼时代”。

 

研究具有典范性

 

礼容可揭示制度、思想、社会变迁等,在呈现礼的践履性的同时,解读制度、思想。如《礼记·乡饮酒义》载:“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从行为层面的礼容,即个人的仪容、辞令、揖让之节中,我们可以把握和解读礼学。

 

礼容具有极强时代性,可在研究历史断代方面起到重要参考。《礼记·内则》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又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西周时期流行的最高礼节是相对简单的拜手稽首,春秋时期演变为更繁复的再拜稽首,到春秋战国之际,礼仪活动中又出现了“升成拜”,即在堂下重复进行的再拜稽首之礼。

 

礼容细节往往较难作伪,有意作伪者大多难以摆脱惯性思维的影响,本能表现出所处时代的惯性行为,顾不及思虑细节方面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比如关于《周礼》的成书年代,先秦只有顿首比较多见,真正形成系统是在汉代的九拜礼,其记载首现于《周礼》之中,可为《周礼》汉初成书说提供一佐证。又如周代女性以肃拜礼为正,《礼记·少仪》中规定:“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为尸坐,则不手拜,肃拜;为丧主,则不手拜。”

 

当然,礼容也是中国之所以为礼仪之邦,和其他国家、文化相区别的特色所在。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将礼容程式化地、规范地、繁盛地施行于社交领域,应用在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除专门编撰典籍如《仪礼》《礼记》用以详尽记载,其他典籍如《诗经》《尚书》《左传》《国语》等也有所印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存在取士选官“以貌取人”的现象,汉末以至魏晋,评品人物重视仪容、形貌、言语、举止,《世说新语·容止》《人物志·九征·八观》等可以为证。唐代择官也将形貌和言语制度化为吏部考试中“身”“言”两项,可以说是周人重视礼容的延续。

 

重建个体审美追求

 

中华文明至少在周代已经形成一整套在社会交往中用动作举止、面部容色传情达意的肢体语言。在人的行为举止、言辞方面,以合乎仪节的动作,升降揖让、拜坐趋顾,不仅雅化文明且包蕴艺术性质。

 

《礼记·玉藻》细分了不同场景中行礼之人的礼容,“凡行,容惕惕,庙中齐齐,朝廷济济翔翔。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丧容累累,色容颠颠,视容瞿瞿梅梅,言容茧茧。戎容暨暨,言容詻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立容辨,卑毋谄,头颈必中,山立,时行,盛气颠实扬休,玉色”。

 

礼容程式切磋琢磨,有助于个体的自我雕琢。相对比于思想、制度,行为礼仪更具有显性、直观、动态的特点,可以直观呈现个人的外在风貌形象、气质仪态。研究周代礼容程式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及存在方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涵养塑造具备中国礼仪特色的现代中国人,在举手投足之间,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风范、中国气质、中国文化。

 

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趋强烈,人们的精神追求及审美表达也相应提升。而自我的审美旨趣会调动激发个人在自身身体及肢体语言方面的精益求精、美上加美。周人礼乐文化的最大特点,即把政治与审美这两种相去甚远的价值系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生活富有一定的超越性和艺术性。礼容与人的身体性行为直接相关,但这种行为并不是日常行为,而是彰显文明伦理的雅化行为。作为既承载意义又具有审美特性的行为,它已经具备了成为艺术的基本特性。

 

可以说,极致的肢体语言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经过礼仪的现代重建,以揖礼为代表的中国礼仪,必将在行为层面为人类提供一整套中国式沟通交流的肢体语言,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